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Ta为什么不能够理解我?||共情的性别差异

2018-11-23 23:45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在与异性相处的过程中,有时候会觉得,总是无法理解对方或者被对方理解:为什么区区一件小事对方一直在纠结?为什么对方就是不能够感受到我对这件事的困惑与烦恼?种种不理解交杂在一起,形成了与异**往的困窘,为什么彼此之间这么难以相互理解?

共情的性别差异

难以理解异性的相处模式,或许与共情能力的差异有关,共情是指我们理解和分享他人情绪体验,并能够对此作出适当行为反应的能力。

一些研究发现,男性在共情能力上显著不如女性,尤其是情绪共情。共情能力中的情绪共情是指个人能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共鸣,更具体地说,当个人对他人的情绪有所觉知时,会引发自身相应的情绪体验,此时自身通过觉察自身情绪来理解他人的体验便是情绪共情。情绪共情是人天生就存在的一种能力,在婴儿时期,听到其他婴儿哭,个体也会出现一起哭喊的反应,此时个体是一种无意识的情绪反应;随着个人的成长,这种无意识地模仿他人情绪的反应被隐匿,不过传染性情绪仍然在共情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从婴儿时期开始,女性婴儿就比男性婴儿更容易被其他新生儿的哭泣感染,到了儿童时期,相对于男性儿童,女性儿童也更能准确地把握婴儿哭泣的缘由并去安慰婴儿。

由此可见,女性在情绪共情上确实是高于男性的,正是因为如此,在异性相处时,男性对女性一些情绪体验表示难以理解。例如,女同学A刚和舍友B为不征求对方意见而使用了对方的洗衣粉一事争执,气正在头上,出外打饭,遇上男同学C,向其提起吵架的事情,C未能够感受到A的愤怒,说了一句:“这么小的一件事你们居然能够吵起来”……

 

然而,生活中,也不难发现,一些男性能够很好地与异性相处,在交流过程中也能够表现出很高的共情,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共情的性别角色差异

在共情的另一种成分——认知共情上,性别差异并不明显。认知共情是个人识别他人情绪并理解他人的想法的一种能力,是心理理论(个体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与共情的交集。相比来说,情绪共情是个体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同身受的体验,而认知共情则是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来辅助情绪共情。认知共情并不是先天的,在婴儿时期,个人完全是以情绪共情来对他人情绪进行共情的,随着认知能力发展,逐渐长大的孩子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情感和欲望,才出现了认知共情。由于后天环境对于认知共情有非常大的影响,其在性别上难以产生显著的差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男性依然能够很好地与异**流情感体验。

如果综合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来对比男女之间的总共情能力,会发现,差异并不是非常显著。为了描述现实中确实存在着的差异性,研究者用性别角色来描述共情差异。

性别角色更倾向于描述性别的社会文化方面,如个人更倾向于男性化、女性化还是双性化。男性化,在社会文化中常以独立、坚强、果断等形容词来形容,男性化程度高的个体,对情绪的理解力较低,对正性情绪有较高的易感性。女性化在文化中常用温柔、善解人意、有同情心来形容,女性化程度较高的个体,往往对情绪更为敏感,对负面情绪也有较高的易感性;双性化则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程度都非常高,如既有温柔,也有坚强果断,双性化程度高的个体,对情绪的把握较为适度,不容易陷入负面情绪,同时也能够理解他人情绪。

所以,对于同一件事,女性化程度高的个体,常常会产生一些负性情绪,而男性化程度高的个体则感觉没什么。

性别角色是后天形成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生活环境可以形成不一样的性别角色:父母惩罚与孩子性别不一致的行为(男孩哭泣反而被父母骂得更凶)会使得孩子形成与自己性别一致的性别角色;在学校生活中,孩子接触不同的群体也会模仿学习该群体的一些性别特质。

性别角色可以与自己的生理性别不完全一致,男性可以是女性化或双性化的,女性也可以是男性化或双性化的,国内的一些研究也发现,近些年来异性化(男性的女性化程度较高,女性的男性化程度高)的趋势较大。

在几种性别角色中,女性化与双性化个体的共情能力要明显高于男性化个体,这也就是为何生活中一些男性难以对女性的情绪做适当的反应而一些男性却能够很容易把握女性的情感:男性化程度非常高的男性就很难对女性产生共情,而双性化或女性化程度高的男性,却能更容易以知心者的身份去安慰女性。


 

 

参考文献

1,王梦露.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的性别角色差异研究[D].陕西:西北大学,20175

2,颜志强,苏彦捷.共情的性别差异:来自元分析的证据[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2:129-136

3,贝姆性别角色量表


Ta为什么不能够理解我?||共情的性别差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