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RainWay/吹毛求疵】换线对音箱耳机是否有提升,到底是玄学还是科学?

书接上回:
在上期小米Air2 SE蓝牙耳机的简评中,我着重提了“耳机调教”这个话题,那这期也接着聊点沾边的内容。

前阵子和群友聊起了耳机,群友说价格贵的耳机、耳放确实好(耳放这里代指市面上的HiFi播放器,其实本质上就是个功率大些的音频播放器,俗称mp3),另一个群友也随机附和。

我问他,你有依据吗?具体什么依据?
他说贵的耳放插上去耳机没有电流声……

我当场没绷住,立即开始揭短,我说你耳机没电流声,之前都是往哪上面插?
他说往手机、功放上插就没有电流声,往笔记本、台式机上插就有。

那这个答案就显而易见了,群友电脑没接地线hhhhh。
群友说怎么会呢,都是用的三角插座!

我说你这是不尊重现实,很多房子装修布线都是不接地线的,一般都是偷工减料,直接空置。
然后群友没话说了,因为他真不知道自家房子到底有没有接地线hhhhhh。此话题终结。

但就本次闲聊而言,可探讨的内容远没有到可以结束的地步。

问题1:手机、耳放不接地线,为什么没有电流声?
答:手机、耳放设备自身功率小,且自身线路用料、电屏蔽处理到位,自然电流声也随之减小,注意,电流声是永远无法消除的,只能尽可能减小,让人听不到。(有些带呼吸灯的耳机会有额外的电流声,那是灯珠电路造成的,与扬声器无关)
问题2:为何底噪(噪声、电流声)无法消除?
这是个好问题,也是我们本次探讨的重点。

对于音频设备而言,无论是音箱、耳机还是播放器,都有一个名为“信噪比”的参数,即“信号与噪声的比例”,根据这个定义,设备的参数肯定是越高越好。

我们首先排除掉电路的影响,聊聊扬声器本身,扬声器的本质是将电能转换为动能(说人话:通过用电让扬声器动起来发出声音),理想情况下是电能100%转换为动能,但这种情况实际上并不存在,损耗是必然的!那么电信号也自然而然的不可能 100% 的转换为原始信号,会存在其他不属于原始信号的内容,这就是底噪。包括麦克风在录制过程中,也会有噪声和电流声混入其中。

那么对于扬声器本身的素质而言,贵的消费级产品,厂家确实有可能采用更高规格的扬声器,所以说贵的耳机、音箱质量好,并不完全是空谈,但这个结论并非绝对!因为普通消费者不具有鉴定声学设备好坏的能力(除非差的太离谱)!

(注:信噪比参数与扬声器的实际音质表现无关,对于扬声器本身,不同类型的振膜材料有着不同的声学特性。而且影响实际听感的因素也很多,比如佩戴方式、腔体结构、耳罩耳塞的材料等等)

反推过来就是,贵的产品,厂家也不一定会用好材料;便宜的产品,未必用料也差!声学行业的扬声器供应链,价格还是很亲民的hhhhhh。同样的,对于耳放设备,也可以套这个结论!你就说那些HiFi播放器到底算不算自研吧,除了外观和系统UI,拆开一看芯片全是别人的,套个皮就能卖个成千上万hhhhhh,那能算自研?不就是贴牌组装厂吗?

音频行业的产品卖的贵,本质上是一种运营策略,这点无可厚非,谁不想多赚点儿呢?但是厂家的营销思路则是鼓吹玄学,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我建议消费者切莫沉溺其中,以免上当被割韭菜!

除了扬声器本身,其实线材电路也会对信号的还原产生影响。

玄学圈发烧友除了不停的换耳机、买耳放,对换线材也有着迷一般的追求,所以,线材对音频设备实际表现的影响究竟大不大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请大家跟我一起去拆几根线材。

伴我多年的USB小音箱终于坏了,想当初15块包邮,如今也算是用够了本!其实倒也没完全坏,主要是调节音量的那个滚轮坏了,调节音量大小的原理倒也简单,滚轮本质上是个滑动变阻器,电阻小,音量就大,电阻大,音量就小。

其实好多手柄的线性扳机也是采用的这种设计模式,这种设计的特点唯一优势就是技术含量低、便宜。劣势也相当明显,非常容易坏,我音箱的那个滚轮其实没怎么用过,使用频率非常低,结果就这样还能用坏,如果是高频使用的手柄扳机键,相信用坏还是很容易的。

我原本是打算直接把这个滑动变阻器短接,让音箱不再具有独立调节音量的能力,结果没想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维修过程中其他线路由于焊接工艺不过关,全都断开了!

我打算焊回去!结果焊接的过程中,又把焊盘给干掉了,于是我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音箱拆了(hhhh嫖师傅恼了,生气中),哈哈哈哈哈,爷不修啦!

我觉得这不能是我的锅,真的是东西质量太差了!

所以我打算给大家看看15块包邮的音箱是如何开源节流(偷工减料)的。
(功放板不用看了,焊盘被我干掉,生气直接丢火炉里烧了,连照片都没拍hhhhh)

直接看线材吧,就单说这个线材,离谱不离谱,厚厚的外皮,结果铜丝只有那么一点儿,看清楚有几根铜丝了没?而且这铜丝本身也不是什么好铜,属于比较劣质的那种,几根拧一块还不如我从空气开关拆下来的单根铜丝结实hhhhhh。

缩水丐到爆炸的线材,对消费者没好处,但对于厂家而言是有利的,能省钱,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因为扬声器和功放板的采购价格都比较透明,厂家只能从线材上动歪脑筋。

那这样设计会有什么后果?后果就是省钱的代价转移到了消费者身上,产品的实际体验会很差!你就说这么功率这么大的音箱,起码功率比耳机大个几十倍吧?结果线材还没你的耳机线粗,它的体验能好吗?

体验肯定不好,劣质的线材,抗干扰能力极差!有时候你用手去摸音箱线,都会有电流声!这也是为什么换线材会对音响设备有提升的原因,因为厂家配备的线材,原本就是不合格的!严格来说甚至都不能说是提升,而是通过换线,把设备原本能达到的性能,还给你!

换线有提升,但大前提是原本的线材是不合格的,不然换线不会有提升!五金店随便买根线都比厂家的原装线好,你就说音频行业水分大不大?

当然,我们对于一款15块包邮的音箱不能要求太多,就算偷工减料,人家也对得起这个价钱!但我前面铺垫了那么多,总不能就此收手吧?

你或许会说,便宜的音箱偷工减料是常态,买贵的总能避雷了吧?

No!No!No!大错特错!你想多了!我前面铺垫那么多究竟为了啥?不就是想告诉你音频设备的质量和价格不存在绑定关系吗?一分钱一分货,这个概念,在音频行业并不完全适用!(这东西没办法拉出来跑分hhhh)

京东上有一款颜值不错的漫步者音箱R26T,销量也很可观,平时售价都在199左右,还有个蓝牙版,价格更高些。

相比我15块包邮的USB音箱,价格一下子翻了十倍不止,质量总该好点了吧?可事实证明,该省钱的地方还是一个没落下!

它的线材,依旧没有我的监听耳机主线缆粗!你要是去搜一搜这玩意儿的拆解图,惊喜会更多。顺带一提,我那垃圾监听耳机铁三角M20X的主线缆直径为4mm!

丢人不?丢人!音箱线还tm没耳机线粗!!!

厂家为什么要节省成本?如果一款产品通过材料缩水能降低1元的物料费,10万销量就是直接省下了10万元的经费!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良心卖产品预计赚1000万,产品缩水之后,含泪血赚1010万,你看,良心没了,钱更好赚了!厂家是不可能放过这种诱惑的!更何况这种缩水对于大部分消费者不痛不痒的!就算缩水了也不影响赚钱,甚至赚得更多了!

所以说音频行业真的水太深了!对于一些产品,价格和质量是不成正比的!
既然提到了监听耳机,上期也探讨了“调教”这个玄学话题,那么一个疑问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监听耳机是否真的与所谓的音乐耳机、高保真HiFi耳机有本质的区别呢,是科学还是概念营销(炒作)?

答案显而易见,这是厂家为了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营销手段!

还是之前那个问题,就说这玩意儿怎么调音吧?他tm一个搞音频后期混音的,厂家让他代言是没啥问题,但是真去给扬声器调音???可能吗?
来,大师,跟我到生产线走一遭!

大师说好嘞!然后一脸懵逼跟着甲方老板去了生产线,开始了苦逼的扬声器调试工作???大师说扬声器这个频段低了3dB,那个频段高了2dB,然后大师拆开了扬声器,逐一对振膜的不同位置进行纯手工校准。终于有一天,大师撑不住了,累死在了生产线上,业界只留下了大师的盛名与传说hhhhhh。

可能吗?人工校准个屁,不把扬声器拆烂都算好事!更别说调音了!怎么调音啊?拿唾沫星子调是吧?滴胶水糊胶布是吧?真搞这样的你敢买?整个耳机连个芯片都没有,调个屁音!
谁特么在跟我杠大师调音我直接把物料丢给他,我倒要看看他耳机没芯片怎么调!我就一句话,音质、听感这两个东西能拿出来跑分吗?连个标准都没有怎么调?

好了,本期闲扯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独立思考,从事物的多方面考虑问题,也要勇于质疑“权威”,避免被割韭菜!
我是RainWay,感谢大家的观看与支持,有缘下期再见!
Tips:什么是监听设备?
监听设备并非是挂上了监听耳机、监听音箱的名号就是所谓的监听设备。监听设备是拿来干活的!它是当你熟悉了这款设备的实际音频表现特点之后,用它来作为一个参考标准,进行音频后期工作的工具。比方说一款耳机偏中高频,你根据它自身的表现特点,去衡量需要处理的声音,以此来完成后期工作。监听设备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你要熟悉监听设备本身的特点,并根据它的特点在后期工作中对声音做出调整。任何音频设备,只要在你的后期音频工作中起到了帮助作用,都可以称之为监听设备。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