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洞穴比喻,不同视角下的认知差异

2022-07-17 23:46 作者:流光微言  | 我要投稿

洞穴里的人,一旦有机会接触到洞穴口的人,必然会杀死那些想要拯救他们的人。这是苏格拉底对于认知的一个比喻,出现在柏拉图记录的对话之中。从这个角度,分享一些看法,以及思考的方向。


长期待在黑暗的洞穴里,在对外界的感知,会发生根本上的变化,不敢接触阳光,会逐渐失去对阳光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世界万物的感知。在嗅觉,味觉,视觉,听觉上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会逐渐适应黑暗,并且学会利用黑暗中的一点微光生活,而且会对洞穴之外的事物产生强烈的排斥。


在很大程度上,即使有人可以把洞穴里的人,强行拖拽出来,并且拉到阳光之下,其实这个时候,他们依旧是看不到的,两眼放光,是一阵眩晕,是光的刺痛。长期生活的在洞穴之中的人,是没办法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外界的阳光。假如有人在洞口,通过一点点的引导,不断的增加光的强度,也许会改变这种情况,但事实上,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洞穴之中的人,会产生很大的排斥,而且这种排斥随时有可能发生,并且是带有攻击性的。


当然,方法可能是好的,但并不能保证可以达到效果。一方面,让洞穴里的人,真正意识到自己在洞穴之中,另一方面,帮助洞穴里的人,更清晰的看到洞口的情况。在洞口的影子究竟是什么,数量有多少,身材体型又是如何,这都是没办法真正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在洞穴中的人,可以去数影子的多少,从影子的大小判断,但如果洞穴里的人,可以再朝着洞口的方向,往前走一点,那看到的可能会是另一种情况。


这里就会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长期待在洞穴之中的人,会不会意识到自己就身处在洞穴之中呢?其实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即使说会有人在洞口的指引,或者说会有洞口的声音告诉对方这个事实,但也不见得对方就一定会接受这样的结果。因为洞穴之外和洞穴里面的差别,就类似于两个世界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限制了很多交流。尽管对于洞穴之外的人来说,似乎是可以完全的认识到洞穴的全部,但是,洞穴之外的人,又如何能保证自己所认识到的一切,就一定是对的,或者说,自己就一定可以认识到,从洞穴里面观察洞穴之外,这里面所以的一切呢?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显微镜没发明之前,人们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当显微镜发明之后,发现了众多不一样的微观世界,细胞结构,原子核,细胞组织等等,如果用原来的视角去看,那似乎就不正确了,或者说显得不那么恰当了。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吃洋葱,那我们买到的是洋葱,吃的自然也是洋葱,洋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这是从饮食的角度去表达。如果让一个从事细胞组织研究的工作者去买洋葱,那关注的点,就不会在吃上面,而是方便研究和解刨的洋葱,才是最需要的洋葱,这时候,作为一个研究者,会更加仔细的去看洋葱的组织结构状况。如果把吃洋葱比作是洞穴之外,那研究者去研究洋葱就是洞穴之内。


当然,这里只是提供参考的点,并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也没有绝对的结果。苏格拉底的洞穴比喻是更多的是在阐述人的认知,在这里,我做了一些引用,也许洞穴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洞穴,如果没人告诉我们,那我们也是无法知道的。这一点很像前段时间,韦伯天空望远镜拍摄到的宇宙画面,如果人类没有看到这样的画面,那人类是无法认知到宇宙外部的世界的,而且对宇宙画面的解读和分析,又是另一个层面的认识,如果有偏差,人类也不一定能完全认识宇宙。



人们常常谈起认知,却又常常困在认知之中。用固有的思维去制作茧房,把思维困在里面,作茧自缚的事情常常发生,但人很难去保证,突破了自我设置的茧房,就一定会在思维上得到提升,也许外部的世界,依然有更大的茧房,等待着去被破除。经验常常能指导人们前行,也会在一些时候把思维捆绑起来,动弹不得。


我是流光微言,感谢你的阅读,希望文章可以给你带来一些思考,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内容,可以搜索流光微言,关注我,我会坚持分享,记录,更多精彩的内容。


洞穴比喻,不同视角下的认知差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