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清朝陨落的真相:永远都是内斗远甚于外侵

2020-11-21 17:15 作者:逐梦焚天  | 我要投稿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正式任命马戛尔尼为使者,以庆祝乾隆帝80大寿为名带领175名成员出使中国。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了一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马戛尔尼的所有的和贸易相关的请求都被乾隆皇帝拒绝,不得不离开北京,1794年,马戛尔尼的随员安德逊离开澳门时说:“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像小偷。

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过,这是很长时间被当做中国闭关锁国带来近代史落后的故事,是嘲笑乾隆皇帝自命天朝上国看不到世界的变化的故事。

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刚刚过去的周日15国签署了RCEP协议,很多人不明白中国在亚洲乃至全球的贸易地位是如何一步步被西方人寄生和窃取的,当然也就不明白这一次RCEP签署对中国两百年重新复兴,重回世界中心的划时代意义。

 

朝贡贸易VS自由贸易

乾隆皇帝拒绝马戛尔尼不是83岁的他傲慢或者糊涂,而是马戛尔尼提出的各类符合大英帝国“自由贸易”规则的请求,根本是和大清的“朝贡贸易”体系彻底抵触。

朝贡贸易是明清两代和藩属国进行的一种厚往薄来的贸易制度,贸易从来不单单是贸易,也是地缘关系和国家安全。作为明清这样的大帝国,边境作乱所付出的平乱成本过于昂贵,想想一个军队从帝国各省集结,然后开到边境作战,无论输赢,这中间的军事消耗和后勤补给远远大过于边境的叛乱部落。

所以西方人把朝贡贸易称之为世界各国向北京磕头并不为错,只不过明清两代通过册封藩属国的地方土豪成为地方统治者,来北京磕几个头,然后就可以换得大批皇帝封赏回去赚钱,这头实在磕的值得。

朝贡贸易不仅仅是贸易,还是一种中央帝国对边境的羁縻机制。

 

而大英帝国的所谓“自由贸易”,在贸易上根本就是重商主义和贸易保护,背后是军事和地缘渗透,从而能全球殖民掠夺财富。

英国要求大清把舟山群岛划出一岛,广州城附近划出一块地方,给英国居留地,还要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直接进行贸易,在北京建立代表处,允许英国人在中国传教。这些实际上是地缘渗透危害国家安全的要求当然是被十全老人断然拒绝。

英国人的自由贸易其实是一种有利于自己打开市场,在中国这样的巨兽身上吸血占便宜的体系,名字叫自由贸易其实并不自由,相反中国古代才是真正追求贸易公平。

 

明朝后期和清朝鸦片战争之前,纯粹从贸易层面,可以说是扶持鼓励,关税低廉,经常给外国商人减税免税。这种盛况曾经让苏州盛泽丝绸纺织业极其发达,大量出口,换取西班牙人从美洲运过来的白银。无论从贸易自由度,还是关税,中国都比同时代的欧美国家自由的多,便利的多。

根据李晓鹏博士的研究:鸦片战争开始前的1836年,英国商人办的《广州周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对华自由贸易》的文章,作者认为即使没有英国政府官员的保护,“自由商人”也可以很好的照料自己,阻碍只有两个,一是英国政府对进口货品(主要是茶叶)征收的重税,一是东印度公司代理人继续插手广州贸易。

同时期,英国下议院曾经组织过一次各国商人的调研,其中经营中印贸易的商人阿肯的作证如下。

问:在广州做生意,方不方便?

答:极为方便。

问:你认为在广州做生意和你在你所熟悉的任何其他商埠同样的方便吗?

答:我认为广州更加方便。

问:和在印度一样方便吗?

答:这比印度方便得多。

问:在广州也和在英国同样的方便吗?

答:是的,并且更加方便的多。

英国下议院的专项调研小组最后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在广州住过的作证人都一致声称广州的生意几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

 

明清在贸易上的差别是,明朝沿海的对外贸易是全面开放,不仅是货物往来,外国人也可以自由进出。而清朝的政策是货物可以往来,外国人就不能自由和中国商人接洽,而是通过政府授权的牙行统一进行进出口贸易,牙行再和其他的中国商人打交道。贸易口岸各国也有所限制,比如欧美国家从广州入口,日本从宁波入口等。

其中差别的原因主要因为是明朝是汉人当家,对自己的政权稳固比较有自信。而满清是少数民族入关,对汉人不放心,满族统治阶级怕西洋商人和汉人勾连在一起,威胁满清的统治。

但就贸易层面,清政府授权的广州牙行制度,同时有20多家牙行在竞争,而英国东印度公司却是唯一垄断专营的军事贸易综合体。到底谁的贸易比较自由,还不清楚吗?

 

中国衰退和美国西进

到底中国在近代史为什么会落后于西方国家,美国享誉全球的政治学家亨廷顿在他著作《文明的冲突》里面写的很坦白:“西方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使用武力...第一批全球帝国的要诀,恰恰在于改善了发动战争的能力,它一直被称为“军事革命”。“西方军队的组织、纪律和训练方面的优势,以及随后因工业革命而获得的武器、交通、后勤和医疗服务方面的优势,也促成了西方的扩张。西方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者宗教的优越,而是通过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西方人常常忘记这一事实;非西方人从未忘记。

中国并不是因为封闭而落后的,恰恰是因为作为世界最富裕最强盛的古典帝国,是因为太开放而落后的。

西方人的第一桶金都是从中国人身上赚来的,西班牙人在美洲开采白银然后卖到大明,英国人那时候在负责到非洲运黑奴到美洲。西班牙人把换来的中国茶叶丝绸瓷器卖到欧洲,赚了钱研发军事技术,组建军队,占领殖民地,然后继续扩大奴隶贸易,在美洲开采更多白银,再运到中国,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外循环。

所以读者们不要觉得特朗普荒谬,特朗普说中国人拿我们的钱重建了自己的国家,发展军力,这些话肯定不是他想出来的,这些都是西方人的真实的历史记忆,他们知道他们是怎么发家的。

他们就是寄生在中国这头怪兽上通过贸易吸血,公平竞争不过就开始贩***,赚了钱投资军事技术,雇佣士兵,然后逐渐在军事组织能力和武器上超过了大清王朝,最后再通过鸦片战争给大清王朝重击,获得战争赔款,到了19世纪70年代后,欧美国家拿到足够黄金之后,全面转为金本位,中国白银大幅贬值,中国财富进一步被洗劫。

蚂蚁吸血,吸了上百年,终于把中国吸成了一穷二白。


美国作为西方国家的后起之秀,在争夺殖民地方面落在后手,美国往东是已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欧洲,所以美国只有一路向西。从北美十三州开始,通过了18世纪末开始的长达一个世纪残酷的西进运动,屠杀驱离了无数印第安人,终于把疆土推到了太平洋沿岸。再通过铁路线路连接,形成了自己庞大的内需市场。有了一个世纪培养的内需市场,才有美国在1900年本土GDP超过英国成为全球GDP第一大国。

当美国成为一个跨两洋的国家后,美国的孤立派越来越喜欢太平洋,1918年的美国大多数人鄙视他们的欧洲盟友,因为他们赖账不还,尤其讨厌英国,只有东部沿海地区和南方一代,亲英派才多一些。

这也是二战开始时,美国对日本绥靖的原因,甚至连1937年美国在中国长江的帕奈号战列舰被日本人两架战斗机俯冲轰炸扫射炸沉也没有宣战,接受了日本人误炸的解释和道歉。

美国人享受在远东跟日本人做生意赚钱,而不是去跟日本打仗。日本相当于是美国自己本土西进策略之后的继续西进,只有这样才能占领更广阔的市场。


美国崛起之后,欧洲就只能内卷东进,因为西进被美国给打断了。欧洲一直到两德合并整合后撞上了苏联这个怪兽东进才戛然而止,而英国是两边受阻,东边是德国崛起,西边被美国独立拿走果实,所以大英帝国就不可避免衰退了。

在欧洲方向,美国有强有力的对手,东进就没有成功过,那当然就只能一路向西,欺负那些不如自己的国家,一直到韩战打完,美国终于遇到一个无法跨越的硬茬,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CHIAMERICA

无法西进的美国在韩战和越战两场战争中迅速内卷,社会动荡,债务高昂,戴高乐不相信美国人,把美元全部换成了黄金运回法国。到了70年代,全世界经济低迷,美国陷入巨大的困境。

真正解决美国困境的不是1973年美元和黄金脱钩,然后重新挂钩了石油,真正解决问题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和解。

这是个显而易见但容易被忽略的事实,如果东亚东南亚的上空总是导弹乱飞的话,总是发生类似马航17,或者伊朗误击乌克兰客机这样的事件,东亚哪里有可能发展以无锚美元为结算单位的分工协作国际贸易?要知道动乱的年代,黄金才是硬通货。

美帝国又一次因为“西进”而被挽救,美国找到了新的市场,资本找到了更高回报率的去处。用灵哥一直来跟大家描述的话,在系统中,美国和中国的和解,降低了美国这个系统的熵值,从而避免了崩溃的命运。

从地缘政治角度,中美国(ChiAmerica)这个词应该更早发明才对。自从1972年开始,世界就实质性进入了ChiAmerica的时代。只不过那时候美国的经济体量远比中国强大,所以很容易会忽略中国的角色。

美国市场的扩大从18世纪末经过一个世纪的西进,形成全球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然后到二战后美国先是扶持日本,把日本拉入了美国的共同市场。

之后是四小龙和后来的四小虎,最终通过扶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完成了美国对西太平洋的市场整合。有如此大的市场,这使得美国产品相对于全球任何竞争对手都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表面上看起来,美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GDP份额一路下跌,从上世纪60年代的40%左右一直下滑到最近十年的24%左右。可如果把中美国(chiamerica)放在一起考虑,2019年中美的GDP相加占世界GDP的比例仍然是40%左右,其中美国是24%,中国是16%。美国拥有美元霸权和科技优势,中国拥有全产业链的制造体系。

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仅仅是看今天的市场份额,而是要看未来的竞争力。ChiAmerica过去几十年捆绑的代价是美国国民竞争力是变弱的,中国竞争力变强了。

奥巴马上台后想找胡主席谈G2,即美国永远做高端,中国永远做制造加工被胡主席拒绝后,美国人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麻烦真来了。


目光转回到清朝:

很久以前,我曾经在中央电视台上看到一个节目,老舍的儿子作家舒乙回忆他的祖父,一个清朝神机营的满族军人,在庚子之乱中,守卫北京的悲壮故事。

舒乙说那些清朝的军人,大部分都是用的大刀长矛和弓箭,他的祖父武器稍好,使用的是抬枪,一种落后的黑火药武器,有两个人操作,射击速度极慢,由于每次射击的时候,都要把火药从枪口倒入,总难免会洒出一些来,结果战斗的久了,周围到处都是散落的黑火药,最后不幸被一颗流弹引燃,导致他的祖父被黑火药烧伤。

抬枪

面对洋枪洋炮的八国联军,清军将士,并不是作战不勇敢,实在是器不如人,最终空有一腔热血,却始终难以报国。
实际上不仅仅是我,大多数的中国人,对整个满清晚期军事上一败再败的认识,都是归结于武器落后,但是最近我才发现,这纯粹是胡扯。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最近发现在美国著名的春田兵工厂的博物馆里,有一挺诺顿菲尔特速射机关枪,上面写着:“英吉利,诺顿菲尔特,敬赠李中堂”。旁边的说明写着,此枪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天津时缴获,此战役中共缴获清军上百把这种机枪。

被缴获的机枪和相关文献

当时我看到这里,脑袋嗡的一下就响了起来。“什么鬼!清军居然还有机枪!而且在一次战斗中居然被人缴获了上百把!不是说好了他们只有大刀长矛的吗?!”
在这个刺激下,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特别是西方的资料。结果我发现,关于晚晴清军真相,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不是事实。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兴起了一阵学习曾国藩的热潮,其中关于曾国藩的带兵打仗,有一个很奇怪的事儿,就是所谓的结硬阵,打呆仗,所有的书,都把这事儿升到了一个道德高度,意思是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要想投机取巧。
曾国藩的这种战术,说白了,就是每到一个地方士兵就立刻挖战壕,然后全部进入战壕中,不论是攻城还是野战,他都是这一招。而且每每以两三万人的兵力,包围和全歼对方几十万人。
这事儿看得我一头雾水,当时我就在想,拿着大刀长矛的清军,自己跳到战壕里头,如果太平军冲了过来,居高临下,从战壕上头用长矛刺他们,石头砸他们,这不是送死吗?怎么可能逢战必胜呢?
呵呵,原来我们上当了。曾国藩的军队中,没有冷兵器,全部都装备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和火炮。我再强调一遍,你没有看错,没有冷兵器,全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和火炮。

事实上,曾国藩起兵后不久,就发现他们处于兵力上的弱势,而且未经严格训练的,临时募集来的乡勇,在残酷的肉搏战中,根本不是身经百战的太平军的对手。
就在这时,受李鸿章雇佣的华尔的洋枪队,在战场上的杰出表现启发,曾国藩做出了一个决定,募集了大笔的资金,购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发射米尼弹的前装线膛步枪,12磅野战滑膛炮,在主力部队中,彻底淘汰了冷兵器。
这些武器是一个什么水平呢?就是美国内战中,北军的标准装备。前装线膛步枪,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由于它的枪膛内有来复线,所以射击的准确性大幅度提高。
而米尼弹,是当时一个划时代的发明,和当时的球型子弹不同,这是一种圆锥形的子弹,后面有一个凹腔,里面有一个木塞,射击时,在火药的作用下,木塞向前推动,使凹腔完全契合膛线,让射出后的子弹高速旋转,距离更远,在500米的距离上依然有准确的杀伤力!
而在此前使用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球形子弹,子弹最多在50米内会保持直线运动,超过了50米,就不知道会飞到哪儿去了,全无杀伤力,所以曾国藩的湘军,面对手持旧式火枪的太平军,在武器上形成了代差。
而一只完全是由现代步枪和火炮组成的军队,该怎么打仗?当然是挖战壕了!所以曾国藩是战壕战的发明者,西方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曾国藩哪里是打呆仗?他是超级聪明的,西方人要50年以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才明白了这个道理。
由于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享受了武器优势带来的好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极度迷信武器的优势,而且成了清军内部的共识。当时世界上只要有先进武器一发展出来,清军就积极购买。
比如美国人发明的斯潘赛弹仓步枪,在美国的南北战争中,北军嫌该枪贵,并没有大量装备,但是左宗棠一看到该枪,立刻拍板,大量购买。又比如加特林机关枪,清军比美军更早开始大量使用。

加特林机关枪

在左宗棠平定回乱,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清军的主力部队,装备的是被称作七连珠的斯潘塞弹仓步枪,被称为排枪的加特林机枪,后膛野战炮。
大家知道,回民的骑兵是相当厉害的,红军的西路军就是被回民的骑兵打垮的。但是左宗棠的军队,装备远远好于西征的红军,他们不像西征的红军那样缺乏弹药,面对回民骑兵的冲锋,他们使用的加特林机关枪和斯潘赛弹仓步枪的弹幕回击,所以一路摧枯拉朽,轻松的就平定了西北叛乱。
不仅仅如此,在收复新疆的战役中,英国军官罗杰注意到,新疆阿古特的叛乱军队,虽然得到了英国上万只的单发步枪支援,但是在和左宗棠的军队作战时,完全被对方的后膛野战火炮,加特林机枪和弹仓步枪压制的无法抬头,一触即溃。以至于他认为,即使当时的英国军队的装备也不如左宗棠的西征军。
不仅仅在内战中如此,即使在外战中,清军也拥有了火力优势,根据法军在中法战争中的报告,镇南关战役里,装备击针后装单发夏斯波步枪的法军,在战斗中遭遇了冯子材指挥的王牌部队,该部队全部是用连发步枪和加特林机关枪组成的,对法军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导致法军大败。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惊讶得合不上嘴?是的,这和我们通常被告知的历史完全不同。由于受到使用先进武器获得了一连串胜利的刺激,清军不仅仅大量购买外国的先进武器,也开始了仿制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


实际上到了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前,清军已经完成了陆军的现代化改装,全部都开始装备最先进的现代化武器,其水平不亚于欧洲列强,海军拥有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两艘7000吨级的战舰,定远号和镇远号,号称亚洲第一。你要知道,中国直到去年才再次造出了比这更大的战舰,万吨级的驱逐舰。
在清军依靠先进武器,结束了内战以后,清帝国进入了休养生息,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以至于到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前,清帝国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可能。
那么清军的武器这么先进,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同时代的很多人,都认为清军的武器落后呢?
造成这种印象的人,恰恰是那些拥有大量先进武器的洋务派大臣们。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在给朝廷的奏折里,都是夸大对方武器的优势,不提自己武器的能力,因为这样才能从朝廷要到钱。
实际上,舒乙先生讲的那个故事,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庚子之乱时,荣禄手下守卫京城的武卫军,守卫天津的聂士成的武毅军,是全部的德械装备,德式训练。他们装备的是毛瑟1871和1884单发和弹仓步枪,每一军都拥有上百门现代火炮,两挺马克西姆机枪,上百挺被称为排枪的诺顿菲尔特速射机枪,即使是同时驻守在京城,装备最差的甘军董福祥部,装备的也是马蒂尼亨利步枪,是当时英军的制式装备。

美国仿恩菲尔德1853式前膛来复火帽枪

1860年,北京到天津之间的平原上,效忠清廷的蒙古王爷僧格林心,看着前面排成整齐方阵的8000英法联军,他决定今天要给他们点好看。虽然在不久之前的几次接触战斗中,他吃了一点小亏。但是,他相信在今天的战斗中,能彻底击溃英法联军。
因为之前他的部队还没有集结完毕,他的核心部队,一万多蒙古骑兵,外加一万多支援的八旗和绿营骑兵今天都已经集结完毕了,还有两万步兵在背后支援。
他今天要重演五年前的辉煌,那一年,他从蒙古紧急帅兵来京勤王,面对几万北伐的太平军,那个比今天规模大得多的对手,他用成吉思汗先祖留下来的传统战法,一举将他们击溃。彻底断绝了太平军北伐的念想。
他把他的骑兵分成了五列,前面两列是手持长矛的破阵骑兵,后面三列是装备弓箭的弓骑兵。他的战法说起来很简单,手持长矛的破阵骑兵排成紧密的队形,和后面的装备弓箭的骑射兵间隔30米,然后一起冲锋。
当前方的骑兵距离敌阵百步之遥的时候,后方间隔30米的弓骑兵以45度角,一起发箭,密集的箭雨越过前方骑兵的头顶,射向敌阵,干扰敌阵用火枪射击前方的持矛骑兵,就在对方躲避箭雨之际,持矛骑兵已经冲到面前,直接冲破方阵,后面的弓骑兵,抽出马刀,砍杀溃散的敌兵,他就是用这个办法连破了北伐的太平军十几个大阵,杀得他们片甲不留。
按照他的估计,英法联军的火炮,会在500到200米的距离上,杀伤他一千多名骑兵,然后冲到一百米左右的时候,敌人的排枪射击,可能会打倒他一两千名骑兵,但是他们只有一次射击机会,剩下他的一万多骑兵就可以冲入大阵,杀他们个片甲不留了。
于是他挥动了黄旗,两万多骑兵同时发动了冲锋,但是,出乎他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敌人的火枪兵,不是在一百米左右才开始射击,是在四五百米外就开始了齐射,他不知道英法联军使用的并不是老式的滑膛枪,而是先进的线膛枪和米尼弹。而且由于使用了火帽技术,装填速度加快,每次齐射的间隔只有七八秒钟。这意味着他的骑兵冲到对方阵前,要遭遇对方十几轮齐射,而不是想象中的一两轮齐射。
那一天,所有的持矛骑兵都还没有冲到对方阵前,全部被射落下马,而剩下的弓骑兵,面对着对方的刺刀阵,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纷纷被对方刺落和射落马下。
当日清军大败,折损了将近两万人,而英法联军只损失了几十个人。僧格林沁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将是清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发动全线冲锋的将领,从此以后,清军将彻底放弃冲锋战术,没人再会拼命。


于是北京洞开,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跑到热河病死,两宫皇太后掌权。所有的大臣都把战败的责任,全推给了僧格林沁,他被掳去了一切封号,虽然保留了钦差大臣,但从风光无限,到从此不再受朝廷待见,一切都是因为他失去了他自己的军队,蒙古骑兵。后来不久,他被强迫用他的残存骑兵,去进行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最后战死在沙场。
这一切被湘军和淮军的将领看在眼里,他们知道,如果他们失去了军队,他们的下场可能还比不上僧格林沁,毕竟僧格林沁,和清朝王室之间,还有血缘关系。
事实上客观的说,战败并不应该指责僧格林沁,英法联军一路逼向北京,如果僧格林沁连试都不试一试,那还不如直接投降算了,难道让他那些全部都是使用冷兵器的骑兵,放弃机动性优势,去守城吗?事实上,僧格林沁是负责任的,这是他的唯一选择,至于胜败,当时双方没人可以预测。
但是,作为汉族大臣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显然比僧格林沁更有智慧。曾国藩的兄弟曾国荃,曾经带兵为了攻下太平军防守的武汉,发动了一场冲锋,造成了3000人的损失,气得曾国藩垂头顿足,严令从此以后禁止冲锋,只准挖战壕,打呆仗,用炮火和子弹去杀伤敌人。
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诞生了。湘军和淮军不冲锋,不肉搏,他们全凭购买先进的武器,利用优势的火力去杀伤敌人,力保部队不损失,因为这是他们在朝廷中,赖以立身的根本。


这样他们和朝廷就形成了奇怪的关系,两者利益之间有相同点,但也有不同点,作为清朝王室,八旗军和绿营已经完全失去了战斗力,蒙古军也已经被英法联军消灭,只有依靠汉族的湘军和淮军。但在政|治上,清朝王室依然享有道德上的正统。
他们希望给这些汉族大臣高官厚爵,让这些汉族大臣,利用他们的军队,来无条件的为清朝王室效忠,而对于这些汉族大臣来说,一方面要为清廷尽力,一方面又不能失去军队,如果失去了军队,就不再会被朝廷重用,所以他们的军队只能是被有条件的使用。
帝国从此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成为了诸多的利益集团共同把持的对象,王室和汉族大臣,是一种互相利用,又互相博弈的关系。
所以,湘军淮军的不冲锋,不肉搏的火力战模式,是这场博弈的平衡点,汉族大臣为清廷尽力,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不能多也不能少。
在1895年以前,清廷面临的对手,无论是太平天国,捻军,回民叛|乱,新疆的分|裂|势|力,在武器装备,组织能力上,和湘军淮军都有代差,所以拥有先进武器的清军,利用这种奇怪的火力战,足以战胜对手,所以直到1895年的甲午战争之前,帝国靠这种微妙的平衡,军事上一路所向披靡,国力也逐渐恢复,甚至一度出现了复兴的迹象。
但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打破了这个平衡。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国家实力急速发展,他的军队,和李鸿章的淮军,是一个水平的,不存在代差。


所以在朝鲜战场,清军,更准确的说是淮军,还是用他的老办法,火力战去对付日本人就行不通了。日本人在装备水平方面比淮军略低,但是也相差不大,在平壤城下,日本人发现和清军守将叶志超的部队对轰对射不分高低,而且弹药不如对方充足以后,为了夺取胜利,他们跳出了战壕,发起了白刃冲锋。

这个时候叶志超突然懵了,对于装备相当的对手,火力战阻止不了对方,这时,他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不要和对方展开白刃战?如果展开白刃战,必然会造成部队的重大损失,打赢了,有利于清室,但是兵死多了,不利于李鸿章李大人,而他这个官名义上是清朝的官,实际上是来自于李鸿章李大人的推荐,并不是来自于清朝王室。

叶志超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所以他肯定不怕死,但是他不能辜负有提拔之恩的李大人,他要为李大人着想。

所以再三衡量之下,叶志超决定跑,他要保全部队,这是李大人的本钱,于是他带着部队,连跑了三天三夜跑回了鸭绿江,虽然损失了几千人,但大部分人他都带了回来。

随后的一系列战役,都是平壤战役的翻版。每一个淮军将领,打火力战都可以,但是面对日军的白刃冲锋时,都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不要拼命?愿不愿意付出大量伤亡?而他们最终,都会做出和叶志超相同的选择。

这让淮军中的德国教官,感到很奇怪,因为双方互相炮击,对射的时候,淮军的将领都表现的英勇无比,面对纷飞的炮弹和枪林弹雨,表现得毫无畏惧。但是只要日军一发动白刃冲锋,淮军的将领就像变了一个人,立刻让部队撤退,甚至丢盔卸甲,只要人员保齐就好。

淮军是受过德国训练,有白刃战能力的,但往往是士兵想战,军官让撤,这让德国教官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们不理解,淮军和清廷,这两个利益集团之间,是有一个无形的契约的,对于淮军来说,打仗可以,但拼命不行,部队损耗大了也不行,没命无法做官,损耗大了部队被裁,结果也不能做官。


所以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实,在甲午战争中,日军攻城略地,缴获无数,但是清军陆军却鲜有伤亡,你可以看看所有的历史,除了提到平壤战役以外,几乎没有提到任何像样的陆上战役。
随后的一个怪现象就是,虽然海军败了,但陆军还有很强的实力,如果上下一心,是可以挽回败局的,但是李大人已经不想战了,因为李大人这个时候已经明白,这个对手和以前的敌人不同,要打赢这场仗,必须要拼命,自己的北洋水师已经赔进去了,剩下的淮军陆军必须保全,都拿来和日本人拼,这不在李大人和淮军集团的考虑范围内,因为拼完了命,他们并不能得到比现在更多的东西,甚至将失去一切,僧格林沁就是前车之鉴。
想战的光绪帝没有能战的兵,能战的李大人和淮军却不想打了,他们要保存实力,这是他们自己安危的关键。
所以最后只能认输讲和,于是自然是李大人去和日本人谈,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帝国重新恢复到利益的平衡。
所以,甲午战争撕掉了清帝国最后的遮羞布,让它的弱点暴露无遗。表面上它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实际上却是由一个个各谋私利的集团组成,所以不管它的军事装备在当时是多么的先进,一旦打到了它的痛点,它立刻就土崩瓦解。


实际上这一点也值得今天的中国人深思,在中国日渐强盛的今天,会不会有像清帝国晚期那样,很多只谋私利的利益集团,把持着国家,全靠利益的平衡和互相输送,勉强维持,看起来风光无限,其实脆弱不堪?
一旦外来的威胁,打破这个平衡,它就会像纸糊的大象一样,一点就穿。

当然我们无从得知,但愿历史不要重演,中国能真正繁荣昌盛,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甲午之败,并不是武器落后,本质上是清廷无信,淮军无义,是国家制 | 度之败。而庚子之战,也和武器无关,则是由于清廷的自私,民众的愚昧,是人的失败。

清朝陨落的真相:永远都是内斗远甚于外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