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低密度信息流霸占你的生活
我们先来通俗的解释一下什么叫 低密度信息流。
在开始我们的话题之前,我们必须先要来了解一件要读懂这篇文章所必要的一个关键词,那就是 低密度信息流。
两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都是——首先要明白什么叫低密度信息流。
第二句就是低密度信息流的标准,也就是用相对更多的信息表达了较少的意思,每个字的价值都降低了。
这种句子通常出现在一些视频里,要知道,很多人在做视频的时候,追求效率表达之前,更多的考虑如何进行润色。而在一些并不严谨的视频里,通常会进行一个短句的反复重复,给与自己直播情况下才需要的思绪整理。
我们直接举例表达这两种情况:
消费主义毒害了广大青年的消费观。 为了让这句子能更好的表达,可能会改成——
消费主义对广大青年进行洗脑,在不知不觉中毒害了他们的价值观。
第二句中,表达了多一重含义,不知不觉,这是在第一句中无法明显解读的,但是实际上两句话的信息密度已经差很多了。关于文章和视频,将在之后讲解更多。
消费主义毒害了广大青年的消费观。 假设这是一个UP在录制视频的时候自己进行的配音,那么他可能会跟不上自己的思绪。
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毒害了广大青年人,广大青年人的 什么呢? 广大青年人的价值观。OK,我们...
这一点在各种演讲上也是很难避免的。特别是不做训练的普通人在面对“讲几句”的情况时很容易卡壳。熟练的演讲者通过时间线或者因果关系来加速自己的思维准备,这也算一种技能。
躲避低密度信息流,能节约大量时间。一般来说,计算机相关的人,能自然而然的躲避低密度信息流。电脑程序的运行,编程的语法,无时不刻在让人用更少的字母表达出更多的信息。我们随便打开一个GitHub的文档,基本都有条目清晰的解释,某json是干什么的,出现0x00068的返回值时该进行怎样的处理等等。
但是为什么要主动躲避低密度信息流呢?
这是因为视频这种媒体模式相对于文字媒体的 超维,已经让视频成为了一种便利传达信息的载体。能看视频绝对不会去看文字,视频能够同时从画面+文字+声音三种感觉上传递信息,这让人们觉得视频比文字有着绝对的理解优势。
比如理解下面一句话,
长宽高分别为15cm的红色长方体,六个面上分别有1到6个白色的圆形图案。
和一枚红色骰子的图片。 显然图片又快又直观。
这是理解上的优势,然而还有传达速度方面的劣势。
更加可以自己尝试读完一句话,和看完一句话。
低密度信息流大多出现在视频里,而文字媒体的优势保证了自己不被淘汰但越加不受欢迎。
其实视频网站最受欢迎的视频多半都是低密度信息流,比如本站某些UP进行知识的科普,要么浅尝辄止,要么一笔带过,总而言之,都是些百度都可以得到的信息,然后进行低密度加工,让观看者看完仿佛若有所得,但是使用的时间成本是不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