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省平定县天宁寺西塔碑考

2022-01-20 08:40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省平定县天宁寺西塔碑考

《文物世界》 2007年01期 韩利忠

天宁寺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城内南营街,寺已无存,现仅存东西双塔,塔为砖砌楼阁式,五级五檐,通高18米。东塔毁损严重,仅剩3层。2005年,由于双塔地下旧建冷库坍塌,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从而危及双塔,于是开始对双塔进行整体维修,期间于西塔下发现地宫。经省市县文物部门联合清理,出土颇丰。有净瓶、碗、敞口碟、盏托、熏炉等陶瓷器25件,碑碣二面。商彤流先生已有专文介绍,此不赘述。下面仅对该塔出土的碑碣作简单考证。

二碑的出土位置并不在一处,一在平座墙体里(下称碑一,见图一),一在地宫里,立于石函前(下称碑二,见图二、图三)。碑一为棱柱体,高52.7、宽29厘米。碑文楷体,9行,行3~16字,共126字。碑二扁方体,高45、宽32.5、厚8厘米,四面有文,楷书,正面和背面记事,两侧面题名,正文28 行,行8~19字不等。碑一行文保持着魏晋以来造像题记的风格,为皇帝祈寿,为生者祈福是其主要内容,碑二则详细记录了建塔的前因后果。

一、关于天宁寺及其始建年代

乾降版平定州志》卷四天宁寺条;在下城南营。宋熙宁年间建,赐名 天宁万寿禅林"敕太师蔡京书额,有双塔东西对峙,高十余丈。州志所云与塔铭所记有异。塔铭记裁,至道元年二月建舍利塔于寺之西南隅十余步。说明在此之前,寺已存在,且名曰"寿宁寺",寺之创建年代下限是至道元年,纠正了现存诸种版本 平定州志》关于天宁寺始建年代的记载。但州志此说也应有所本,推测其中产生出入的原因是∶寺之原名为僧众所取,未获官方赐名,到熙宁年间方获朝廷赐名,并由权相蔡京书额。到清初,人们痛恨蔡京弄权误国,将所书寺额凿去,换之以傅山书法,故有 古额羞师相,新题保逸民"句 宋史》卷一O五诸神祠条? ……熙宁复诏应祠庙祈祷灵验,而未有爵号,并以名闻。于是太常博士王古请∶"自今诸神祠无爵号者赐庙额、已赐额者加封酰,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从其本封'。故凡祠庙赐额、封号,多在熙宁、元祐、崇宁、宣和之时。"可能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加上由于发现舍利的缘故,寿宁寺获得礼部赐额 天宁万寿禅林"。这种情况在宋金多见,怀山右石刻丛编》即有多条∶

嘉祐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解州《兴化寺牒》卷十三)

嘉祐八年六月二十三日平遥县《百福寺敕》卷十三)

嘉祐八年七月三十日平遥县《梵业寺救额碑》(卷十七)

治平元年四月六日武乡基大云寺牒X 卷十四)治平元年闰五月□日潞城县《真如院碑》 卷十四)

治平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洪洞县《鹿苑寺记》(卷十四)

治平三年三月□日平遥男 清虚观牒》卷十四)治平四年九月二十六日阳城县《寿圣禅院碎》(卷十四)

熙宁元年三月二十六日昔阳县石马寻 寿圣寺牒卷十四

崇宁四年八月十二日壶关县《真泽庙牒》卷十七)

政和八年闰九月十六日临汾市 救赐神居洞崇道庙额记》卷十七)

政和五年八月八日芮城男 紫清观牒》 卷十七)政和八年二月十六日武乡县《应感庙牒》 卷十七)

宣和元年十月二十五日平遥县《超山应润庙敕》 卷十七)

宣和七年浮山县《龙角山显施庙嘉润侯敕碑》(卷十七)

另平定县普济院(唐建),大中祥符赐双林寺额

(光绪八年平定州志》卷二之舆地)

其中昔阳影 寿圣寺牒》即是由平定军检勘奏报的,寿宁寺改赐天宁寺也当在此时。

二、关于西丹迥村与焦山

碑文 平定县西丹迥村地名焦山,或曰是山有舍利"。遍检方志,未见村名、山名之孑留,当已另名代之。光绪八年平定州志》卷二舍利山"条;在州东南六十里西回村,上有舍利子形似五谷,色泽光润,有宋治平、明成化碑记。此西回村疑即西丹迥村,舍利山即焦山。目前所见最早提到西回村的是该村寿圣寺明代碑刻,西丹迥村改称西回村,方志未有确证,但从民俗学上讲,简化、易于称呼应是趋势。舍利山或许原非此名,只是 或曰是山有舍利"者众,而后改" 焦山"为今名。以碑文与州志互检,二地都有一个相似的传说,那就是 是山有舍利"而且两者对舍利的记载也颇多相似之处∶碑文记谭公命大 简其最者五万颗,圆明贞白,如圭玉之莹"。州志言舍利山之 舍利子形似五谷,色泽光润",二文所记之物如出一辙。由此观之,西丹通村就是西回村的古名,焦山就是今舍利山的旧称。民匡平定金石考》收录一碑,名曰《舍利山记》,治平年间物,言 在县东西回村"。该书虽然只录碑名,未见内容,但至少说明西回村的舍利山在宋代就很有名,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印证了舍利山与焦山同为一山的可能性。

三、碑文所记人物

碑文所记人物达30人之多,有职位者12人,其余或为功德主、供养人,或为寺众,大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宋史》卷二七五谭延美有传,并以子附。《宋史》所记谭延美 大名朝城人",与碑文 临海人"异,后者可能是其祖籍,大名是其现籍。早年为盗乡里,后来被周世宗募置帐下,补殿前散都头,后迁控鹤军副指挥使、控鹤指挥使、都虞候、马步副都军头、领睦州刺史,四迁至内殿直都知。太平兴国初为蕲州刺史,庐、寿、濠、光州军巡检使。雍熙三年,举兵北伐,延美为幽州西面行营都监,逾年出为镇州钤辖,端拱元年徙知宁远军,二年讲阻州观察使、判亮州,兼知代州。咸平四年,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六年,卒,年八十三,赠建武军节度。建塔时间正值谭延美致仕之前,碑文记其职务为邕州观察使、判代州,并非 判毫州,兼知代州",二者稍异。子继伦,《宋史》记之官至崇仪副使,虞部员外郎,碑文所记" 右班殿直"是保义郎之旧称,应当是其从军的早期阶段。其余人皆不见史乘,可补史志之阙。谭延德,官东头供奉官,知平定军兼城内巡检。东头供奉官一职,《宋史》谓之乃从义郎之旧称,政和二年改新名。同时谭延德还与尚赞同任城内巡检。巡检掌训练甲兵,巡逻地方,维持治安,镇压反叛。但这种情况到四月就发生改变了,碑一就记谭延德 功未毕而解替",这时在他的职务中就不见了城内巡检一职。

四、关于平定军

军在唐代是一种军区,只管兵戎,五代以后逐渐与行政区没有多大区别,至宋代则成为兵、民、军、政合一的行政区域。凡是唐代节镇所在仍保留其军号,也有加给新改的军号,这种称为节度州。但另有一种称军的地方,不是节度州,是由县升的,或领数县,或并不领县,这种军往往仅比县略高一级。设军的地方,一般是在边境,也有的是在关隘要地,平定军就是作为关隘要地而设立的军,领有二县。

宋太祖征北汉,广阳县为首下之地,且地理位置重要,故于此建平定军,隶镇州即。《宋史》卷八十六 平定军"条!同下州。太平兴国二年以镇州广阳寨建为军。四年,以并州平定、乐平二县来属。唐广阳县,太平兴国四年改。"光绪八年平定州志》又记∶"(太平兴国)四年改广阳县为平定县,徙今治,属平定军。"汉之上艾县北魏之石艾,唐之广阳,虽归属有异,但治所一直在今平定县张庄镇新城村一带。到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定县的治所迁于今址,也就是后来所谓的上城一带,也即汉榆关。尽管清代地理学家张佩芳考证此榆关乃平州 今河北卢龙县)临榆关之误即,但各种州志一直把宋代平定县的治所所在地称为古榆关,相沿至今。

西塔两通碑刻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它不仅纠正了原来的一些错误观点,更重要的是由于其中所涉及到的大量历史人物,是对方志的极大补充,其中关于宋代地方佛教逸事的记载将对探讨当时的佛教发展状况提供珍贵的材料。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陕西师范大学李裕民教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张庆捷研究员的热忱帮助,在此谨致谢意。

碑一录文

东头供奉官、知平定军事谭延德|建此舍利塔,功未毕而解 替)。于此塔内」葬舍利壹阡粒,愿帝王万岁,官品」升迁。兄美,邕州观察使、判代州。侄继伦,J右班殿直。男继斌,三班奉职。男继文,男继」讷,小男奴儿,女迎姐。亚愿公家昌盛,活业」丰肥,序彼贞琅,用明他日。时大宋至道J元年岁次乙未四月丁丑朔二十有九日」乙巳记。

碑二录文见商形流先生《山西平定县发现北宋佛塔地宫》《文物世界》2006年第 2期。

山西省平定县天宁寺西塔碑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