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终结者”之间的接班

如何在不推倒重来,另起炉灶的前提下,又有所作为,续写辉煌,是很多管理者都面临的一道考题,“三国终结者”杜预接班羊祜的故事就给出了生动的答案。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所写的卷首语,也是三国时代的真实写照。公元264年,蜀汉先为魏灭。两年之后,曹魏又为晋所代,于是“三国”就只剩下一个东吴。

公元280年,“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西晋灭吴。其中的功劳倒是有一大半要记在当时已经去世的羊祜身上。他从269年便开始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长达十年,修甲兵、布文教、兴屯田、施仁政,为出兵灭吴做了认真细致全面的准备工作。但是他不幸在278年十一月间去世,不曾看到兴师伐吴的那一天。虽然如此,羊祜仍旧当得起“功勋卓著”四个字。日后晋武帝司马炎完成统一大业之时,想到首倡灭吴的羊祜,竟流着泪说,“这都是羊太傅的功劳啊,可惜他已经看不到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用“三国终结者”来形容羊祜恐怕也不为过。
羊祜在病重时,推荐了杜预代替自己,来看看杜预是怎么接班的。

哈 评 分 析
H B R C A N A L Y S I S
首先,保持政策连续性。从古至今,“人亡政息”的现象并不少见,杜预却成功保持了决策的连续性。他一上任,就跟羊祜一样上书晋武帝,“启请伐吴之期”。表面看来,杜预既是羊祜保荐,萧规曹随也是顺理成章。但其实不然,因为杜预并不知道是羊祜推荐了自己!羊祜生前有一个习惯,密荐人才而后焚毁奏稿,目的就是不想让此人知道后感谢自己。在他看来,本来是国家授其的官职,却感谢私人,“臣所不取也”。更潜在的原因是,不让自己身边产生政治派系。
出于报恩心态的可能性虽然可以排除,那么杜预是不是在随大流呢?倒也不是。说来也怪,西晋虽是新朝初建,朝堂里却已是暮气沉沉。史书里说,“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也就是说高管们对是否伐吴没有形成共识。当时权贵中颇有一些反对伐吴的人物,为首的就是那位为司马家篡魏立下汗马功劳的贾充。此人当年主使弑杀魏主曹髦时心狠手辣,此刻论及伐吴时却变得谨小慎微起来,还仗着皇太子丈人的身份极力阻挠。
相比之下,杜预继承羊祜的遗志,就完全体现出了自己审时度势的能力。从当时的形势看,天下九州,西晋已有其七,东吴不过荆扬两州(其中荆州北部还属于西晋)而已。更何况“孙皓之暴,侈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孙皓统治下的吴国实在已有必亡之势。所以杜预在呈送晋武帝的奏疏断言,“东吴内部极不稳定,力量薄弱。我们立即出兵有千万条好处,不存在什么失败的忧虑。如果失去这大好时机,真是太可惜!”

所以,有一个辉煌的前任绝对是好事,就像羊祜一样,选定了正确的战略目标,给未来的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树立威信。当然,也不是说,杜预就是在完全效仿羊祜——事实上,他也无法效仿。羊祜是当时名将。闲暇之余,他也经常轻裘宽带,身不被甲,带领十余名侍卫,外出游览射猎。反观杜预,在这方面就不行了。虽然他对各种学问深有造诣,还修改过历法,注解过《晋律》,偏偏是个“战五渣”,连战马都骑不好,射箭也穿不透盔甲上的铁片(有人能穿透七重),遑论上阵拼杀了。以这样的能力,出任“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如何令人信服?
西晋一朝的统治,乃是建立在皇权与世家大族结盟的基础之上的。羊祜出身于汉魏名门士族之家。从他起上溯九世,羊氏各代皆有人出仕二千石(相当于省部级)以上的官职。而且是司马家绝对的“自己人”,羊祜的姐姐嫁给了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司马师是司马昭的哥哥,司马炎的伯父。晋代魏前夕,司马炎调羊祜为中领军,在皇宫当值,统领御林军,兼管内外政事,可见地位之重要。而杜预恰恰不属于这个圈子。《世说新语》记载,杜预因为“少贱”,即便官拜镇南将军出镇荆州,当地的一些望族如杨济等人还是很看不起他,竟不屑与之共坐。
好在杜预知道如何“做自己”,他并不觉得自己需要成为“第二个羊祜”才能获得成功。羊祜在任时,东吴名将陆抗仍在,边防尚固。羊祜对东吴采取怀柔政策。两军交战,他必先通知对方,约定时间,不搞偷袭之类的诡计。敌方将士被俘,他以礼相待,予以释放;阵亡者,则按军礼厚葬。因此,吴国军民不仅不恨羊祜,反而感激他和钦佩他,美称他为“羊公”。连东吴大将陆抗(陆逊的儿子)都为止感慨,“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而由于身份的差距,杜预的执政风格也不能如羊祜那样悠哉悠哉,而要表现的更为进取。
来看看杜预的“三把火”是怎么烧的。他上任后,“怀柔”代之以“立威”,一上任就给了吴军一个下马威。他决定拔掉对面最硬的一颗钉子——西陵督张政。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是东吴在江北的重要军事据点,能在这里当大将的都是东吴最优秀的将领,比方说几年前西陵督陆抗就在这里战胜过羊祜。所以,作为陆抗的继任者,张政号称“吴之名将”,杜预决定用他立威——不是阵斩对方于马下,而是用自己的方式。
杜预派遣精兵进攻西陵,张政猝不及防,吃了败仗,一大批将士被俘。张政怕受到孙皓严责,不敢把这次失败上报。杜预却特地派人把俘虏押送到吴国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直接交还孙皓。可想而知,孙皓对张政隐瞒军情大发雷霆,将其调离西陵。这正好中了杜预之计。因为张政是一个难以对付的劲敌,现在东吴自己却把这块拦路石搬开了,另外派了一个没有多大能耐的留宪来镇守西陵。大战将至,东吴临阵换帅,形势自然变得对晋朝十分有利。而杜预这一下“开山锤”打得好,也向心有疑虑的部下展现出自己堪当此任,较之羊祜也不逊色。部下将士十分钦佩。他们都说:“主帅用计谋打仗,真是以一当万啊!”
经过杜预等人的力争,晋武帝终于下定了伐吴的决心。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部署六路大军,齐头并发,进攻东吴。六路大军共二十多万人,即便放在现在,这样的规模也已经超过了世界上许多中等强国举国的军力。谁人挂帅自然非同小可。晋武帝考虑再三,还是把“平吴大都督”的殊荣,送到了贾充头上。滑稽的是,贾充本人对伐吴的胜利毫无信心,极力推辞。以至于最后晋武帝放出狠话,“君若不行,吾便自出”。贾充这才无可奈何,只得硬着头皮上任。贾充其人,无德更无胆气。他之所以能够上“大都督”,凭借的就是与司马家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绝对不会反叛这一点。

所以,有一个辉煌的前任绝对是好事,就像羊祜一样,选定了正确的战略目标,给未来的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杜预曾这样评价自己:“立德恐怕遥不可及,但是立功、立言应该是可以的。”后来,这位“三国终结者”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文庙和武庙中都受到祭祀的贤臣。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完成了对前任羊祜的超越。
郭晔旻 | 文钮键军 | 编辑李一品 | 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