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题押题:两会热点人口问题高考怎么考?

两会开完了、高考会考啥呢?2022年两会中提到“今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难看出破局人口难题、政策向“一老一小”发力。下面我们就联系历史考点来学习、快拿起小本本记下来!
2016—2021年高考中“人口问题”的中国史:


【考向研判】

【综合拓展】
1、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政策、认识
2、人口迁移的方向、目的、影响
3、当前民工流动的成因、特点和利弊
4、认识我国现在二孩开放的政策 注重史学素养的培养,讲解史观
一、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
1.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 北方人民南迁 ,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 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 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 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2.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谋生、战后逃生、政治需要)
(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 北方战乱 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3) 统治阶级 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人口迁移的方式:政府组织,如开垦边疆、保卫边境等;自发迁移,如躲避战乱、经济谋生等。
4.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 ,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 江南的开发 ,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 开发南洋 ,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 人口分布日渐合理 ,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6)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知识拓展】华工对美洲、大洋洲开发的贡献
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西方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获取巨额利润。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大量华工来到美洲和大洋洲,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开发。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二、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美洲族群的变化
(1)表现:
①印第安人的锐减: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 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② 非洲黑人增加 :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向美洲贩卖黑人奴隶,为殖民者的种植园与矿山提供劳动力。
③ 欧洲人的增加 :欧洲人移民进入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增加。
(2)影响:改变美洲的 人口结构,出现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2.英国殖民与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变化
(1)殖民:最初,澳大利亚只是作为英国流放犯人的场所;19世纪,随着 工业革命 的开展,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英国加紧在澳大利亚建立农场;1851年,澳大利亚发现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
(2)影响:土著居民遭驱赶与屠杀,人口锐减;更多的 英国人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人迁往澳大利亚与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
3.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背景:19世纪初,英美等国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 ,缺少廉价劳动力; 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签订,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 。
(2)开发美洲: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为生活所迫、或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华工是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和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的主要劳动力。
(3)开发大洋洲:华工在种植园与矿山辛勤劳动,促进当地的开发
三、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背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国际化加强 ,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2)阶段与路线:
①二战后: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20世纪70年代: 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大量非洲劳动力流向中东产油国。
③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吸引许多亚非移民。
④20世纪90年代: 处于社会制度转型期的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
(3)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
①劳工迁移: 20世纪50~70年代 ,大多数移民的工作是 制造业部门的体力劳动和公共服务行业的脏活累活。
②精英迁移:
a.原因: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 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 ; 雇佣单位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b.特点: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出“精英迁移 ”的新趋势。这在 跨国公司尤为明显,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作为移民中的“精英”,在跨国公司发挥重要作用。
2.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1)产生原因: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原因被迫离开祖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2)分类:战争难民、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等。
(3)地区: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迫害的犹太难民;二战后主要产自中东、非洲和印度支那等地区。
(4)国际社会的努力: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1951年,联合国制定《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1966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自2001年起,每年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5)问题: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3.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总体特征:移民社会存在本土居民与外来人口的 文化认同问题,既有融合趋势,也经历冲突与调和的过程。
(2)代表国家与地区:
①美国
a.移民文化: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进入美国,共同建设美国,形成了美国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并吸纳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北美印第安文化的 美国“移民文化”。
b.影响: 族群与文化的多样性 给美国社会带来创新的活力,同时存在族群间矛盾与冲突。
②中国上海
a.原因:1843年开埠通商以来,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的中心。
b.海派文化:居民来源广泛,除国内众多省份的移居者外,还有世界其他国家的各界人士,上海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海派文化”。
c.影响:创新求变的城市精神使上海引领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使上海走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前列。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