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渐渐生锈的文化神剑
公交上,准备上学的中学生,正聚精会神的盯着手机的屏幕,里面的字符在驱散他残留的睡意
他默默的在心里吼着,“仙授长生剑”,“纳海吞天功”,短暂的神游将他和考试作业分割开来。
他在看网络小说。

树荫下,中午换班的出租车师傅,放低了座位,享受一时的惬意,他手里是旧款的智能手机。
耳机里响着的,是“三年之期”,“龙王归来”的话语,遐想中的画面让他摆脱了工作的疲惫。
他在听网络小说。

咖啡馆,下班后疲惫一天的女性白领,刷了几下微博朋友圈,就迫不及待地打开APP。
她眼前的是“公子如玉”,“红颜倾国”。瑰丽的画卷展开了生动的故事,让她忘却了烦恼。
她在读网络小说。

不分性别,不论年龄,不谓身份,在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网络小说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它比游戏,电视剧,漫画,出版小说等其他艺术题材,有着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在这个中国游戏需要主动讨好外国玩家换皮的今天,网络小说的文化输出要顺利的多。
光北美就有数百万的读者追更,像《凡人修仙传》,《盘龙》这样的老作品,甚至被翻译成数十种不同语言的版本。

今年上半年,起点中文网与作家的合同事件,引起了巨大的争论,也向世人宣告着这片文创市场具有的巨大价值。
作为一个曾在起点连载过三年小说(断断续续)并差点签约的作者,笔者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网络小说的创作生态,其具备的优势。
观前提醒,本文篇幅较长,且充斥着一己之见。
但请耐心看完,独立思考,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好的,我们正式开始。
老规矩,我们需要对网络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定的解构。
什么是网络小说?
它是依托网络为平台,进行发布的小说。(百度百科)
它和传统小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它通常以连载的形式而非成品出现在网络平台上。
宽泛点说,如SCP基金会,Dmitry Glukhovsky的地铁系列小说(群体创作部分)也可以算作是网络小说。
但我们今天只讨论狭义的,中国网络小说。
连载,是网络小说的特点;追更,是网络小说的阅读模式。
这种形式拉长了一本网络小说的寿命,让原本20万就能被称作宏篇巨作的长篇标准被无限拔高
那些靠着更新字数存活的作者,能够水出洋洋洒洒的数千万字。
这种形式让写小说从内容生产转变成了内容服务。
从好的角度来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双方可以即时的沟通交流。
读者可以发表言论,甚至影响一部分故事的走向。
作者也可以大胆的在小说中加入自己对于时事的观点和看法。
从坏的角度来说,读者对于内容的量的追求不断放大,却放弃了对于质的要求。
网络小说中越来越难汲取到养分,只存在为了迎合读者而准备的套路爽点。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了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流程中。
本质上是资本投入追求的规避风险与艺术创作中对于独立个性表达之间的矛盾。
而没有实际意义工业化上的网络小说,能撑的更久吗?
笔者喜好用吃来做比喻,读经典就像吃营养餐,不好吃却大有增益;读科普杂谈就像是吃宴席,外表华丽里面的成分不知好坏;而读网络小说,就是吃快餐了,量大管饱。
便宜,或者说物美价廉,也是一种优点。
这里的价格不是指出版物的价格,而是指阅读所花费的成本,比如时间和精力。
另外,产业商业化的成功,导致大量的小说助手,工作室加入行当。
网络小说的文字不断精简化,套路化,令长期阅读者可以一目十行。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本信息量巨大的本格推理小说,200页需要花费笔者8个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其中需要大量的读书笔记来整理信息。不一次性看完,需要从头开始整理。
而同样字数的网络小说,笔者在了解了背景设定后(指从连载处续读),2个小时以内就可以看完。(一页出版物500字左右,200页约为10万字)
还有一点,因为前面说过的连载特质,网络小说具有断读性。(这个词我发明的)
简单来说就是阅读的连贯与否,不会影响到读者的理解。
这样的便宜很适合现在的快节奏生活,就如同手机游戏战胜电脑游戏成为新主流的原因一样。
门槛低。
这个门槛是指创作的门槛。
网络小说的作者不用面对传统作者在出版,印刷,推广时候面临的资金和渠道问题。
所以,大量的,以前不能成为作家的群体涌入,成为了网络小说作者。
他们带来了不同角度的思考,态度,与不一样的故事。
同样的修仙题材,医学专业的作者,可以写出道术器官移植,靶向药物原理的蛊虫;心理专业的作者,可以写出潜意识与阴神,格式塔与观想法的联系;数学专业的作者,可以从冯诺依曼宇宙和哥德尔宇宙来定义天道。
低门槛创作给整个网络小说界带来了不一样的活力,也带来了更多不同于古典小说的门类。
成为了亚文化圈发展壮大的重要土壤。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网络小说,但要了解网文的生态,我们还得说点历史
2000年初的互联网空间过于狭小,在上面发表的网络小说还没有今天成型的套路。
不存在太多的商业竞争,却有小圈子内的孤芳自赏与勾心斗角。
从《风姿物语》到《佣兵天下》,从《诛仙》到《鬼吹灯》,从《亵渎》到《恶魔法则》。

这些名字可能新一代的读者有些印象模糊,只记得ip改编的电影和游戏,与那些似乎已经古老到文法脱离时代的原作相隔甚远。
过去大热的玄幻小说门类在现在看来,不过是些反复套用dnd和魔戒设定的文抄公
可在当时的书店里,它们可是靠着封面就能令人耳目一新,足以使一个小学生在书店的地板上坐到天黑。
2006年后,互联网巨头已然崛起,网文界迎来了第一次平台化,
不管是好是坏,规矩渐渐立下了,网文作者的地位从清高的知识分子,变成了码字搬砖的工人
我们熟悉的打怪升级,扮猪吃老虎,种田,无限流,都市兵王,吃人练功,以及,都是在那个时代逐渐形成的。
《盘龙》,《斗破苍穹》,《斗罗大陆》,《凡人修仙传》,《阳神》,《遮天》......

这些名字在现在还散发着自己的影响力,成为了一代人的青春。
在言情小说还是高贵的纸质出版物的时代,这些流水线式的网文小说作为资本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而封闭的文化市场大门。
对于笔者而言,这是一件好坏参半的事情,我从一个看《悲惨世界》,《厄舍古屋的坍塌》的文学少年变成了一个在黑板上写下“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中二少年。
也让我通过每天对着朋友读小说更新的方式,从一个不敢说话到口吃的自卑小鬼,变成了能上台吹嘘几个时辰的单口相声表演家。
再后来,腾讯挟大势整合网文平台,塑造了现在作为ip孵化机器的网络小说产业。
互联网思维在这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产品的迭代升级,细分领域的开发,以及不断的膨胀
所以我们能看到像《诡秘之主》,《魔临》,《黎明之剑》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能看到《我真不是xxx》,《从xx开始》之类成熟的商业产品,还有诸于《蛊真人》,《剑来》之类毁誉参半的作品。
我们同样也能看到免费小说冲击付费小说的浪潮,能看见作者在沦为内容奶牛或加入资本的“简单选择”。
从5月份的起点合同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作者阵营。
“大神”,他们有成功ip化或者即将ip化的作品。他们在这场事件中选择了支持资本,毕竟他们已经是体系中的一部分,甚至是最终的受利者了。他们想在一片红海中淘到能离场的本金。
“文人”,他们有作品,他们有名声。他们或是清高不愿意同流合污,或是想靠着事件赢得美誉。他们是事件中发声的主力军。有着底蕴的他们不惧怕起点的清算,赢得粉丝就有流量,赢得流量就有一切。
“爱电站”们不稀罕平台给出的微博薪水,他们或是理客中的分析:“这份合同已经是小说网站超出一般商业道义的投资了,极高的风险和投入,换来极低的回报可能性,数以万记的小说中能被开发出ip价值的一页文档都写不满。”,或是给出更加荒谬的言论,指责那些作者爱财,骗取流量。
“中层作者”是合同的实际受害者,他们是内容的产出者,却被系统性的剥夺了一部分权力。他们愤怒过,迷茫过,最后只能默默接着接受,那迟到的鼻环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卡进骨头里。毕竟,奶牛是不需要吃奶油蛋糕的。
最后,“底层作者”,沉默的大多数,冷眼旁观着几个新加进在群里,喊着口号的聪明人。
我们在乎的不是出头以后怎么多赚钱,而是怎么出头,怎么让别人看自己的书。
原来,笔者也向往着成为一名网文作家,但是却被6000字一天领保底工资的可怕合同吓跑了
这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实现自己兴趣爱好的优秀工作,而是一场以时间为注的大赌。
从作者的角度来说,我能接受每天坐在电脑边上写8个小时小说,也能接受一个月2000多块钱的保底协议,但我绝对无法接受浪费的数年时间,这些时间换成绝大多数知识型行业的工作经历能让你的身价翻番。
我们需要一个有专业素养的编辑,起码告诉你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
却被平台认为是过度投入,毕竟编辑是员工,写手只是奶牛。
需要合理有效的推广渠道,起码能让100个陌生人看到我写的文字。
却被平台认为是分散头部资源,削弱ip影响力。
以及需要脱离写作行业之后的工作证明,起码证明我不是在虚度光阴。
至于赌赢了以后赚100万还是500万,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吗?
没有一个有力的声音才山脚下发出,毕竟在“网文作家”眼里,我们根本就不是同类。
最后有一点建议,如果你对成为网络小说作家感兴趣,想成为职业,请先尝试在大学或者待业阶段完成持续的连载更新,不要尝试边工作边做兼职。那样,即使你的作品成功了,你也很难找到全职写作的生活节奏。(有像《三体》作者大刘那样的工作就当我没说)有一日,如果要放弃工作选择全职写作,多和家人朋友聊一聊,请三思而后行。
谢谢大家的阅读,
喜欢的话,请三连支持一下。
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