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帮”韩国偷走中国文化?
文运同国运相牵,
文脉同国脉相连。
韩国又又又又又又来沾边中国文化了!
继汉服、端午节、农历春节等诸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之后,这次“中招”的是一部由国内网络小说改编的古装仙侠剧——《溯洄》。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溯洄》这一次,是被拱手相送的。
《山海经》与仙侠
3月14日,柠檬影视在2023香港国际影视展上发布了2023-2024国际片单,旗下不少优秀国产影视剧将走出国门。但其中一则内容却引发众议:
片单中表示“将联手具有国际视角的韩国制作团队,打造古装奇幻作品Going Back in Time(《溯洄》),让古装成为文化符号,在作品中融入更多元素,建立新的文化格局。”

3月16日,面对纷至沓来的争议,柠萌影视先后发布了“情况说明”和“停拍声明”,表示将终止《溯洄》海外版本的开发与拍摄。


网友们如此强烈地抵制,实则事出有因。《溯洄》改编自晋江仙侠小说《和男主同归于尽后》,作者画七。仙侠元素取材于中国道家文化,其作为文化符号的中国性自不必多说;
小说中,男主真身为天攰(音gui,四声),是作者翻遍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后自创的一种神兽,既有凤凰般的翎羽,也有穷奇般的爪牙;
此外,书中设定的众多妖族和六大圣地(邺都、太华、赤水、北荒、昆仑、羲和)也多取材自《山海经》。


《山海经》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宗迪指出:“《山海经》...既然是一部基于真实的地理志,它的价值就大大提高了,因为我们要研究上古史,首先要重建上古地理。《山海经》既然是一部上古地理书,它对于古史研究、包括考古学就非常重要。”
《山海经》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是中国文化之魂的重要部分,值得我们在当代以新的形式解读和讲述。
“有形的助手”
“山海经+仙侠”的组合,充分给《溯洄》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也为中华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保持独特性上了一层保险。
但这些保险只防君子而不防小人。韩国觊觎中华文化已久,早已精于偷窃文化之道:先将中国文化模糊为所谓的“东洋文化”,再以“东洋文化”发源地自居,最终将中国文化变成韩国文化。
因此,一旦《溯洄》带着山海经和仙侠元素和韩国公司建立所谓的“新的文化格局”,那么这部上古中国的百科全书很有可能会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中被偷换概念,以“韩国文化”的外表走向世界。

在网络无比发达的现代,影视剧对大众观念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据柠萌影视的说法,与韩国合作拍摄《溯洄》是为了“将顶级中国IP与顶级韩国制作团队合作,让仙侠剧更加国际化。”
但且不说西方国家,就连韩国人自己对本国的真实历史都知之甚少。而一部全韩国阵容的仙侠剧,足以让大多数韩国人和海外观众潜意识认为剧中的服化道、神兽、地理、神话等诸多元素都属于韩国文化,这等同于将中国文化拱手让人,怎能不引民愤?

诚然,韩国影视行业在国际上确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产剧走向世界就一定要借韩国之手,更何况是仙侠这种国内拍摄经验更加丰富的题材。因此,“让仙侠剧更加国际化”的理由实在说不通。
受制于历史文化的关系,仙侠、武侠这一类的题材在韩国属于比较新颖的题材,竞争没有国内市场激烈,更容易打开市场,因此,柠萌影视等公司会“为五斗米折腰”,作为一只“有形的手”帮韩国偷走属于我们的中华文化。
“无形的手”
但我们要警惕的不仅仅是柠萌影视这样帮韩国窃取中华文化的“有形的助手”,更要警惕那些“无形的推手”。
一方面,存在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的原因。
吉林省社科院韩国朝鲜研究所所长韩忠富表示,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前期,经济建设是重中之重,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文化保护与文化建设。
打开国门后,西方文化大举而来,很多年轻人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不力也是目前在传承中国文化方面面临的问题。
比如汉服复兴运动兴起之初,就曾遇到过不少来自国内的阻力:

还有韩国于2005年成功申遗“江陵端午祭”事件也曾引起巨大争议:

部分人认为“江陵端午祭”与中国传统端午节在时间、习俗和祭祀对象上确有不同之处,虽源自中国,但已在演变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韩国申遗无可厚非;
另一部分则认为,韩国端午祭归根到底还是源自中国文化,端午祭与端午节的不同之处,是文化在传播、发展和地区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单从名称上来说,“江陵”这一地名本就来自中国;“端午”一词是基于中国干支历法而生,“祭”与“节”在中古汉语中为同义词,且两者在英文中均译为“festival”。
此外,端午节产生之初就是一种图腾祭祀仪式,与现韩国江陵端午祭别无二致,后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终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其实,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以及相关规定,对于两个遗产国家共同拥有的同源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一个国家均可以单独申报,如果列入代表作名录之后,也不妨碍其他的国家再次单独申报。
我们之所以不满,并不是因为此举“抢”走了端午节,而是因为他们借申遗之举,削弱了中国文化的话语权,用模糊宣传使不熟悉东方文化的人受到误导,误以为他们的文化是正统,这才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文化形式很难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
这种就给了韩国窃取中国文化的可乘之机,让他们以韩国文化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了不少源自于中国的文化,如韩国于2009年申遗成功的“处容舞”:

处容舞是朝鲜半岛接受来自华夏文明的傩舞的产物。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
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朝鲜半岛。如今,中国许多地区还保有浓郁的傩舞,如江西的南丰傩舞:

但由于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浩如烟海,我国每年在文化部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都有几百个,在决定何种项目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须有“轻重缓急”,因此难免会遗漏一些影响范围较小的文化遗产。
好在,国内近些年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家文化安全的概念也延伸到了文化遗产安全等方面。
在全面推动国家文化创新战略的同时,大力实施国家文化资源储备工程,对那些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其他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传承。

每每韩国来沾边中国文化时,总会有国人及时发现并据理力争,在对外维护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对内上了一堂文化科普课。这只“无形的手”正在重新将中国文化牢牢牵在手中,让居心不良之人越来越难以得逞。

要彻底让韩国无法偷取中国文化,我们要做的远不止事后的及时自证,更要事前做好准备,发掘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借助各种国际媒体平台进行宣传,鼓励更多“李子柒”的出现,将文化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让“有形”和“无形”的手都为中国文化所用,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中国非物质遗产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2023.https://www.ihchina.cn/directory_list.html#targe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