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我们说到青年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2021-05-04 22:14 作者:KILLERJACK4  | 我要投稿

    

    每年的五月四日,是青年节。有些人对此很在意,有些人很冷漠。谈到青年,有些人觉得他们不争气,有些人觉得他们是人类的希望。谁是青年?怎样才是青年?青年应该怎么做?这些看似都是无解的问题。但有一个问题,像个幽灵一样游荡在人们的脑子里:当我们说到青年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青年是疯狂的?也许吧,青年总是充满挑战精神的,总是会造成破坏和冲突。青年似乎不优雅,说得没错,但毕加索说过,优雅和风度是创作的大敌。而我们人类的社会,毫无疑问是一种人为的创作。艺术,老画家可以创作,但只有争取到青年的欢迎,新的风格才能诞生;建筑,工程师可以是老谋深算的,但是入住其中的必定是年轻人;甚至还有战争,有人说,战争是推动历史的唯一途径,但任凭那些将领如何叱咤疆场,没有背后那些青年士兵的掩护,他们就只是笑话;任凭那些将领如何攻城略地,没有战场后那些青年平民的建设,那些地图上的小店终究会变成一片荒原。


    如此说来,青年就是胡作非为?并不是如此,青年是需要负责的。一个青年可以选择破坏或建设,坚守阵地或临阵脱逃,但无论他们作出怎样的选择,青年必定也必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他们行为结果的“好坏”负责,为他们行为造成的颤动的“远近”负责。一些年轻人只学得了“挑战精神”,于是挑战烟酒,挑战违禁药物,挑战道德底线,站在个人的角度,那些选择是完全合理的,但站在人类一份子的角度,那些选择牵涉到的个体,牵涉到的历史,牵涉到的对于人类精神的冲击,不是一个个体可以承受的。


    因此,青年也必然是悲观的。悲观听上去是有悖人类发展规律的,让人心生不安的坏词汇,以至于无数中年人,老年人将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等到你们长大了,就不会那么想了...”“还是没有挨过社会的毒打...”但这些其实都不是悲观,只是王小波笔下的“挨锤”而已。悲观的青年,是心怀探求真理的热情而发现自己的不足;是渴望改变世界却感受到无边的阻力,所以,视真理为粪土,视世界为理所当然的人,不配称自己是“悲观的”。与悲观相对的,有一个词叫做“乐观”,它听上去是符合人类对未来设想的,让人心潮澎湃的好词汇,但我对“理性乐观派”这样的定义很怀疑,不是因为坚信悲观的力量,而是怀疑如此“圣人”的标准,真的可以起到启蒙的作用吗?现实里我们能见到很多“乐观者”,与他们相处一段时间,就发现他们嘴中的“乐观”,往往只是为他们的无所作为辩护,为自己屈服外界压力做借口。


    很多人看到这里,一定要发火了:你到底想说什么?青年到底是什么?你敢不敢给出一个答案?对于这一类问题,“答案”要多少有多少。可我们应该问我们自己这样一个问题:“答案”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正义”,大家似乎都喜欢,谁能够给出“正义”的完美定义呢?“道德”,每个人都用它当做武器,有谁能描述出它的形状?对于青年,我们或许也有这样的感受:青年让人着迷的部分,或许就是所谓的“青年精神”,可是那种存在是无法准确描绘的,随着时代无规律变化的。上上个世纪,“青年精神”就是驱逐外国殖民者,让国家变得现代化;上个世纪的“青年精神”,就是满大街喊语录,造反最有道理;将视野放得更开阔一点,在某些历史点上,青年人以来世与上帝对话为荣,另一些时候,青年人以患上疾病的柔弱姿态为荣。假若按照“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的标准来研究人类的历史,我们能得出唯一结论就是“现代文明是外星人建立的”。相比我们不能接受那样的结论,那么,我们或许就得接受“青年是不能按照任何规律预测的”如此的道理,预测青年和预知未来的难度不相上下,我们或许能观察出某种趋势,但试图百分之百画出未来乃至现在的青年的画像,一定是白费心机。


    我们于是要哀叹了:青年难道是人生的怪圈,所谓的“青年精神”,难道只是人类意识深处的虚无而已?肯定不是如此,否则就无法解释人类文明进程的螺旋上升和高峰低谷了。假若把“青年精神”比作果实,那供青年生长的环境就是泥土,同一种作物种在同一片土地上,果实结出的或少或小了,那一定是泥土出了问题。青年的路只有青年人可以走,就如植物生长不需要园丁盯着;但是青年人能否走自己的路,就是土壤肥力和园丁操作的问题的了。与青年相对的,还有很多词。比如“油腻”,中年人的油腻,是以为自己是青年,实际上牺牲他人作为自己平步青云的养料,就像是土地里的杂草侵占了作物的养分;又比如“顽固”,老年人的顽固,是抱住自己眼前能抓住一切的,宁可牺牲未来也不能让自己的现在产生任何变化的藤蔓,这种藤蔓连巨树都会被绞杀。


    不要灰心!不要丧气啊各位!我知道你们既愿意在青年节这天聚集,一定是有羡慕青年的,所以听到刚才那些话,心怀嫉妒和反感也是能够理解的。如教员所说:“我们要把敌人变得少少的,把朋友变得多多的。”我们不妨想想:青年是无法被明确定义的,不就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当一回“青年”吗?青年精神一直在变化,但我们相比都有一些模糊的感觉:我们感觉那个不满生活现状,环游全国的中年妇女有青年的感觉;我们感觉那些白发苍苍,依旧奋斗在研究前线的老前辈们,和他们青年时期比起来,反而更加有活力的。人生,以青年为精神的开端,以化骨作为肉体的泯灭。以青年做标尺,我们可能差得多了,但以冢中枯骨做标尺,我们不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吗!“炳烛之明”好过摸黑走夜路,一个人即使已经没有力量走青年的路,好歹还能为后来的青年铺一点道路啊!不要总是觉得,青年是踏着自己的骨肉前行的,兴许在那条路上,会有青年扶你们一把呢?


    当我们说到青年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些什么?非要给出一个答案的话,那就是:在说到青年的时候,我们应当清楚,我们谈的依然是人。

公众号@书生小企鹅

当我们说到青年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些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