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兴寺考古记(7):福鼎市寻碑之旅
2015年11月20日至2016年1月30日,我所在的国兴寺考古工地位于“宁德市福鼎市”,这样的表述总让我觉得很奇怪。但事实却是如此,因为福鼎市是宁德市下属的一座地级市!
2015年11月18日,我来到福建以后,从福州直奔太姥山景区。有时候下雨停工,就会去山下的秦屿镇购买些物品,但也不过只有三次!
工地领队高健斌老师主要研究碑刻,近来一直对太姥山周边的石碑进行调查。听说福鼎市区有两块石碑,他就按耐不住激动地心情。2016年1月15日下午,开车带着我们前去寻访。
从太姥山上的驻地出发,顺着高速不到一个小时,就进入福鼎市区。这里街道不仅狭小,而且都是弯曲的,很难分清方向。只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一个点一个点地跑罢了!
1、桐山书院碑记
首先来到老城区旁的市文化馆,夹在繁华的商业街中间,显得很不起眼。走近大院后,才可以看到门上满满悬挂的各类荣誉。

在文化馆馆长的带领下,进入大门后,径直来到对面一条狭小的通道,周围布满垃圾。穿过这条通道,里面是座破败不堪,堆放着各类杂物的小房间。撩起塑料门帘,里面一片漆黑!



馆长先进入,我们打开手电随后,右侧靠墙放着一块1米多长的石碑。由于背面冲外,无法看到正面的文字。


将周围堆放的杂物移开,四处找来一些木条垫在地面上,我们几人合力,将石碑侧翻过来。正面满满的文字瞬间呈现在眼前,高老师激动不已,立马跳到碑上开始清理,我们几人也拿起毛刷随后。

待到碑表面的灰尘大体清理干净后,将带来的面粉均匀地铺在碑面,上方的字迹骤然清晰可见。碑额上有线刻龙纹,正文开头写着“桐山书院碑记”,落款“乾隆十六年”。老师站在桌上,拍摄碑刻的全景,又近距离拍摄完细部,我们就撤离了。因为灰尘太大!


(回来在周瑞光所编的《福鼎旧志汇编》中,看到有关桐山书院的记载:在城中莲池社。乾隆十六年,县令高琦建,举人张为霖益地建楼,郡守泰仁额曰“乐育群英”。上祀朱子、文昌帝君,东西两厢翼以两庑。前为讲堂十二楹,高令额曰“岳峰萃秀”,照墙镌曰“高墙翼辅”。由西出为二门,折而南为大门,巡抚潘思榘匾曰“桐山书院”。再折而西,跨小桥,达通衢。拨石湖观、荷峰庵、江井庵并士民捐田共一百五十八亩二分九厘零,每年收入供修脯。二十年,县令萧克昌捐银一千两付盐馆,按月收息十五两,分给生童膏火。)
2、“禁革干水”残碑
离开市文化馆,在高老师的带领下,步行进入不远处的老城区。据老师说,他岳父曾经在这片地区生活,看到一条水沟上方有块石碑,前不久给他画出具体的位置,这次我们试着寻找一下。


先顺着大街向里,不一会儿又拐入一侧的小路,再往前又拐进另一侧的居民区。直至走到没有路,也未见到那块石碑的踪迹,正要放弃离开时,突然在一侧的水沟上,看到半压在石头下方的残碑,原来它被当做门口的台阶使用!

碑体表面一尘不染,直接将面粉撒上就可以拍照。虽然只能看到一半,并且残破不堪,但依然可以看出其中的内容,大体是在讲“禁革干水”等事务。


本人正在测量残碑的数据

3、福鼎市博物馆
找到这两块石碑,我们今天的任务就顺利完成!不过四点半,距离吃饭时间尚早,我们就在馆长的带领下,来到新区内的福鼎市博物馆参观。
这座临近高速的建筑,周围修建有篮球场和小型足球场,其中除了博物馆还有其他文化机构的办公室。展厅位于三层,迎面悬挂着习近平主席的话:“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作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随后的展厅里,根据时间的顺序,展现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明清时期的珍贵文物。并且着重介绍以畲族为代表的民族风俗,以及闽东革命根据地和浙南游击根据地的革命传统。
石锛

三国青釉五管器

南朝“大梁大通元。。。”残砖 桐城街道昭明寺出土

元代海云龙纹带盖长柄三足青铜执壶 太姥山镇潋城村出土

晋青釉楼阁式堆塑瓷魂瓶

离开前,博物馆的馆长还给我们每人赠送了一本郭芳娜主编的《福鼎文物》。

4、海鲜一条街
夜晚我们前往福鼎最热闹的海鲜一条街,来到福鼎不能不吃海鲜!据说温州的土豪最爱开车来这里,因为这里的海鲜不仅比他们那里好,而且价格也便宜很多。
如今乃多事之秋,在网上大谈吃喝,招来纪检委,给领队惹出麻烦,那就不好办了!所以此处省去大段奢华的文字,撂几张照片了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