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会引路 ——读《妮萨》& 《重访妮萨》
《妮萨:一名昆族女子的生活与心声》
一本关于生活在非洲喀拉哈里沙漠博茨瓦纳西北部的昆桑部落50岁妇女妮萨的民族志,读起来仿佛一本人类学框架下的私小说。24岁的人类学家肖斯塔克于1969-1971年为期20个月的田野中遇到了能言善辩、聪慧幽默、坦诚直率的妮萨,并和她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妮萨生动露骨地讲述了自己生命中许多重要节点的事件和记忆:幼年断奶、性游戏、欲望和诱惑、试婚、同妻、生育、情人、亲人离世,及面对衰老的感受等,故事风趣、凄美、充满戏剧性。
导言介绍了作者的研究框架,后记讲述了作者实地重访时与妮莎的最后相遇。中间主体部分的15章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妮萨的一生,每一章都由妮萨讲述一个特定主题,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材料进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讨论。例如,当妮萨描述她失去所有孩子时,肖斯塔克讨论了昆人的死亡率,并指出妮萨的不幸多大程度上有典型性。这样的写法既让妮萨连贯地讲述她的故事,免于被脚注和旁白分散注意力、打断叙述逻辑,又为读者更好的理解昆桑部落提供了足够的信息。通过妮萨、人类学家和肖斯塔克自己的三重声音相结合,呈现出昆人社会中的女性境遇和两性关系。
成人礼和对死亡态度的部分时常让我想起瓜亚基印第安人,青春期女孩的禁闭、结婚生育、疗愈仪式的部分又和恩斯林在尼泊尔乡村的记录有许多共性。非常喜欢这种民族志文本间不经意的互动,读完有一种莫名的触动和豁达,生活千千万万种,平凡也好古怪也罢,相信世界的某个角落总有人会理解会懂。
《重访妮萨》
阔别十余载,身患乳腺癌的肖斯塔克重返博茨瓦纳,重访68岁的妮萨,重新去看、去听、去记录昆桑部落的田野见闻和近20年间的时代变化,包括昆人的生活,干燥的草原,疗愈的舞蹈,军事的威胁等等。如果说《妮萨》像一本私小说,那么这本《重访妮萨》更像是肖斯塔克的非洲游记,饱含着一名人类学家对田野的热情和生命所剩不多时对个人意义的追寻。
很有趣的一个发现是,曾经以捕猎采集为生的昆人已过渡到田园生活,与当时主流人类学家认为“采集者每天工作的时间很短,所以任何人都不会放弃这种生活方式,除非他们被迫这样做”的观点相反,昆人并没有为工作时间延长、生活方式转变感到不适或不舍。饿的时候,不必再出去寻找食物,可以随时摘一个瓜,或者挤点牛奶,令人们十分满意。
妮萨,昆桑部落,喀拉哈里沙漠都是肖斯塔克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需要好好了解才能懂得其美好的存在,妮萨的个性和昆人的信仰深深地融进她的生活里,她们的友谊简单纯粹,都曾想从对方身上得到点什么,虽然谁都没能得到自己所期待的,但所得到的那些也已弥足珍贵了。如妮萨所言:“我会打开话匣,告诉你这里的生活。讲完后,风会带走它,如同这沙子上消失的其他事物”。不管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中,人们所做的挣扎都是相似的,不必伤心,风会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