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郁,害怕犯错,害怕嘲笑,同学矛盾,恐惧老师,催眠处理就轻松了
啊漫老师_催眠抑郁恐惧双相、焦虑强迫惊恐!
一个孩子,焦虑紧张抑郁,总是害怕自己犯错,觉得自己没用,压抑而不敢表达。
跟同学相处,总觉得很不顺畅。也恐惧老师,害怕别人嘲笑。甚至外出点餐,都觉得很紧张,怕自己说错,时常僵住。
催眠处理以后,他就反馈自己感觉自信了很多。
之前觉得自己有社恐,人际相处有问题,但催眠以后,他就感觉社恐影响不大了,是一种自己很满意很喜欢的状态,跟同学相处,也不怕犯错了,而且很轻松。
外出点餐,也不紧张了,觉得就算说错了也没关系,不像之前会僵住,现在可以自由表达!
对老师,也不恐惧了,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下面说说催眠处理的具体情况。
催眠中回到一个关于他同学的事,在车上,同学把他出丑的事情录成了视频,在那播放。
刚开始觉得是玩笑,还能忍受,可是朋友总是不停重复,他就感觉有点烦了,叫同学小声一点,但是同学还不听,反而开得更大声,他感觉很生气。
于是,他也把视频开得非常大声,来对抗同学。但是同学却更过分的把视频拿到他耳朵边,故意让他听到,他就感觉很不舒服。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觉得他已经跟同学表达了他的感受,比方说:我觉得很烦,你能不能小声点。
在上一次催眠中做了感受表达的训练,这些训练不光是帮助他曾经创伤的化解,而且还会发现,就像妈妈和他自己反馈的一样,在现实当中遇到一些事情,无意识中他的感受和症状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这里我们关注他感受表达的方向和方式,以观察他是否已经形成表达的潜意识行为反射,是否表达合适,是否有思维行为模式的改变。也看看还有哪些问题,以便去处理、调整和强化。
这一次,虽然他可以去表达他的感受和需求,不再像以前一样忍受和压抑,但在表达方向上也可以有调整的地方。
他跟同学说“我很烦,你能不能小声点”,我们先说这个烦,当如果我们听到别人说很烦,会感觉到我们就不想再去惹他了,就想远离他,觉得应该要给他一些空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或者感受呢?
因为当他跟我们说很烦,我们再去靠近他、惹他的时候,会觉得他会攻击我们,会骂我们,他会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所以,这不是一个非常柔软的情绪。
所以虽然这个情绪是可以表达,而且也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方向,可以去攻击,可以保护自己,但是这是一个有很强控制的方向,当我们去这样表达的时候,会引起同学的反抗,所以这个同学反而要跟我们反着来。
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虽然是他先惹我们,但他感觉到我们要攻击他,他就会越让他的攻击性更强,所以他就把视频放得更大声,甚至拿到我们耳朵边。
当然当我们希望强有力的打击、控制、攻击的时候,可以这样表达。
但同样的,这样的反抗也会让我们感觉非常的疲惫,如果我们稍微放松,对方就会攻击过来。要么呢,我们就持续的攻击,直到把对方打倒为止,那么对方就没办法再攻击了。
而如果我们退缩了,我们就会受到更强烈的伤害,会感觉很糟糕,很挫败。所以当这个同学虽然最后没有放视频了,但是他却感觉非常的不爽,非常的压抑。就像我们刚分析的一样,退缩之后,这是一个更加强烈的伤害。
那当我们遇到这样一个矛盾,要怎么做呢?
其实,我们可以直接去表达受伤的感受或者难处。
特别是亲人、朋友之间,更建议用柔软的不具有攻击性的表达,但是又要能够顾及自己感受的方式。
我们分析这个事件,很明显我们可以感觉到:
首先,这个同学是我们的好朋友,是我们信任的人,但是同学却把我们出丑的视频一遍又一遍在我们面前去放,让我们感觉有一种被伤害,被背叛,甚至被抛弃的感觉。
然后,我们已经表达了不想再提,但是同学不顾我们的感受,继续放,就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不被顾及,很委屈,更强烈的被抛弃,被背叛的感觉。
再有,本身出丑这个事情就让我们感觉到非常的丢人。拿出来放,更是增加我们的羞愧感,感觉赤裸裸的被侮辱。
这是分析比较细的感受,但是当我们不能够捕捉那么细的时候,我们就用一个非常笼统的词去表达,叫做“受伤”,用受伤去表达:你的这个行为让我感觉到很受伤。
所以在过程当中,我们就直接跟这个同学去表达:你这样做让我感觉很受伤。但是,刚开始他会觉得这个表达是很无力的,是没有作用的。为什么?
我们感觉到无力,是因为我们希望获得对方的态度的反馈,或者希望对方停止行为,在乎对方的态度。
而这里我们要做的,只是非常坚定的去表达自己的受伤。坚定地表达自己的受伤,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顾及自己内心的柔软,顾及自己的愿望。
所以,当他不断的坚定地跟这个同学去表达:“你的行为让我感觉到很受伤,很难过”,他就发现自己内心顺畅了,舒服了,轻松了。
另外呢,之所以我们叫那个同学停下来,那个同学却不停,还不断的重复,是因为当我们不断要去阻止那同学的行为,会让那同学感觉到他的行为对我们是有作用的,是我们给了那同学反馈,所以那同学会喜欢这种行为,甚至享受这种行为。
而如果那同学的行为对我们产生不了作用,产生不了他想要的反馈,那同学自然就会停下来。
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去阻止那同学的行为,而是允许那同学,引导梳理后,催眠中他告诉那同学:你可以继续,我不会阻止你,我就在这里看着你。我在这里看着你的表演,你可以继续你的行为。
当他这样,他就觉得那同学的搞怪、恶作剧,或者说是嘲笑,就无所谓了,而且感觉内心有一种怼人怼得非常爽的感觉。
虽然感觉怼得很爽,但我们其实从未攻击过,而他却感觉是一种非常高的视角。
说到同学放视频,让他有强烈的被抛弃感,催眠中还链接到一些创伤:
他有一群打篮球的朋友,但是这群朋友总是拿他来说笑。而且,打篮球的过程中,总是不把球传给他,这也让他感觉到不被信任,被抛弃。他会觉得不传球给他的行为,会被别人看到,感觉非常的丢人。
还有关于幼儿园。在幼儿园的时候,午睡时,老师叫大家不准说话,不准动。他想拉臭臭,但是又不敢报告。好几次憋不住,都拉到了床上和裤子里。他觉得别的同学都可以憋住,但是他憋不住,觉得自己很没用。
催眠中他听到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别的小朋友都可以憋住,你都这么大了,还憋不住,真是太差劲了。
而且,当时幼儿园里还有一个老师总会调侃甚至嘲讽的说:爱拉臭臭的小朋友,你有几天没有拉床上了?搞的大家以为他天天拉到床上似的,让他感觉非常的丢人,非常的难堪。
那要如何处理呢?我们其实可以用今天学习过的方式来做处理。
先说幼儿园的事。
参照上面我们说过的“表达受伤”的方式,所以当老师跟他说“你有几天没有拉床上了”,催眠中,他就直接跟这个老师说:老师,你这样说让我感觉到很受伤。
然后当他不断的重复这句话,他就感觉到真的是起效了,就感觉老师的话无所谓了。
内心有一个声音在评价说,“你都这么大了,还憋不住,别的小朋友都可以”,当面对老师的调侃已经的无所谓了,他实际感觉这个声音也无所谓了。
但是呢,这里我们强化了一个新的方向,我们可以去承认我们的问题。比方说,这个声音在评判说“你都这么大了,还憋不住”,那我们就对这个声音说:对,我就是憋不住,我就是拉床上了。
当这么说,就发现这个声音虚弱了,变得有气无力了,没有之前的杀伤力了,而他却感觉自己多了很多底气,有一种很神奇很满足的感觉。
关于打篮球。
打篮球的朋友总是拿他说笑,总是不传球给他,他在催眠中就学过来这种方式,他就直接跟那些朋友说:你们这样做,让我感觉到很受伤!
但是感觉这样说,那些朋友就不再理他了,也不跟他说笑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催眠中之所以看到朋友不再理他了,是他的焦虑,是他太渴望朋友之间的友谊和关注了,是他太渴望被需要了,哪怕是被用来伤害的需要,是他太孤独了,是他太渴望看到自己的价值了,是他不能认同自己。
我们又要怎么办?
我们更是要去表达感受,表达被伤害,需要去顾及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压抑自己去讨好。
所以我们继续去表达被伤害,并且激发他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强化他的思维行为模式。
而这里出乎我们预料的是,看到他举一反三的能力真的是很不错,因为很多孩子在催眠初期,解决了一个创伤,遇到下一个类似的创伤或事件,会仍然不知道怎么处理,意味着思维行为模式建立的不够稳定和完善。
而他能够举一反三,这是很好的,这样就有助于他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催眠中,我们也去肯定和强化他的这个能力。
催眠中,他就跟不理他的朋友说:你不理我,会让我感觉到更受伤,更难过。
当他这么说,却发现那个朋友能够去顾忌他,所以这个朋友也是值得去交往的。
而说到这里,其实我们会交到很多朋友,但是有的朋友,实际上并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可能只是一些过客,或者说社会功能性的朋友。
因为如果是真正的朋友,会顾及我们的感受,不会是我们跟他说我们的感受,还在那里肆无忌惮的嘲笑。
如果是真正的朋友,我们跟他在一起,可能偶尔也会遇到情绪的挫折,我们需要去道歉,甚至偶尔去讨好,但是,如果一直是在讨好或压抑,说明这样的关系本身是有问题的。
我们会遇到一些真正的朋友,会懂我们的感受。当我们遇到了挫折,会尽力来帮我们,顾及我们的感受,会来安慰我们。
而且当我们遇到真正的朋友,我们不需要去顾忌,说什么都感觉自由,不需要去压抑。
当然,我们遇到的那些过客和社会功能性的朋友,也并不等于说我们一定要去绝交,因为在现实中,我们跟他们交往,是需要完成某一项社会功能,比方说跟有的朋友打球,我们不一定会成为好朋友,他们只是打球里的一个合作者。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感受去判断值不值得交往。
催眠处理以后,他觉得整个人就轻松了,释怀了,而且很满足很有力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