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华夏·一些关于新剧本的构想——姜尚传
时代:夏商周
开场白: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
下方的注:游戏内容《尚书》、《史记》、《逸周书》、《竹书纪年》、《封神演义》、《诗经》、《六韬》等相关记载,并进行通俗化演绎与一定改编,游戏的结局与真实历史无关
势力:吕、周、商、孟、莱夷、齐


路线:吕(在吕国老家没工作被老婆赶出家门,解锁成就“齐之逐夫”,向东走到孟津)→孟津(孟)[剧情:走到一个旅店开始推销自己,希望有人雇佣自己(如果旅店没要,则直接开始想去朝歌和卖饭食剧情。如果旅店要了,即解锁成就“迎客舍人”然后开始工作。如果之后没想去朝歌,即触发结局迎客舍人)后来想去朝歌,开始卖饭食赚路费)→朝歌(商)[在朝歌当屠夫卖牛肉鼓刀扬声:“下屠屠牛,上屠屠国”,在街上遇到文王,(剧情分支,参考《楚辞》,如果在此结识文王会直接跳到周的丰做太师的剧情并解锁文王举屠成就,如果没有结识就是接下来的剧情),后来遇到比干并得到赏识,尝试给纣王打工,修筑鹿台,后因其斥责妲己得罪了纣王而向东逃离,(剧情对话参考《封神演义》)]→东海之滨(开始游说东方诸侯,中途给子良当家臣但被开除,之后开始隐居东海之滨,听说西伯后开始往老家方向向西走)→丰(周)(抵达周都,听说文王困于羑里,于是联合散宜生、闳夭赎出文王)→渭水(周)(开始当渔夫,钓到周文王,姜尚与文王的具体对话剧情内容参考《六韬》,此后的剧情对话也都参考《六韬》)→丰(周)(做太师,称太公望。剧情:伐密须、伐崇、伐邘、伐犬戎、伐黎,然后文王崩,)→镐(周)(迁都)→黎(纣王黎之蒐,武王二伐黎国)→镐(周)(班师)→孟津(孟)(白旄黄钺,孟津观兵)→镐(周)(开始向商进攻)→孟津(孟)(告《泰誓》)→邢丘(商)(洗兵雨,枯骨死草)→牧野(商)(告《牧誓》,牧野之战)→朝歌(商)(列击纣躬,伐方来,爱屋及乌)→殷(商)(告《商誓》)→镐(周)[献俘祭天,姜尚斩甲小子,身背挂着纣王头颅的大白旗进入宗庙(县首白畤)。之后封姜尚于齐。]→营丘(莱夷)(争夺营丘,建国,覆水难收,杀狂矞、华士、营汤以定齐,举贤尚功,简礼从俗,农工商并举以治齐)→洛(周)(报政周公,辅佐成王,三监之乱起,开始征讨五侯九伯)→丰(商)(灭丰)→薄姑(商)(灭薄姑)→洛(周)(回洛继续辅佐成王直至去世)
人物:女儿邑姜、儿子伋、比干、商王受(帝辛)、周文王昌、周武王发、周成王诵、周公旦、莱侯、狂矞、华士、营汤等
成就事件:
齐之逐夫,典故: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战国策》
迎客舍人,典故:太公望故老妇之出夫也,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年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说苑》
鼓刀扬声,典故: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楚辞》
文王举屠,典故一: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楚辞》 典故二:吕望鼓刀在列肆,文王亲往问之,吕望对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国。”文王喜,载与俱归也。——《楚辞章句》
[把大邑商细细的切作臊子(doge)]
尝事商纣,典故: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史记》
游说诸侯,典故:游说诸侯,无所遇,…吕尚处士,隐海滨。——《史记》
天下大老,典故: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孟子》
愿者上钩,典故: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史记》
白旄黄钺,典故: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史记》
枯骨死草,典故:周武王伐纣,卜筮之,逆。占曰:“大凶。”太公推蓍蹈龟而曰:“枯骨死草,何知而凶!”——《论衡》
洗兵雨,典故一:武王伐纣,到于邢丘,钜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钜折为三者,军当分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韩诗外传》 典故二:周武王伐纣,师至泥水牛头山,风雨甚疾,旗鼓毁折。王之骖乘惶震而死。太公曰:“用兵者,顺天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凶。若失人事,三军败亡。且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智将不废而愚将拘之。若乃好贤而能用,举事而得,此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不祷祝而福从。”遂命驱之前进。周公曰:“今时逆太岁,龟灼凶,卜筮不吉,星变为灾,请还师。”太公怒曰:“今纣刳比干、囚箕子,以飞廉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乃焚龟折蓍,援枹而鼓,率众先涉河。武王从之,遂灭纣。……武王使散宜生卜伐殷,钻龟,龟不兆。下占於地,数蓍,蓍交而折。祖行之日,雨辎车至轸。行至之日,帜折为三。宜生曰:“四凶不祥,不可举事。”太公进曰:“退,非子之所及也。圣人生天地之间,承衰乱而起,龟者枯骨,蓍者折草,何足以辨吉凶。祖行之日雨辎车至轸,是洗濯甲兵也。行之日帜折为三,是军分为三,如此斩纣之首,吉也。”——《太平御览》
(这两个不一样的说法,我感觉可以融合一下)
时维鹰扬,典故: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诗经》
爱屋及乌,典故: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劭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劭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劭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贵族有过,在一人。”王曰:“善”。——《说苑》
县首白畤:武王在祀,太师负商王纣,县首白畤,乃以先馘入燎于周庙。——《逸周书》
覆水难收,典故: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野客丛书》
诛士定齐,典故一:太公望东封于齐,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矞、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至于营丘,使吏执而杀之,以为首诛。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曰:“夫二子,贤者也。今日飨国而杀贤者,何也?”太公望曰:“是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无求于人者,是望不得以赏罚劝禁也。且无上名,虽知,不为望用;不仰君禄,虽贤,不为望功。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禄则刑罚也。今四者不足以使之,则望当谁为君乎?不服兵革而显,不亲耕耨而名,又非所以教于国也。今有马于此,如骥之状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则臧获虽贱,不托其足。臧获之所愿托其足于骥者,以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今不为人用,臧获虽贱,不托其足焉。已自谓以为世之贤士,而不为主用,行极贤而不用于君,此非明主之所以臣也,亦骥之不可左右矣,是以诛之。”——《韩非子》典故二:营汤为齐国司寇。太公封于齐,问焉以治国之要。营汤对曰:“仁者爱人,义者尊老。”太公曰:“爱人,尊老奈何?”营汤对曰:“爱人者,有子不食其力;尊老者,妻长而夫拜之。”太公曰:“寡人欲以仁义治齐,今子以仁义乱,寡人立而诛之,以定齐国。”——《春秋繁露》
简礼从俗,曲故: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史记》
举贤上功,典故: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淮南子》
结局:武成太公(完成传记)、孟津舍人(在孟津旅店没想去朝歌)、朝歌废屠(没得到任何人赏识)、东海处士(没去西方找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