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玩游戏的编剧写的游戏童话?——《失控玩家》简评

作为一个“臭打游戏的”,我从两年前就开始关注这部“游戏NPC暴打玩家”的电影,今日兴冲冲去看了首映,虽然看得还比较开心,但是与期待之中还是大相径庭,并且觉得和另一部“游戏玩家的电影”《头号玩家》比起来更是相去甚远。在此我谈谈一些个人看法,其中有少量剧透。
先谈谈优点。一、优质的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本片的观影流程是比较舒服的,每一处剧情转换的时间都掐的很合理,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而特效完成度也比较高,演员演技也在线,而且主线清晰,蕴含一定的优秀价值观输出,这些组合在一起,带给了观众较好的观影体验。
反观国内电影品质良莠不齐,既有《让子弹飞》、《青蛇》这样文化遗产级别的神作,也有《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这样热血激昂的主旋律大作,还有《路边野餐》、《倭寇的踪迹》、《闪光少女》这类冷门而小成本的佳作。但更多的是拉低了国产电影的整体口碑的“神作”,如果有美国电影的工业化程度,这些“神作”也不至于如此不堪入目以至有碍观瞻,这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二、服化道的用心。本片面向的主要人群是游戏玩家以及动漫爱好者,片中不乏《复仇者联盟》、《星球大战》、《光晕》、《洛克人》、《传送门》、《瑞克和莫蒂》等游戏玩家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并且台词也多处运用双关语和网络流行词汇,使得电影中的世界更有真实感。而且从游戏世界的方方面面来看,可以看出制作方肯定是做过世界观构建、探讨的。
优点说完了,接下来说说为什么我觉得比起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失控玩家》就好像是没玩过游戏的人拍的。
一、《失控玩家》不经意间“辱”了游戏玩家们。电影开篇就借女主角之口吐槽“臭打游戏的”都是“心理不成熟并且残忍变态的巨婴”;性骚扰男主小贱贱的著名男游戏主播,游戏外却是一个啃老的“孝子”(指他棍棒底下出慈母);还有很多玩家游戏里口无遮拦横行霸道,游戏外却是未成年人等等。这些内容虽然不是全体游戏玩家的形象,但是电影里夸奖游戏玩家的描写只有玩家反思人工智能的人权和对游戏里的暴行检讨这寥寥数笔,虽然角度新颖但是用力不足,这对游戏玩家群体以及优秀游戏无疑是一种风评上的打击。
反观《头号玩家》,里面的游戏玩家有老有少,有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也有对抗资本公司的反抗军。但是最后为了支持男主角推翻公司,全世界玩oasis的人都带上头盔帮助男主,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正义感和赤子之心。

二、《失控玩家》是简单的游戏元素堆砌。虽然电影中彩蛋颇多,光是《复仇者联盟》和《星球大战》的两首主题曲就能让一票我这样的情怀粉丝买单,但是电影中对于游戏文化素材的使用或许过于谨慎而导致了生硬,要么就是改造过多导致不那么容易辨别,要么很像硬生生插入的广告(即使这些广告的知名度比它高),让人怀疑它到底买没买版权,收没收广告费。
反观《头号玩家》,大大方方把现实的游戏融合到电影里,虽然也有一些改造,但几乎所有的游戏玩家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游戏而兴奋尖叫,而且各种文化符号之间的关联也十分紧密却又令人耳目一新。
三、过多的欧美政治隐喻。曾经的欧美冒险电影都是一个白人男主配一个黑人伙伴仆从,而且这个黑人一定会死,《失控玩家》至少做到了让黑人死而复生,他说的那句:“我们这些人的命也是命。”也可谓是一语双关,探讨了人权是不是同样适用于白人之外的智慧物种,比如黑人和AI,好评。
不过吧,你说它谈到了“黑命贵”,然而代表英雄的角色又是个白人,其他人种总是配角,你说它到底是不是真的把其他种族当回事了呢?(黄种人?不存在的,《失控玩家》的黄种人仅存在背景板,比NPC还NPC,而且中国布景是二三十年前脏乱差的中国,其心可知。)
《头号玩家》就避开了这些种族主义的内容,它直指阶级矛盾:大公司即使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也要用游戏压榨劳苦大众最后一丝价值,所有人在大公司露出獠牙要剥夺他们最后的美好时,选择打破了一切的隔阂站在一起,为欢乐而战。
在欧美政客妄图用种族矛盾化解阶级矛盾危机的时代,斯皮尔伯格或许也是想唤醒在游戏里面互相争斗的玩家们团结起来,这样的魄力,在他那个阶级是少有的。(而且五个主角两个黄种人,好评。)

《失控玩家》的总体来说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但止步于好看,它有太多的地方不符合逻辑,更像一部套着游戏玩家情怀的美式童话。
不过《失控玩家》和《头号玩家》的一些优秀价值观是可以学习的。最后男女主角都摆脱了电子世界完美的自我,拥抱现实的美好。珍惜面前拥有的人和事物,同时和他们一起在游戏中体验别样生活的乐趣,这才是生活。
原文来自本人微信公众号,还有许多有趣的内容会慢慢搬运,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评论收藏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