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来调 第3章
这一天的课上,姚亦瑶一直都无法静下心来听讲。在小木屋中看到的那只小手,仿佛一直就在他的眼前晃动。
昨日受到惊吓后,他飞似地逃离“望乡居”,又沿着山道继续向上游走,试图寻找人的踪迹。好不容易走到一处小村庄,却见村庄早已是杂草丛生,所见的房屋要么被藤蔓覆盖,要么只剩残存的几道断墙,显然是荒废已久。
而在这之后的记忆,却并不深刻了。姚亦瑶只记得,自己又转向下游去寻找,一直到黄昏时分,依旧无果。他感到又困又累,便在一棵古树下暂时歇息。再次睁开眼睛时,却发现自己依旧身背胡琴,半躺在花清湖中的小船上。空气中糖醋鱼的味道,告诉他时间并没有过去很久;可再想要奏起那首琴曲的时候,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也许只是个梦吧?姚亦瑶并不打算将这一经历告诉任何人。
上午的数学课结束后,接下来要进行的,是七年级3班的特色“大师班”课程。
这一课程并不计入课业成绩,但却是3班独有的课程,也是班里同学们最期待和喜欢的。全班同学在课上要被分成几个小组,由专门聘请的花清学堂高年级讲师进行分组指导,完成主题不限、各具特色的课程设计。
回到去年,六年级的第一期“大师班”课程伊始,由于姚亦瑶不擅长交流,自然也就没有找到与自己一组做设计的同学。姚亦瑶不知道怎么形容自己一个人做设计的感觉;在分组交流的课上,他已经习惯了自己跑到课堂的角落上,想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除了摆弄常常背着的胡琴之外,姚亦瑶天生就对各种地图有很浓厚的兴趣,常常溜进学堂废弃的老档案馆,也是为了寻找馆里存着的老地图。在翻阅地图、与照片做对照的过程中,他比较粗浅地了解到些许有关城市设计的知识。虽然很少踏足学堂之外的地方,但他往往能在脑海里还原出地图中所描绘的景象。
思索一番后,姚亦瑶在本子上画了密密麻麻的地图,又尝试用几张卡纸来做简单的模型——这可难为了手工本来就不怎么样的姚亦瑶同学,仅仅是做了几厘米见方的一小块模型,他的手就被剪刀划破了十几次,衣服上面沾满胶水。四十岁上下、戴眼镜的指导讲师听着姚亦瑶奇怪的解释,并不能理解他画的地图是什么意义。而当他看到姚亦瑶做的模型时,终于恍然大悟——“这是垃圾填埋场的设计吧?”
那天晚上,姚亦瑶百无聊赖地躺在花清湖中的小船上,想着自己想要的那座城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想着想着,意识不由自主地变得模糊起来,想象中的世界与梦境相互交织,无法分明。
朦胧中,他拿起那把胡琴,奏起一首琴曲。
那首曲子持续了约一刻钟的时间,当姚亦瑶睁开眼睛时,意外地发现小船的船舷上出现了一尺见方大小的一个模型。模型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制成,不算特别精致,却与自己想象中模糊的城市意象别无二致。轻轻摸上去,里面建筑的材料感觉都如同真实的一样。
那一学期的期末作业,姚亦瑶上交了一个很精致的模型。模型有两张书桌大小,每一处道路、树木乃至建筑的功能看上去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比起其他同学所做的智能化家居、电子仪器等多种多样的设计,姚亦瑶的作业在全班同学中算不上是优秀的,也被指导讲师提了不够具有创造性、住宅组团分布不合理很多的意见,但还是得到了一些肯定。
这学期的第二期“大师班”设计课,在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的时候,姚亦瑶同往常一样躲在了教室的角落里。他对组队设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比起这个,他似乎还是更关心怎样能通过脑中残存的几个音符回忆起昨天的那首琴曲。
出人意料地,讨论开始没多久,班上一个名叫孟华轼的同学就来找到姚亦瑶,邀请加入他们的小组一起参与设计。
姚亦瑶愣了一下,他在班上跟孟华轼没打过什么交道,也没想到有人会主动来找自己,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孟华轼却显得很热情,为他介绍了一下简要的情况。
原来,这一小组的成立与花清学堂橄榄球队有关。
早在六七年前,橄榄球队内部就形成了专门研究城市发展和规划的交通社。铜锣烧、雪狼等人都对城市交通极其感兴趣,因此加入球队第一时间就参加了交通社,并组织过数次城市考察、地图绘制大赛等相关活动。这一社团的高年级学长在离开球队后,大多如愿选择了规划相关专业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但很少有时间能回来跟社团里的低年级同学一起交流了。
目前交通社除了十年级的几位常驻成员外,只有八九年级零散加入的柃子等两三人,与其他球队社团一样面临无法延续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雪狼想到了七年级3班的“大师班”课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尝试将社团与大师班联动组织一次设计活动,看有没有令球队内部的社团重新活跃起来的可能。
孟华轼虽然不在橄榄球队中,但曾经参加过铜锣烧组织的《机器猫》观影会,自然也就成为了球队联系七年级3班其他同学的中间人选。而姚亦瑶上学期的课程设计还是给不少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也被邀请加入了这一小组。
课桌上摆着一张花清湖和周边环境的地图——当然,这张地图姚亦瑶已经翻看过无数次,甚至能从里面挑出好多细小的错误。看起来,合作设计的内容将要围绕花清湖与周边展开。
“这次能跟橄榄球队的交通社合作,是个不错的机会。咱们得加油,争取不把设计仅仅停留在作业上。”纪律委员原木杉指着地图,对小组的成员说道,“具体要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好好想一想,看谁的点子多,想得有意思。如果我们这次的作业完成得足够好,说不定是可以真正实现的!”
姚亦瑶还未从加入小组的疑惑中回过神来,组里的五六位成员已经围着地图开始讨论了,大家拿着笔在地图上开始涂画起来,几个人各不相让,笔尖、笔杆相碰的声音与吵嚷声此起彼伏。有人提出在湖边建一个健身广场,另一个人马上打断说创意不足,要建一条水街,最好做成迷宫的样子,还有人说需要建设一座高塔作为景观标志物……
整个过程中,姚亦瑶听得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起来——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他一直觉得难以处理这么大的信息量。直到讲师走过来,一度混乱不堪的局面才被打破。讲师告诉大家,每个人的想法都有可取之处,但想要方案落地,首先需要进行一番考察调研工作,来确定下一步计划。
下课之前,大家商定好在29号早上与橄榄球队的成员在湖边汇合,进行第一次考察调研。他们准备从学堂的大门出发,先向南来到湖边,再坐船穿过湖面,考察花清湖西南的一片区域,考察结束后再确定有没有什么集体活动。
对于这次调研行动,姚亦瑶还是蛮期待的。虽然反复看过花清湖的地图,他对于花清湖以外世界的认识也基本只是在地图上。他很早就在想着有一天能到自己看过地图上的地方走一走了,最好是能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游个遍。
不过,这种心情其他人是无法从姚亦瑶的脸上读到的——在华轼他们看来,姚亦瑶一直都带着一种对这次设计一知半解的表情,跟平常的他没有什么区别。
一天的课结束了,姚亦瑶背起胡琴,没有像往常那样在篮球场附近或是胡同里逗留,而是径直向花清湖畔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