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评《淤泥之花与空心石》并《人集市》
序言
mlz掌柜的《人集市》和歌味觉死的《淤泥之花与空心石》是我心中b站T0级别的replay。它们一个是中式民俗克苏鲁的典型,另一个展现了经典美模的核心。本文将对比其异同,浅谈两作的优秀之处。
*鸽了太久,记忆有些模糊,不可避免有错漏。
**大量过度解读,如有出入,以原作为准。
淤泥之花与空心石: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64y1y79w/?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2f46d42f55d156913becf760fd0e4171
人集市: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E411y7yz/?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2f46d42f55d156913becf760fd0e4171
一.文笔(这里的文笔指kp的描述)
和很多其他replay较为口语化的叙述不同,《淤泥之花与空心石》的文笔颇有些文学作品的意味。它在描述添加了大量定语进行修饰,同时也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等修辞。可能会有人觉得这种书面化的语言过于“华丽”,给人一种炫技之感。但我个人认为,coc作品里,这种“华丽”的文笔反而是需要的。因为跑团毕竟作为一种文字游戏,氛围的渲染靠的也自然是文字。而coc的大头,自然是遇到“不可名状”之事的sc了。而这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生动的语言去描述pc(pl)所见,那么,在跑团过程中pc(pl)很难代入;而replay里,则是观众很难代入了。不过,我也确实认为《淤泥之花与空心石》的描述可以再精简一些。因为足够精细的描写,要放在最合适的地方,这样在使用之时才能给人最大的震撼。
《人集市》的文笔很有趣。kp确实是很口语化的,但是这种口语化,有何尝不是另一种文学作品的风格呢?在看了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后,我认为《人集市》kp的风格,确实是最适合其背景的。而且《人集市》的描述很有人情味,这也是和其表达的核心相匹配的。这在下文谈“主题”时会提及。
二.叙事
*这里只谈《淤泥之花与空心石》,因为《人集市》采用的是大多数跑团replay的线性结构。
《淤泥之花与空心石》的叙事风格是很有意思的。(我看过的)其他replay,kp都是在与oc(pl)对话,但《淤泥之花与空心石》不同,kp其实有点与replay观众对话的意思在里面。例如,kp会有一种全然“客观”的语言,去调侃pc,再加上念的还是电子音——就有一种“冷笑话”的感觉。我依稀有些印象,在kp调侃玩莲和亚子后,电子音棒读了“哈哈哈”。嗯,反正我先笑了。这种叙事风格非常特别,kp的描述成了一种近乎旁白的存在。从这种角度看,《淤泥之花与空心石》确实很有一种西方小说的感觉。
当然,《淤泥之花与空心石》的叙事结构也是要讲的。其实转换时间线,补充NPC的人生轨迹,从另一方面理解模组背景的replay并不少见。例如我很喜欢的稻草人团《卡森德拉的黑色嘉年华》就是这样。但《淤泥之花与空心石》最好的地方不仅在于其补充了NPC的人生轨迹,更好的地方在于其叙述的方法。拿稻草人团做对比(并不是踩一捧一),稻草人团里对NPC的补充较为琐碎,基本上是“情节到了,就适当地塑造NPC形象”;而《淤泥之花与空心石》的补充是很有规律的(每集表篇结束),“情节没到”——因为观众完全看不出里篇与表篇的联系,就开始叙述NPC的过往。所以我认为,这种表里互补的叙述结构,好就好在“观众看不出联系”。在里篇,观众是代入了琥珀第一人称视角,认知是有限的。而随着表里篇情节的推进,观众的视角一步步扩展,信息逐渐增加,直到真相的揭露,情节来到最高潮。本质上讲,里篇,是一种悬念。
当然,我认为里篇用第一人称视角,也把琥珀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里的好处和坏处会在下文“NPC”的塑造部分详谈。
三. 调查员们
《淤泥之花与空心石》的调查员有四位,每个人的形象都个性分明。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精美的表情设计、生动传神的对话、跌宕起伏情节中调查员的选择。调查员的对话,本身就是很有小说味的。毕竟,跑团时固然需要rp,但像《淤泥之花与空心石》里pl全程都贴合形象的对话确实还是不太可能。所以,这也是其调查员形象生活鲜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情节中调查员的选择,则是COC的最大看点了。在危机之中,调查员们力挽狂澜,践行自己的信念。无论最终成功还是失败,调查员们的光辉在此展现。当然最戏剧性的还是一两个大成功or大失败的骰子。不过《淤泥之花与空心石》在骰子方面的戏剧性比较少(我觉得亚子的不算)。
而《人集市》同样也是在跌宕起伏中调查员的选择。同时,我认为《人集市》里小梁的形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成长。当然,你也可以说是换pl了,但我认为小梁确实从一开始的胆小、善良,但是有点傻傻的,常常需要他人来帮忙,成长为了尽管胆小,但仍然会为了朋友们鼓起勇气面对“不可名状”。而只有小梁的善良不变。《人集市》的骰子,那确实是戏剧性。既有关键时刻的大成功,也有莫名其妙的大成功(kp:你要我怎么编?);既有关键时刻的大失败,也有莫名其妙的大失败。作为观众,我看得格外揪心。但是,这一次次危机,小梁都挺过来了。小梁真的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她真的在努力地践行自己的信念,不留遗憾。而小梁的人物形象,也再一次应和了《人集市》这个故事所表达的主题。
四. NPC
《淤泥之花与空心石》里,我其实并不是很喜欢琥珀和莎菲尔,也没有说很磕她俩的cp。但是我确实认为有很多骂她们的人很离谱。
莎菲尔,我的印象是无力、虚幻且破碎。我不太喜欢莎菲尔,就是因为她的虚幻——也就是太“假”了。她几乎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阳面”。在牡丹丘,我并不认为没有好人(例如警察),但哪怕是警察,也会因为顾忌家人而作恶。但莎菲尔不一样,她美好的近乎虚幻。所以说,我很难和她共情,哪怕我知道无私很好、善良也很好。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有人骂她的理由。因为莎菲尔除了虚幻,更是无力且破碎的。作为一个挣扎在牡丹丘里的妓/女,作为被压迫的一方,把悲剧的原因安在她头上,我的评价是脑子不好可以去治治。
琥珀则是虚无的。这里的“虚无”指的是她内心的空洞。正因为内心的空洞,所以试图去外界寻找些什么填补她的内心。这个“什么”,便是莎菲尔了。然而,正如我认为,莎菲尔是虚幻的一样,琥珀的一生都在追逐一个不存在的幻影。她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甚至也不太在意自己的生命。我认为,琥珀其实才是牡丹丘芸芸众生的代表。莎菲尔呢是个异类。内心空无,随波逐流地活着,在被榨干最后一丝价值后死亡——这才是琥珀人生正常的轨迹,也是大部分牡丹丘底层人的一生。所以,我认为说出“琥珀来钉帮叶莲娜真是倒了大霉”的人真是不可理喻。琥珀最为钉帮的商品,这福气给你要不要啊?当然,在琥珀获得非人力量后人生轨迹就拐向了另一个方向。最后,我说一说我为什么不太喜欢琥珀。首先,我客观上能理解琥珀给莎菲尔报仇并不是恋爱脑,而是她的内心世界在崩塌后急需为自己再次找到人生方向;但主观上……确实很像一个恋爱脑。而且,把牡丹丘的最终大boss设计为琥珀,一方面作为被“德米安诺”和“埃德加”双重压迫的典型,确实也是合适的;但主观上把一个从各个方面讲力量都极其匮乏的16岁小女孩(甚至和亚子同岁)作为大boss,难免给人一种头重脚轻之感。
《人集市》里,我只能说每一个NPC我都太喜欢了,甚至没有什么可以分析的。当然最喜欢陆时和很多老一辈。
五. 情节设计
《淤泥之花与空心石》让我觉得很精妙的是几次阵营转换。故事刚开始,调查员们是被克莱因化工所委托。而随着故事的进展,调查员们发现了克莱因化工的背后势力——德米安诺家族。于是,调查员们选择了戴俄莲及其背后势力——埃德加家族。但是谨慎的克拉肯自然不会全盘相信。由此,调查员们一边和戴俄莲虚与委蛇,一边与德米安诺对抗。最后,在克拉肯计谋下巧妙除掉戴俄莲,最终和琥珀决战。《淤泥之花与空心石》的剧情好就好在,看似只有一方敌人,而随着真相的层层揭露,调查员们最终只能选择与两方同时对抗。
《人集市》其实一样也有不少阵营搅浑水。但是由于他们都太菜了,又或者说和真正的大boss比起来太菜了,所以反而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印象。《人集市》的剧情,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恐怖。以及“你以为我就是boss吗?戳啦,我后面还有人!”的无限套娃()。
六. 主题
《淤泥之花与空心石》的主题,我个人认为是“贫穷”。对于牡丹丘的悲剧,也许贫穷才是根源。因为贫穷,所以混乱,因此阿布霍斯在其中如鱼得水,因此德米安诺妄图在此插一脚。我不认为穷人都是坏人,但想要那些每天因生存便争得头破血流的底层人“出淤泥而不染”也是一种傲慢吧。调查员来过后,牡丹丘会变好吗?或者是,来了又只是来了呢?
《人集市》虽然在世界观上和克苏鲁结合的很好,但主题上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人集市》本质上是一个非常中国化的故事。甚至,我可以说,这是一个现代版的“侠义”故事。无论是NPC,还是调查员,身上都有一种“侠气”。有很多NPC帮助小梁,而小梁也同样回报他们。而最后,小梁已经不再是仅仅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天津。而在一切结束后,小梁也将踏上新的旅程,继续“为民请愿”。所以,《人集市》是歌颂人性的。在这里,人是很有力量的、主观能动的。他们真的能让世界变好。
尾声
虽然《淤泥之花与空心石》的部分似乎比《人集市》多很多,但我确实是喜欢《人集市》多一点。有一部分原因是人物不太戳我,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跑团感有点太弱了(?)当然这都是很个人很主观的。总之终于把这篇写完了,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