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弃官寻母

2022-05-29 10:17 作者:出现的地方a  | 我要投稿

朱寿昌,字康叔,北宋天长同仁乡秦栏人。他的父亲朱巽是宋仁宗年间的工部侍郎,寿昌庶出,其母刘氏出身微贱。


生母刘氏秉性贤淑,又知书达礼。在刚被纳为妾时,与寿昌的嫡母之间的关系还算融洽,常以姐妹相称。


一年之后, 刘氏为朱巽生了一个传宗接代的宝贝儿子,朱巽十分欢喜,起了个“寿昌”又吉利又好听的名字。


寿昌自幼就聪明伶俐,招人喜欢。朱巽一回到家中, 就抱起儿子,哄逗个没完没了,同时也开始偏爱起刘氏来。


寿昌的嫡母是个面善心恶的人,口蜜腹剑,笑里藏刀,可谓“笑面虎”。从表而上看,在刘氏生下寿昌后,她的态度也没有多大变化,依然是与寿昌的生母以姐妹相称。当她看到在丈夫偏爱刘氏而对自己态度冷漠时,便妒火中烧起来。


从此,她就在丈夫面前用三寸不烂之舌,使出浑身解数,造谣诬蔑,甚至不惜用人身攻击之手段,诋毁寿昌的生母刘氏,朱巽虽位高权重,却生性儒弱,又是人们俗话说的那种黄米耳朵,平素就对寿昌嫡母言听计从,如果在他面前说得多了,他更是坚信不疑。寿昌的嫡母深知丈夫朱巽的弱点,因此她敢在朱異面前不断编造谎言,说刘氏在她面前流露出对朱巽的不满,还说背后诅咒自己,企图夺取家中的财务大权,取而代之等等。


渐渐地,朱巽与刘氏的关系疏远了。


在寿昌长到七岁那一年,寿昌的嫡母对丈夫提出了一个再纳妾的条件,那就是必须把刘氏逐出家门。


寿昌的父亲私欲膨胀,哪里管母子分离的痛苦。在寿昌嫡母的一手操纵下,便把刘氏逐出了家门。


寿昌的母亲在大门外放声痛哭,寿昌在家里号啕大哭。


周围的人们听到后,无不落泪。

刘氏被逐出家门,从此母子分离长达五十年。


间印寿昌每天每夜,每时每刻都思念被逐出家门的可怜的母亲:


在学堂读书时,先生一讲到孝,寿昌就泪流满面,悲痛万分。每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依偎在母亲身边撒娇时,寿昌就想起了不知流落在何方的生母,就从心底里呼唤母亲:“娘啊,你在哪里:快托人告诉孩儿,让孩儿去看你....”


每当别人家的孩子换上新衣服时,寿昌就想起了生母曾在灯下为自己缝

制衣服的情景,由不得暗自悲泣,泪眼模糊。


每当雪花飘飞时,寿昌就在想母亲有没有御寒的衣服,会不会受冻呢?寿昌在日思夜想与期盼之中渐渐长大了。


寿昌长成之后,以父荫为官,仕途顺遂。但是常常因思念母亲而神思不定,梦寐萦怀。连吃饭时,他都不准仆人们给他准备酒肉,只要说起母亲,就常常泪流不止。


寿昌为官期间,托人多方打探,但都是泥牛人海,毫无消息。为此,他烧香拜佛,依照佛法,灼背烧顶,又刺血书写《金刚经》。


到了宋神宗熙宁初年,寿昌听人说生母流落在陕西一带,迫嫁农夫, 他立即递交辞呈,辞官寻母。


同家人告别时,他向妻子发暂道:


“见不到生母,我绝不回还!”


寿昌就此只身一人踏上了千里寻母的路程。


走了十几天,在香无人烟的荒野,寿昌被强盗洗劫一空。 无奈之下,只得路乞讨,饥一顿,饱一顿,有时不得不挖野菜,采摘野果充饥。渴了能喝上干净的井水,那是万幸,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喝那池沼里又臭又脏的水。不知流了多少汗,也不知受了多少罪, 衣服挂烂了,鞋底磨穿了,绕过了九十九条河,又翻过了九十九道岭,寿昌终于来到陕西。


八百里秦川,茫茫人海,要寻找一个流落在这里已五十年的老人,谈何容易!


他一路走,一路问,不管是向大爷叔叔打听,还是向大娘婶婶探问,人们不是摇头不知道,就是劝他回家。


寿昌决心已定,即使再走千山,过万水,吃千般苦,受万般罪,也一定要找到魂牵梦绕的、分离五十年的可怜的母亲。


他每到一个村庄,都要向人们哭诉离开母亲的痛苦,向人们描述母亲的模样,述说母亲的口音。只说得口也干了,舌也燥了,嗓子也嘶哑了,喉咙也冒火了,可仍然是了无音信,连一点线索都找不到。


寿昌凭着感觉,相信母亲还活在人世上,相信母亲也在渴盼着与儿子相逢。退一万步说,即使母亲不幸去世,他也要找到母亲的尸骨,背回去与父亲合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不知是天意,还是偶遇。当寿昌来到同州这个地方向一位老农打听的时候,恰巧这位老人就是和生母住在同一个村庄的人,寿昌便在老人的引领下,来到了生母所在的村庄。


寿昌的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老眼昏花,且两眼呆滞无神,这是五十年煎熬所造成的。


寿昌还依稀记得母亲当年的模样,只是老了。他进门就跪在地上连声喊着娘,并声泪俱下地说:


“我是寿昌,我...是...寿....昌。”


寿昌的母亲哪里能认出自己的儿子,分离时仅仅七岁,五十年不见,现在儿子也已成了老头子了。这时候,无论是谁,恐怕也不会认出来的。


儿子虽然也已两鬓斑白,但毕竟是她熟悉的乡音。所着儿子的哭诉,寿昌的母亲也止不住地流泪。她赶紧让家里人把儿子扶了起来。


母子相认,抱头痛哭一场。


原来母亲自从被逐出家门后,就流落到了陕西,嫁给了姓党的农夫,为其生下二子一女,生活自然苦不堪言。


最后,朱寿昌把生母现在的家人同接到自己的家中,两家人在一起生活得都很快乐。


有人把朱寿昌弃官寻母之事上奏给了宋神宗,宋神宗大为赞赏,下令官复原职。


朱寿昌上任后,大力推行孝道,深得民心。后官至司农少卿、朝议大夫、中散大夫,年七十而卒。


朱寿昌弃官寻母的事迹,不久就传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名公巨卿为此竞相撰文写诗赞扬。苏轼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若,不受白日升青天,爱君五十长新服,儿啼却得偿当年......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


是的,朱寿昌的孝心确实既可感动天地,也可感动皇帝及百姓,更可以感化那些千古被唾骂的逆子!


弃官寻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