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史图馆】代魏立晋 第八节 余震

2019-04-11 20:14 作者:史图馆  | 我要投稿

本期作者:锦帆游侠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曹爽投降了。

回到家里以后,曹爽很快发现,他府上四周围了不少人,这些人在四周修筑了高楼,将曹爽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毫无疑问,他们是司马懿派来的。

曹爽内心烦闷无计可施,拿起弹弓准备去后花园打鸟散心。刚踏入后花园,只听得楼上有人大喊:“前大将军往东南方向去了!”

“这日子还过不过得了?难道司马懿并不打算放过他?”曹爽暗暗想到。随即和手足心腹商量之后,决定写封信给试探一下司马懿:“我家去买粮的仆人到现在没回来,现在我家断粮了,请太傅可怜可怜我们,接济一下我们吧。”

给粮,说明你还不想让我们死,那就可以放心了。

 此时司马懿的内心正在经历一场激烈的斗争。

到底应该怎么处置曹爽?目前,曹爽已经交权,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司马懿取得了完全胜利。但司马懿发现,更进一步的目标在向他招手,在那里,不单单有独一无二的威望和大权独揽的威势,更可以给子孙后代带来更进一步的荣耀。甚至,那个高高在上的皇位,看起来也不是那么遥远。

要达到那个更加辉煌的目标,首先必须要清除路上的障碍,首当其冲的便是曹爽。如果单单为了夺权,可以不杀曹爽,但要达到更进一步的目标,曹爽必须死。司马懿的力量还并没有强大到独一无二,只有一劳永逸干掉每一个足以威胁到他地位的竞争对手,才能保证在朝堂上再也没有能够抗衡他的势力。

但杀掉曹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首先舆论不允许。大部分朝臣,例如孙礼和蒋济,他们之所以支持司马懿发起的这场政变是因为曹爽的改制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在他们眼里,司马懿是比肩于周勃、陈平一般光明正大可以为朝政拨乱反正的人物,只要曹爽不再作妖,他们的目的便已经达到。不管怎么说,曹爽都是大功臣曹真的子嗣,曹魏政治权势网络的一员。大家都希望能继续维持住这份原有的权势网络。更何况,对着洛水发誓不伤害曹爽性命的那一幕,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每个当时朝臣的心中。

其次,在之前的政治斗争中,虽然也伴随着流血,但至少大家都讲道义、讲名分、讲规矩。不讲规矩的例如上官桀和桑弘羊,被霍光成功反杀,留下了一个经典的反面教材。

最终,那通往最高权力的道路,成功吸引了司马懿。

这是一个家高于国的时代,人人都在为自己的家族利益考虑。当初汉献帝禅代的时候,多少人为了家族的利益,争相为禅代尽心竭力。那位至死都为汉室尽忠的荀氏之龙荀彧,汉室又给了荀家什么呢。道义是什么?规矩又是什么?这一切都可以打破!只要我的子孙最终能达到那辉煌的顶点,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要把这份政治权势网络,从姓曹改为姓司马,曹爽就不得不死。

想到这里,面对曹爽的来信,司马懿很快给出了回复:“我竟然不知道您缺粮的事情,是我的罪过。现在送来一百斛米,以及肉脯、盐豉、大豆,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曹爽很高兴:“太傅不会杀我了!”

当然要杀你,只是,我不会把我的想法告诉你。

审理曹爽的任务,交给了新任的司隶校尉卢毓和廷尉钟毓。卢毓和钟毓对于司马懿想杀死曹爽的想法自然心知肚明。但明面上曹爽的罪名无非结党营私、擅权自重、僭越礼法,无论哪一条都够不上死罪。

没关系,没有让你死的罪名,那就安插一个给你。

曹爽何晏等人先前偷偷纳了先帝曹叡的才人供自己娱乐,而安排这件事的人,是宦官张当。卢毓和钟毓对张当使用了一些“必要”的审讯之后,张当招供:曹爽和何晏偷偷养兵,阴谋在三月谋反,同党包括曹羲、曹训、邓飏、丁谧、毕轨、桓范等人。

报上去结案:谋反,死罪,按律,夷三族。

朝堂上得知消息的蒋济惊呆了:说好的发誓不杀曹爽呢?赶紧求情:“曹子丹对本朝立有大功,不能让他绝后啊!”并没有人理会他。

等上了刑场,曹爽才明白上了当。

我信了你的鬼,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同时一起被杀的还有何晏、丁谧、毕轨等人,以及桓范。

桓范所属的龙亢桓氏就此一蹶不振,一直一百年后,这个家族才再次焕发新的光芒。

 解决掉曹爽集团的司马懿自然独步天下,朝廷封司马懿为丞相,增加八个县的食邑,加封到两万户并赐予奏事不名的待遇。司马懿接受了其他待遇,坚决推辞了丞相的任命。随后,朝廷赐予司马懿加九锡的待遇,司马懿也拒绝了。

倒不是司马懿有多么高风亮节,只是九锡,是皇帝赐给臣子的最高荣誉,翻译过来就是:除了皇位,再没有任何能给你的了。老上司曹操在代汉的野心之路上,所走的也是丞相-加九锡-封公-封王的路子。一旦接受了九锡,等于公开昭告天下:我即将成为新任皇帝,谁赞成?谁反对?

司马懿当然不想这么早就树立个标靶让人打,说穿了,无论如何他也是曹叡的托孤之臣,现在幼主尚在,朝堂上还有不少忠于曹魏的势力,你就展露出这么明显的野心?打不死你!

还没有到展示野心的时候,我要做的,不过是做好铺垫罢了。

 蒋济这才明白,自己这是被司马懿摆了一道,当了一次工具人。原以为司马懿会信守诺言,仅仅把曹爽免官了事,没想到司马懿竟然做的这么绝。蒋济坚决拒绝了司马懿对他的封赏,说到:“这场事变我事先不知道,都是太傅干得漂亮,我也没有战功,无功不受禄,这不是我应得的。”

曹子丹,我无颜见你啊,怎么能接受这沾染了你儿子血的封赏。没多久,蒋济带着满腔愤懑去世。

作为保人的陈泰也感到了这背后不一样的暗潮,主动请求去西边的雍凉任职,担任雍州刺史。正好,原来曹爽派的夏侯玄肯定是不能用了,原来的雍州刺史郭淮就此接替夏侯玄担任了雍凉都督。至于夏侯玄,他在士族中的名望实在是太高,加上也是司马家的姻亲,司马懿还不想一次性把事情全部做绝,对夏侯玄只是降职了事。不过,引起的波动也仍然不小,夏侯玄的堂叔,雍州将领夏侯霸和郭淮不和,加上和曹爽关系好,害怕牵连到自己,就此逃奔了蜀国。

但是,一切并没有随着曹爽的死去而结束,魏国的外部和内部都出现了一些纷扰。


首先说外部,蜀汉的姜维认为曹魏正处在动荡之中,又发动了一次北伐,兵锋直指雍州,派遣句安和李歆依托麹山修筑了城塞,打算依托麹山的城塞步步为营,连接羌胡,袭扰陇西。新任雍州刺史陈泰派遣南安太守邓艾和讨蜀护军徐质先包围了麴城,断掉蜀军的粮道,又派主力在牛头山阻截姜维的救援部队,同时写信请求郭淮进军洮水截断姜维的退路。进退失据的姜维只得撤退,而孤立无援的句安和李歆也就此降了曹魏。

就在魏军一片欢庆胜利的时候,邓艾很快察觉了危险:姜维并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杀个回马枪。邓艾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陈泰,陈泰同意邓艾屯扎在白水北岸防备姜维。果然,三天后,邓艾的大营外出现了蜀军。

“不对,这不是姜维的主力。”邓艾仔细观察了蜀军的阵势。

“姜维突然杀了回来,我军用来防备的兵力少,如果对面是蜀军主力,一定会架设浮桥渡河袭击我军的主力。”

看着蜀军竖起的“廖”字旗,邓艾继续说了下去:“现在对面的蜀军不架设浮桥,一定是姜维让廖化假装主力,而他亲自带着大部队去袭击距离我军六十里的洮城。”

邓艾连夜开拔直奔洮城,果然赶上了姜维的主力正在渡河。

看见洮城上新竖起的“邓”字大旗,姜维叹了一口气:“撤退!邓士载,算你狠。”

外部的问题解决了,更大的忧患在内部。也就是淮南的扬州都督王凌。

王凌是独立于曹爽和司马懿之外的另一股势力。不管是司马懿还是曹爽,在淮南都难以施加足够的影响力。在曹爽执政期间,为了限制王凌的权力,安插了毌丘俭和诸葛诞(详见第五节玄学)。作为交换,原本为淮南提供后勤保障的兖州刺史一职,在原刺史桓范被提拔为大司农后,由王凌的外甥令狐愚接替。也因此,王凌在淮南的势力达到了顶峰。加上王凌身为太原王氏的名门所系,与曹魏内部的多名重臣有着姻亲关系。征西将军,都督雍凉的郭淮是他的老乡兼妹夫;征南将军、都督荆豫的王昶是他的同族;他于新任的荆州刺史王基也有提拔之恩;扬州刺史诸葛诞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儿子王广。曹魏最重要的地方将军:征东、征南、征西三大将军都和王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王凌自身是征东将军)。可以说,在曹魏内部的交际网络,王凌并不输给司马懿,也是高平陵之变后,曹魏内部唯一有和司马懿抗衡的政治潜力的人物。

看起来对手很强大,但并非无懈可击。首先,郭淮、王昶、王基、诸葛诞虽然和王凌有姻亲关系,但这些人和司马懿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郭淮和王昶是司马懿多年的老部下;王基虽然被曹爽提拔,但在高平陵之后他和其他大多数被曹爽提拔的青年官员一起又重新被司马懿起复;至于诸葛诞,他固然是王凌的亲家,但之前交代过,他的另一个亲家,正是司马懿。

因此只要司马懿还占据着朝廷的道德高地,这些交际网就不会轻易在两派中站队表明立场。原本曹爽安插在扬州的两颗钉子,文钦和诸葛诞,司马懿也很快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保留他们的官位,不追究他们和曹爽的关系。他们自然被司马懿收买,继续在扬州制衡王凌。

王凌感受到,曹爽死后,能抗衡司马懿的人,只剩下了他。果然,朝廷的诏令也很快送达,升任王凌为太尉,接下来就是收回兵权,回京城养老。也许对王凌来说,退休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此时的王凌已经七十七岁高龄,人生已经没有什么再进一步的追求了。更何况,他的儿子王广在洛阳为官,只要自己有异动,儿子的性命就掌控在司马懿手里,又何必冒险呢?

但他的外甥令狐愚不这么看,司马懿独揽大权辅佐幼主,曹芳一看就不是能抗衡司马懿的人物。既然司马懿能拥立皇帝独揽大权,您为什么又不可以?成了,您就是曹魏的大忠臣!更何况,曹爽的例子还历历在目,乖乖投降真的有好结果吗?

王凌觉得很有道理,和令狐愚密谋,准备在许昌拥立正好封地在淮南,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为皇帝。在京城的王广得知父亲和表弟的密谋大吃一惊:爹您好好地掺和进去废立这样的大事干什么,这不是坑我么!赶紧写信劝王凌不要乱来,只是被令狐愚说动心的王凌,已经听不进去了。

但王凌和令狐愚忽略了一点,曹彪是曹操的儿子不假,但魏国是曹丕建立的,拥立皇帝自然优先从曹丕的子孙中挑选,现在曹丕的子孙还没死绝,就拥立旁支当皇帝,安的什么心?

令狐愚派一个叫张式的人去联络曹彪,没想到,张式还没回来,令狐愚就生了一场大病,不久就死了。

计划刚开头,帮忙谋划的人就死了。而另一边,前去洛阳向司徒高柔汇报工作的令狐愚的心腹杨康,将令狐愚的密谋告发给了高柔。得知王凌的密谋,司马懿不动声色,毕竟为了处理曹爽的事情,已经在朝中引发了不小的波动。司马懿不想再触动更多人的敏感神经,决定安插黄华作为新任的兖州刺史,去监视王凌。

王凌很焦急,自从令狐愚死之后,他能够商量的只有自己的僚佐,而知道密谋的人越多,保密的可能性也就越低,继续拖下去,一旦事情败露,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然而要起事,首先需要调动兵力,如果南边的吴国没有动作,王凌并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调动兵力。目前只能一边拉拢兖州刺史黄华,一边等待机会。

机会还是来临了。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征南将军王昶请求伐吴,得到了朝廷的准许。在新城太守州泰和荆州刺史王基的辅助下,王昶在江陵附近大败吴将朱绩,取得了很大的战果。作为应对,吴国派遣大军十万在东线的堂邑(今江苏南京六合区北)筑起涂塘,抬高的水位淹没了淮南不少地区,这正是调兵的一个好借口。

王凌抓住机会请求出兵,但知晓一切的司马懿当然不会同意:“吴国已经修好了涂塘,再出兵干什么?”

王凌的提议被否定,按捺不住的王凌再也等不下去了,决定立即起事,派遣将军杨弘告知黄华,冀求得到他的支持。当然,黄华不但不会帮忙,还很快策反了杨弘,和杨弘一起联名上书司马懿,告知了王凌即将起事的消息。得知消息的司马懿,立即调集中央军,亲自带兵沿着颍河走水路直奔淮南,他要以最快的速度把王凌的密谋按住,不让他有联络其他势力的机会。顺便提一句,高平陵之变之后的司马懿借着生病已经很久没有上朝了,一旦有大事,都是曹芳亲自去司马懿府上求教。现在王凌准备起事,司马懿立即满血回归。老狐狸到底病没病呢?谁也不知道。

在进军的途中,司马懿让王广写了一封信给王凌:黄华已经告知了您谋反的消息,大军马上就抵达淮南。现在如果您放弃抵抗,还能保全性命。

还能保全性命。三年前的曹爽一定很熟悉这句话。当然,已经步入绝境的王凌也别无选择,他只能死死抓住这眼前看起来唯一的救命稻草。

王凌赶紧提笔给司马懿写了一封信:“令狐愚提议的事情我本来就不赞成,我斥责了他好几次,现在这消息还是传了出去。现在听说太傅您亲自带兵前来,罪臣已经是穷途末路,深为悔恨。如今蒙您的恩惠可以保全我的性命,我决定只身乘船迎接您的到来,亲自向您谢罪。”文章末尾还重重加了一句话: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子也。生我的是我的父母,让我存活的是太傅您!王凌在信中写满了求生欲。

让人送信后,王凌立即让人绑住自己,带上印绶和节钺,乘船只身前往迎接司马懿。到了司马懿大军前,司马懿让人解开他的束缚。

“太傅应该不会杀我了!”王凌很激动,继续乘小船想前往拜见司马懿。然而司马懿派人拦住了他,两人隔着十余丈对话。

王凌:“太傅大人,您一纸令下,我就前来请罪了,何必劳烦大军出动呢?”

司马懿的话语十分冰冷:“因为你不是那种召之即来的人。”

王凌明白了,从一开始,司马懿就没打算放过他。

“卿负我!”王凌发出了最后的喊声。

“我宁负卿,不负国家!”

“不负国家?”王凌发出了一声苦笑。

司马懿派六百人送王凌前往京师,自己继续留在淮南收拾残局。王凌仍然没有放弃最后的生存希望,向司马懿索要棺材钉子,看看司马懿是不是真的下决心要杀他。

这和当初曹爽要粮食的行为还真是像呢,给他吧。

王凌明白了。此时,他已经到达了项城。项城是曹魏重臣贾逵曾经任职豫州刺史的地方,贾逵在任上爱民如子,深得民心,人民自发给他建立了祠堂纪念。望着贾逵的祠堂,想起当初和贾逵辅佐魏室的往事,王凌大叫一声:“贾梁道!王凌是大魏的忠臣!希望你泉下有知能感受到啊!”说完饮药而死。在洛阳的王凌的儿子王广不愿独活,也拔剑自刎。

王凌、令狐愚被曝尸、夷三族,同党包括告发的杨康、杨弘在内全被杀了个干干净净。楚王曹彪也被逼自杀。

然而,淮南的风波,并没有就此停息。

 

参考资料:

1.《三国志》,(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

2.《晋书》,(唐)房玄龄等

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4.《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仇鹿鸣

5.制图出处为yr



【史图馆】代魏立晋 第八节 余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