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苏联(苏俄乌)主战坦克杂谈:补充内容

2022-10-23 13:55 作者:标枪合作社-CCCP227  | 我要投稿

声明:

1.本文的目的是在本人所涉猎的范围内对中文互联网上关于苏联MBT流传甚广的一些谣言和误传进行澄清。但本人才疏学浅,并不能涉猎全部,包含一定个人理解,本文抛砖引玉,如有大佬看出错误还望指正。

2.本文的内容主要涉及装备研发史,型号辨别和装甲防护。

3.如果您的水平仅限于品鉴“苏维埃宰人航天”等烂梗的水平,或自带立场看待,本文不适合您,请自行离开。如果您执迷不悟发言被辱骂,与作者无关。

4.本人在讨论俄罗斯与乌克兰坦克型号中不带立场,如果您自带立场或者认为作者带立场,建议您退出。

本文是本人《苏联(苏俄乌)主战坦克杂谈:一些谣言和误传的澄清》一文补充内容,可以先阅读前文再阅读本文。

前言:

这部分内容本来很多都要写到下一篇文章里面,但有些言论令人头大,因此提前写一小部分。

一、什么是装甲的倾角?

这是个很奇怪的问题,但确实有些人搞不清楚。

对于我国、苏俄、美国、英国等国,装甲倾角均指的是装甲板法线和水平方向的夹角。这里直接引用《装甲防护技术基础》的原图(图1)[1]

图1:倾角的定义示意图

如图易知,装甲倾角也可以理解为装甲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举个例子,垂直装甲我们一般称为0度,M26潘兴/M46巴顿首上倾角为46度,T-34、T-44、T-54/55、T-62首上倾角为60度,T-64首上倾角为68度。随着倾角增大,装甲板越来越平。

目前来看,在坦克方面,我仅见到一些德语书籍会将倾角定义为装甲板法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不太清楚是书籍作者的原因还是德三就是如此与众不同。

在坦克上,首上倾角均为内倾,首下倾角为外倾。在战舰上,除早期的一些法国和沙俄前无畏舰(如若雷吉贝里、布威、皇太子、博罗季诺等),所有带有倾斜主装甲带的战列舰主装均为外倾。这一点和坦克与战列舰面对的环境不同有关。

坦克交战距离较近,主要面对直射火力较多。前无畏舰由于火控落后,弹药技术落后于装甲技术等特点,导致双方交战距离最终往往会拉到极近的程度,近似直射火力。而无畏舰时代开始随着火控技术和弹药技术的发展,战列舰交战距离越拉越远,大口径舰炮在十几二十公里的距离上是明显的曲射火力,命中时落角较大,外倾可以有效增加倾角,内倾则会变成减小倾角的负效果。

二、三代主战坦克防护系统的目标

冷战前中期,各种层出不穷的聚能战斗部弹药以及杆式弹的飞速发展使得全世界范围内弹甲对抗都呈现出弹大于甲的景象。传统的重型坦克,哪怕是像苏联末代重坦中那些全方位免疫常见全口径动能弹的怪物也在聚能战斗部面前迅速失去了防护优势。

在装甲技术尚不成熟的冷战前中期,很多西欧坦克选择彻底抛弃装甲,仅保留对机炮的防护能力,对更强的反坦克火力则选择以机动换防护,典型的比如豹1、AMX30等(图2)。另外有一些车型延续着旧的防护思路,仍然保持较厚的均钢焊接+铸造车体和炮塔,比如T-62、M48和M60。但这些车的均钢装甲实际上并不能有效对抗聚能弹药和杆式弹,这一时期相当多的坦克之间是处于互穿的状态。

图2:豹1A3或豹1A4,和战雷的豹1、豹1A1A1、豹1A5不同,豹1A3和A4使用了焊接炮塔,和后来的豹2第一批原型车有点像

三代之前的主流主战坦克装甲布局图(图3、图4、图5、图6)[2]

图3:豹1的装甲布局
图4:M60的装甲布局
图5:T-55的装甲布局
图6:T-62的装甲布局

这一现象的转折点,即为复合装甲的出现。苏联最早曾计划给279工程安装复合装甲[3],但随着重坦项目的全面终结而停止。随后又在1963年的新一代主战坦克432工程上试验了带玻璃纤维夹层的复合装甲。西方复合装甲研究叫早起,但实际应用较晚,最初的应用即是大名鼎鼎的乔巴姆复合装甲,于1971年安装在FV4211“铝制酋长”身上。

复合装甲的确可以提高抗弹性能,但有一下几点强调:

(1)主战坦克并非全身都安装有复合装甲,一般只有车体和炮塔主迎弹面有复合装甲模块。有些北约坦克炮塔侧面也有复合装甲模块,作用下面再提。

(2)三代主战坦克对杆式弹(APFSDS)的防护目标是在正常交战距离,一定航向角范围内防御,不是全向防御。

(3)主战坦克的防护以WOT或者WT这些游戏的观点来看全员漏风。有些人对主战坦克防护的理解还停留在二战早期甚至一战,以为要像移动堡垒一样全方位打不穿。一辆KV-2在桥头卡住德军步兵师这种事总是被人津津乐道,但是对于三代主战坦克来说早就不是这回事了。

复合装甲的发展确实极大提升了坦克的抗弹性能,但其提升远没有大到可以肆无忌惮给全车安装的程度。在总重被控制的情况下,将复合装甲平均布置在全车各处的后果就是全车所有部位都有复合装甲,但所有部位抗弹性能都很差,差的很平均。这种情况下,将复合装甲模块集中布置在最容易被命中的部位是最合理的选择。这个转变过程很像战列舰从全面防护转向重点防护的过程,都是弹大于甲的情况下的必然选择。

对于大多数MBT来说,最需要防护的地方当然就是车体首上和炮塔正面。

从冷战中后期到今天,MBT的正常交战距离从1000米不断提升到2000米乃至更高。在这样的距离上,如首下等部位,命中率很低,因此基本上都不布置复合装甲(艾布拉姆斯的奇葩布局除外)。

很多MBT,尤其是苏俄MBT,会在车身侧面挂大量的爆炸反应装甲。其目的之一自然是提供防破,对侧面任意角度射来的聚能战斗部弹药都能有不错的效果。其目的之二,如果是化石、接触-5、利刃等这种本身具备抗穿能力的爆反也可以提供航向角对杆式弹的防护。

但注意,其目的只是提供航向角防护,而不是侧面垂直入射的防护。爆反对杆式弹穿深的削弱效果与角度有关,比如接触-5垂直对杆式弹入射基本相当于一块钢板。这也是为什么苏联俄罗斯的大量T-72/90仅仅在车身侧面挂三块板模块(每块内部为6片4S22或4S23单元)的原因,当弹药以30度航向角入射时,三块板能正好覆盖住车体侧面战斗舱的部分。

三、不要随意拿被击毁的残骸判定防护水平

总有人喜欢仅仅拿一辆被击毁的坦克残骸照片用来证明该车的防护性能不行,很多时候完全没什么道理。是什么弹药击毁的?残骸是否只有你该角度所见的一个弹孔?如果有多个弹孔哪些击穿了哪些没击穿?又有哪一发是致命的?是被击穿之后当场殉爆还是起火之后成员弃车才殉爆的?从初中开始做实验老师就会教控制变量,这么多未知问题全都解答不了,这样的结论有什么价值?

这种毫无道理的奇怪言论在任何发生军事冲突的时期都会大行其道,包括但不限于最近殉爆的俄军T-80BVM(图7)、之前土耳其被击毁的豹2A4等等(图8、9)。

图7:被击毁的T-80BVM

前文我提到过,新造T-80BV的首上装甲构型和80U是一样的,基甲KE约在500mm左右,上接触-5提高到620-630mm,上化石提高到750mm左右是合理的。

有些人以该图为由大肆宣扬Gaijin“游戏强国”、“游戏里的你再强都是假的”。但是事实上,战雷对T-80BVM的首上和炮塔防护性能的还原问题不大,T-80BVM显得过强的原因,其一是车体侧面的爆反有时能吞长杆弹,这个原因可能和战雷的固有“魔法”有关。其二是战雷目前顶级MBT并没有给北约国家发对标80BVM的东西,现实中并不是没有,比如各种全D甲的豹2IMP等等。其三是苏系顶级MBT,或者说俄联邦顶级MBT数量出的太多,其他即便不对标80BVM,也有更多车型可出,比如M1A1HA、M1A1HA+、M1A1SA、M1A1FEP、M1A2SEPv2等,再比如豹2A6A1、豹2A6A2、豹2A6A3、豹2A6M、豹2A6M+、豹2A6MA1、豹2A6MA2、豹2A6MA3等等。

Gaijin有游戏强国的行为,但并不是靠buff T-80BVM的首上强国。

下面这位更是重量级。

图8:某营销号的神奇言论
图10:某营销号的神奇言论

“空心奶罩”这种烂梗就不说了,用豹2A4推断豹2A5/6的防护性能“结果基本是一样的”着实反智。

关于豹2装甲的具体内容建议阅读微博Object-477大佬的《豹2主战坦克装甲发展(ABCD)》一文。此处放上瑞典1993年坦克竞标中对全D甲的豹2IMP的测试数据,豹2IMP是唯一接受了实弹测试的(图11、图12)[4]

图11:瑞典对德国版本豹2IMP(TVM1)和瑞典版本(Strv122)的测试
图12:瑞典对德国版本豹2IMP(TVM1)和瑞典版本(Strv122)的测试

另外,关于乌克兰坦克的防护。有些人居然说乌克兰BM Bulat的防护水平连T-64BV都不如,着实荒谬。双层聚能爆反的效果在2003年沙特阿拉伯的实弹测试中是验证过的[5],即便BM Bulat首上只有单层也不可能比接触-5抗穿效果更低,更不可能连使用没有抗穿能力的接触-1的T-64BV都不如。

俄罗斯的“化石”和乌克兰的“利刃”,其技术源头都来自苏联遗产,均是接触-5之后的新一代爆反,代表不同的发展方向,很难分出高下。在俄乌爆发直接军事冲突之前,俄乌之间在国际军火贸易上存在激烈竞争,互相写文章诋毁对方更是常有的事。在战争爆发之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双方网友在网上互相骂战,辱骂对方的武器是垃圾。在坦克方面尤其集中在“化石”和“利刃”两种爆反上,希望各位能理性看待双方的文章。

四、抗穿和防破数据是什么

抗穿和防破实际上一般指对动能弹(杆式弹)和聚能战斗部弹药(HEAT-FS、ATGM)等弹药的垂直均质钢等效。但正如前文提到过的,等效只是个参考数据,并不是绝对数据,抗穿和防破自然也是如此。

对于同一块靶板,随着着速的提高,并不会出现某个值之前打多少次都穿不了,超过该值之后突然就穿了的情况,而是随着着速提高穿透的概率越来越大。我们直接看《装甲防护技术基础》对装甲抗弹极限的定义和测试方法(图13)[1]

图13:抗弹极限的定义与测定


对于单发炮弹来说,根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我们可以知道,在V50以下的一定范围内,击穿概率较低,但并不为0,也就是说击穿并不是不可能事件。装甲即便对同一弹药的等效也是事实上浮动的。并不是穿深低于KE值就一定打不穿。

五、声明

我再声明一次,我个人对苏式MBT的喜好是同样的,无论是俄罗斯的还是乌克兰的,亦或者是白俄罗斯的、阿塞拜疆的,乃至波兰的、塞尔维亚的、印度的。我本人对俄乌的战略战术、战斗素养、信息化建设没有了解也不感兴趣,我仅谈坦克本身,尤其是防护方面,且没有立场。

如果您觉得我自带立场要给我扣帽子,那我只能随您的便。

此外,我不建议各位在本人的专栏下激烈交换意见。之前发的一篇关于T-80BVM的文章,我仅仅是谈及T-80BVM的客观信息,没有提到T-90M,没有提到信息化,更没有提到99A,但评论区居然能激烈对线一百二十多楼,着实令我叹为观止。这里建议各位如果想对线请往别处去,感谢您的配合。

封面图为土耳其竞标中的478DU5工程,为乌克兰堡垒系列主战坦克中未量产的型号之一。

参考文献:

注意:出于方便和明晰起见,本文参考文献使用类似论文的标注方式,但并非标准标注方法,引用序号在文中以蓝色标注。

[1].张自强,赵宝荣,张锐丰,魏传忠-《装甲防护技术基础》[M]

[2].知乎:小毛爸比-《浅谈西方坦克装甲发展》[OL]

[3].微博:Object-477-《蘑菇云下的四足爬行者——279工程实验重型坦克》[OL]

[4].微博:Object-477-《豹2主战坦克装甲发展(ABCD)》[OL]

[5].微博:Object-477-《多层爆反异端:浅析“堡垒-M”坦克的装甲防护》[OL]

苏联(苏俄乌)主战坦克杂谈:补充内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