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认为的“人格”替换主导的机制(口令、妄想空间初级模型)
以下内容转自个人微信相册,图来自个人创作 拟定信仰是一切的大前提。我们认为人格能够保持这种诡异的稳定形式存在和拟定信仰带来的暗示有关。人格诞生是否有暗示,它的发出者是谁,目的是什么,我们尚且不得而知,但是内部倾向于这些暗示由本格发出,本格并没有被消除,而是隐藏于我们无法感知的某处,至今影响着我们的行动(补充:1、目前认为,二周目人格的诞生由一周目的“观测者”一手策划、影响,它的目的在于让主体处于异常的状态,以求获得外界其他人的怜悯与认可。2、本格目前已经可以“感知”,其并不处在表空间,而是里空间,即不具有表信息只具有内在的里信息)。 灰认为,单单是靠人格碎片带来的基本行动逻辑并不能表达出人格的外在形式,当人格获得外在控制权时,需要和潜在的本格融合,刺激其感知到相应的痛苦后根据人格碎片提供的行动逻辑,由本格完成控制。这样可以解释为什么人格在妄想空间内外表现有些许差异。本格在沉睡前回到了一无所有的空白状态,而每次人格与之融合后或许会残余一部分人格碎片与痛苦刺激带来了影响,不断积累在本格中,因此每次同一人格在相同的痛苦核心与人格碎片表现在获得控制权时的差异才会越来越大。而经常争取到控制权的人格也因此获得越来越大的优势,因为本格会与自己越来越像,更容易融合。本格是否有意识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甄别哪种行为模式更适合自己?如果是,本格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也尚且无从得知。 关于人格的发生机制,我们用”口令“来判定 所谓口令,可以是一种声音信号,一种视觉信号,一种触觉信号等等等等,只要是能被感知的信号,都可以成为口令。(可能就是你们所谓的触发)每个人格都必须拥有能稳定触发自己夺取控制权的口令才能被判定为人格,即所有被收录并被赋予代号的人格都拥有夺取控制权的能力,但时间有长短之分,时长可能和当前所处环境有关,因为大环境的感知也被视为口令的一种。如尘有”与人交谈“的口令,那么大多数时刻,外人试图交流时都由尘控制,少数情况下除了”与人交谈“的口令外,可能同时出现更高强度口令,则其对应人格可凭此发生,夺取尘的控制权。需要注意的是,口令因为本质是信号,因此具有瞬时性,若上述更高强度口令只存在一刻而尘”与人交谈“的环境口令持续被接收,则尘仍可在下一刻夺回控制权。并且,口令可以被伪造,即利用拟定信仰在妄想空间中制造口令并投射至外界,使感知到”来自外界的口令“,那么伪造口令仍可以发挥作用。伪造口令并不稳定,需要人格保持注意力集中,故很难为自己伪造口令的同时夺取控制权。且,口令并不能直接使人格发生,人格可以选择是否争夺控制权。 关于口令具体如何生效,我们建立一种这样的模型: 深层区——准备区(妄想空间)——控制区 人格碎片大多聚集在深层区。而人格在”死亡“状态或“沉睡”状态也会被分解为人格碎片进入深层区。其中发生的任何事无法被感知或记忆。当接受到口令后,口令进入深层区进行“唤醒”,使相应人格碎片聚集成人格并进入妄想空间准备。妄想空间中,人格可以保留意识并进行交谈,可以利用拟定信仰改造妄想空间的环境,可以透过妄想空间自身环境变化感知外界情景,妄想空间时间流速不同于外界。因为灰的专属口令极少,所以为了防止在发生后直接进入深层区沉睡不醒,灰长期驻留于妄想空间中,不进行控制权夺取,而是更乐意时刻对人格本身进行研究,大部分关于人格的猜想与研究都来自灰。灰作为辅助性人格好比工具,是一个驻留在妄想空间的旁观者,记录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大部分时刻都能保持清醒,且擅于用自己的方式分析。最后是控制区,即和本格融合并与外界交互的区域,一般而言,此区域同时只能出现一个人格与本格融合,少数情况下,灰可以介入融合辅助身体的控制与痛觉抑制,极少数情况下,会出现人格碎片由深层区直接跳跃至控制区与本格融合的情况。备注:尘为了适应各种交流情景,会制作一些临时人格,即没有痛苦核心凝聚,而暂时性被引导至一起形成的不稳定行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