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三论

2023-08-14 07:50 作者:若有若无的风  | 我要投稿

之前多次欲意讨论哲学三论,但这个话题过大,怕自己描述得不够切实,找不到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浪费大家时间,就在之前铺垫了一些自己在对一些问题的本质分析,例如《能量的本质》、《时间与意识》、《光电效应与超导效应》、《劳动的真相》、《经济危机的实质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哲学史是一部解放的历史》等。

我已经说过了,我的目的是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统一,让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原因有三个:

1.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都是宇宙客观事实的一部分,它们的内在联系是必然存在的。

2.现代社会科学远离自然属性,几乎成为“神学”一般的存在;自然科学又远离社会属性,几乎成为“毁灭者”的存在。

如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大众之间严重的对立造成了当前人类思想剧烈矛盾和痛苦,生命的意义无处依托,有时竟然不如一根苇草。

3.前面两条的冲突将人类陷入和危险的边缘。同时严重危害到了其他生命的存在,引起过快灭绝和消失,这实际上也暗示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危难状况。生物学实验“生物圈一号”、“生物圈二号”已经证明了自然能量传递的方向和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环境而制造出独立空间生存。


‌认识

所谓认识,就是人通过自身或者工具媒介来观察世界的行为。例如人的听觉,触觉,味觉,视觉,嗅觉就是人直接认识世界的途径。后来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制造出大量的工具来观察世界,例如温度计,湿度计,放大镜,望远镜,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气体探测仪,红外探测仪等。

认识论是基于理性认识的文字记录。这是现代哲学的基石,实际上也是整个人类社会认识世界的本源所在。典型的认识论就是语言和文字的形成。语言和文字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内容,它们的意义是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社会成员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思想交流提供可以依据的理性实体。不同地区的文字和语言虽然千差万别,但所表达的理念最终都是相同的。

认识的不同之处在于认识的阶段有差异,例如水。中国有古语“上善若水”,代表了水孕育了生命。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是极其进步的。近代生物学也确实表明水是生命之源,但截至目前水是如何产生和孕育生命的,并没有达成共识。再比如蒸汽机的发明让人们通过对水蒸气的利用来推动机器运动。如果没有认识到水变成蒸气后可以推动物体运动,那么蒸汽机的产生就不可能,同时也说明了人类利用水蒸气作为动力的历史并不是从18世纪开始的,而是更早些时候。因为认识是不可能跳跃的,必然要在历史中堆积起长期确切的经验才能利用,利用进展速度取决于社会需求,而非个人行为。比如地铁,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是根据社会需要产生的。在有的地区,地铁虽然修了,但是人口和交通需求并不高,那一部分地铁就造成社会资源浪费,而超大城市则可以通过地铁来实现城市资源快速流通。

铁器时代是人类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而人们对于气的认识不断进步促成了铁器大发展。直至今日,铁仍旧是工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假如人们没有认识到空气中存在物质可以促进燃烧,那么铁器制作中需要的温度就不能够提高,从而加强铁器的耐用性,铁器就不可能出现大范围应用。(虽然我们现在统一起来将现实中的物质通过元素来划分,并说明了空气中氧气是促进燃烧的原因。但同时我们要明白氧气是人类对现实事物的定义,但并不完全代表现实事物的所有方面。)

语言和文字给人类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潜力,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灾难。特别是文字的发明,让人的认识可以跨越时间线进行传播,这是人类历史可以进步的最主要原因。文字中蕴藏着人类的文化,是人类最重要的宝藏,它交给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从而可以利用起来为生存创造有利条件。社会中的文化权力远比物质权力要重要得多,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社会中文化的传播代价越来越低,越来越便利,是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原因。虽然在人类社会中,物质会决定人们的思想水平,但当人类面对自然的时候,物质并不能决定意识。比如万有引力始终存在,并且长期被人们所注意到。(虽然教科书中的宣传好像表达的意思是万有引力是牛顿发现的,但我并不认为这是真的。就如牛顿自己所说的,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但将万有引力完全数理化,要到牛顿才完全确立。(数学是对宇宙客观存在规律的数象描述。数学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来的,也不是胡思乱想得来的,而是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而产生的。)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点,即历史的表述进步不仅是对历史表述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对现实事物本身的观察。假如脱离了这一点,那么就会被困在历史的表述中而无法走出来。这就是实践的意义。

脱离实践而讨论进步,是完全不可能的。因而认识论和实践论在取得较大进步时总是同时出现的。实践是不能只为了对已有表述的理解,还要为了认识事物本身,从而在其中获得对事物更加完善的表述,这才是实践最重要的意义。大多数人对于实践的理解停留在了第一步,而一辈子无法跨越出第二步。这就是“文字的灾难”之一。因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现象:一个人并没有完全的专业知识,但是却能在实践中做出超出专业人员水平的事情。而那些自诩为专业的人却一直在“旧纸堆”里打转,重理论轻实践,并不能在专业领域取得前沿的突破。

因此,社会实践不是能只是为了检验真理,而要获得更完整的认识。人对事物的认识只能是片面的,有选择性的,非真理性的,不可能掌握事物的本身全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是材料学里常用的一般结论,我觉得这去推到社会,经济,政治等任何领域都是可以的。但是人类对结构的认识还尚且肤浅,就不可能得出永恒的真理来,再者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要学会在运动的事物中把握其特性,才能更好的认识事物,例如最近异常热门的超导材料,涉及到临界温度。如何提高导体的临界温度是实现超导的重要议题。实际上就是期望获得一个结构可以将临界温度一下的状态保持到温度的状态。这显然是一个需要实事求是的路线。目前发现的一些高温超导材料都是夹层式的,如铁基超导材料,铜氧化物超导材料,但目前的机理没有确定共识。其中运用了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主要原理是利用光电效应)和共振x射线散射就是为了认识其中的光电子和结构特征中哪些结构对超导起重要作用。目前的多数研究还困在过去的理论中,总是试着用过去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超导,截止目前并没有明显进步。但总体在材料的结构认识(从过去的单原子结构到如今的多原子掺杂结构)上开始有了想法,并且显著提高了使用温度,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方法论是认识和实践中对事物客观规律和现象的总结。这是认识和实践扩大社会应用范围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要求作者具有极高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素养,也就是对历史的表述有丰富和比较完整系统的学习,这样才能够让接受方法的人们更容易理解;还需要大胆创新,小心求证的学者态度。

当前中医的困境就在方法论,其次是认识论和实践论。中国有好的中医,但如何将他们的能力转化为可以普遍理解的现代化语言,是中医目前需要做的最主要任务。因为年代久远,过去的度量衡和语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中医学界长期困在过去的祖宗之法,没有将理论在时代进步中现代化,是中医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尾我们可以看到,认识论是像是天上的星星,实践论像是我们怎么去看星星,而方法论就是星星分布的特征。这是一个从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过程。作为一个学者,不能是去搬运知识,背诵书籍,而是要在事物中找到前人未曾关注的角度或者还未发扬光大或者未被注意到的角度。历史上绝大多数进步是从这些方面出现的,社会常常也因此而进步。或许过去未被注意的是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将来会成为主流;或许过去一直在强调的,在将来会落后;或许落后的不是时代中的人,而是人们的眼光!


哲学三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