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M76“水獭”两栖运输车,美军越战期间另一款机动车

二战时期,美国研制了M29“鼬鼠”履带式两栖运输车,这种车辆原本是针对北欧环境而研发,相比于卡登洛伊德超轻型装甲车辆,M29拥有更好的越野能力,对水网地形更加适应,二战后履带式两栖运输车理念得到延续,美国在50年代服役了M76“水獭”履带式两栖运输车。

M76是庞蒂亚克汽车公司位于密歇根的分部设计建造,它与M29并不是一脉相承的技术,而是结合了新技术重新设计的车辆。
该车车头设置引擎舱,里面安装一台额定功率为130马力的Continental AIO-268风冷4缸对置航空发动机,该发动机的排气管通过弯管延伸到驾驶室的正后上方。车辆的履带式行走装置较有特色,它有4对负重轮、无托带轮,主动轮在前,导引轮在后,负重轮采用扭杆悬挂,且采用充气式设计,它不仅能在水上行驶时提供一点额外的浮力,与橡胶履带相互作用时更加柔顺安静,履带上安装有金属防滑钉和加厚的橡胶板用以增加抓地力。

M76具有两栖行驶能力,水上行驶时通过车尾的螺旋桨驱动,登陆后可折叠,水上转向通过驾驶员调整履带完成,停止或慢速转动的履带会带来更大的阻力,从而让车辆向该履带的一侧偏转,这种结构可以看出M76的水上机动能力并不是很强。

驾驶舱内可并排容纳2人,驾驶员在左,两人头顶都有出入舱口,驾驶舱两侧也有出入车门,右侧顶部舱口外安装有武器座,可以安装一挺M2HB重机枪。

驾驶舱后方是货舱,它能运输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者3000磅(1360千克)尺寸合适的货物,货舱为封闭式结构,顶部和尾部均有大尺寸的舱门可供使用。货舱的两侧外部除了附挂各类工具,还各有一只燃油箱。
M76更像是一款多功能车,除了运输之外还能充当救援车,它安装有一台5000磅(2268千克)的绞车,可以在沼泽等复杂区域对受困车辆展开施救。

M76不是战斗车辆,因而完全没有装甲防护,反倒是大量采用铝制结构,这是当时美国的一大特色,如M113等装甲运兵车也大量使用铝合金结构,此种设计的好处是车辆更轻,缺点是抗打击能力更差。

在60年代,美军在越南战场上曾较多使用M76,这片水网发达的地区倒很适合它,不过士兵们对它缺少防护的特点颇有微词,在60年代中后期另一款M116两栖运输车开始成型,后者原型虽然也没有防护装甲,但它的变体M733安装了钢装甲可以抵御7.62毫米弹药的攻击,M116和M733只少量生产,反倒是造价更贵的M113装甲运兵车在多个方面表现出色,完全可以替代履带式两栖运输车,在越战之后M76、M116和M733这些两栖履带式运输车辆走向末路,已经很少看到它们的身影。

M76两栖运输车重1.5吨,车长4.9米,宽2.5米,高2.31米,车组2人,成员8人,最大公路速度约50千米每小时,水上最大速度在7~10千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