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太康之治 第七节 交趾

2019-09-12 19:05 作者:史图馆  | 我要投稿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锦帆游侠


将时间继续回溯到景元四年(公元263年),这一年,司马昭发起了伐蜀之战,而此时南方的东吴,也掀起了一场大的叛乱。

整个南方,笼罩在烽火之中。战火最为激烈的,便是交趾与三峡。


交趾叛乱的起因是吴国贪婪的交趾郡太守征调了交趾郡的一千多手工业者到建邺,随后负责监视吏民的察战(官名)私下又征调了三十头孔雀和其他无数物资,不堪忍受暴政的交趾郡人民在郡吏吕兴的带领下杀死太守和察战,和周边的九真、日南两郡一起宣布起义,并派人联络曹魏以为接应。

得到消息的吴主孙休同时也接到了蜀汉的救援请求,于是吴国一方面出兵镇压交趾叛乱,另一方面出兵救援蜀国。

救援蜀国的军队,一路由大将军丁奉率领袭击寿春,一路由将军留平联合南郡的施伺机而动,第三路则由将军丁封、孙异进军沔中。

但救兵还没赶到,蜀国就已经灭亡了。于是吴国当机立断,撤回了丁奉等人的军队,让原本救援蜀汉的建平太守盛曼趁机袭占吴蜀边境的永安——控制了三峡,吴国的上游安全便能得以保证。

此时蜀国原本的永安都督阎宇已经率领主力前往救援成都,留给永安太守罗宪的只有两千兵力。城中传来成都已经兵败的消息,人心思动,罗宪当即斩首一名声称成都大乱的人,迅速安定了人心。

等罗宪得到刘禅已经投降并命其降魏的敕书之时,他与属下在永安的都亭哭吊了三天,哀悼故国的灭亡。

此时吴国的军队也到了永安城外,吴军主帅盛曼向罗宪宣称吴军是要救援蜀汉,希望罗宪放他进城。

但罗宪一眼就看出了吴军想要夺取永安的企图。

“我国已经覆亡,吴国作为唇齿之国,却不怜悯我们的危难而背弃盟约谋取利益,实在是太不讲信义!而且汉已灭亡,吴国又怎能长久?我岂能成为吴国的降将俘虏!”于是罗宪决心守城,团结将士,同仇敌忾,将死节大义和将士们一一阐述清楚。将士们无不感到十分愤怒,都做好了与永安共存亡的决心。

此时吴国得知蜀中正发生钟会和邓艾的大乱,蜀中许多城池面临无主的情况,于是有了吞并蜀国的野心。

但要吞并蜀国,首先要拿下面前的永安。永安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池,虽然守城的罗宪仅有两千余人,但吴国也并不敢小视,继续派遣抚军将军步协支援盛曼。

罗宪拼尽全力和盛曼与步协作战,大败吴军。然而他也知道永安的实力过于弱小,不足以抵抗吴军的长久围攻,于是派遣参军杨宗保护自己的儿子带着永安大小官员印绶从城外突围,将他们托付给了担任荆州都督的安东将军陈骞,以示投降曹魏的诚意,请求陈骞派兵救援。

与此同时,得知吴军大败的消息,震怒的孙休继续派出吴国的名将,陆逊的儿子陆抗率领三万人继续增援。而得到罗宪求援消息的陈骞也不敢擅作主张,让人前往请示司马昭的指示,得到许可后,才让荆州刺史胡烈出兵两万进攻吴军的西陵,以围魏救赵的方式替永安解围。

罗宪已经在永安城内血战了半年,击退了吴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有人劝他弃城向南中撤退,罗宪吐出一口血沫:“我作为一城之主,是百姓们的依靠,他们有了危难而不能让他们安定,情况紧急就丢下他们逃跑,这不是君子所为,我已决心战死在这里!”

城中一半的士兵这时都染上了疾病,但永安在坚毅的罗宪带领下,一直没有陷入吴军之手。

此时,西陵告急的消息已经传来,同时也带来了孙休去世的消息,城外的陆抗、步协和盛曼咬了咬牙,不甘心的发出了一声“撤退”的指令。

永安最终没有失陷。


蜀汉的南中也有一位和罗宪类似境遇的将领,便是担任南中都督及建宁太守职务,蜀国名将霍峻的儿子霍弋。

原本得知成都危急的消息,霍弋打算起兵救援,但此时刘禅派出了诸葛瞻率领的成都军前往救援江油,认为准备已经足够,便没有让霍弋前来。等到成都失守的消息传来,霍弋穿着丧服哭吊了三日,诸将劝说霍弋应当赶紧投降,但霍弋坚持要得到刘禅的消息再做决定。得知刘禅已经东迁洛阳,并被封为安乐公的消息,霍弋才率领南中诸郡的官民递交了降表。

司马昭因此十分欣赏霍弋,让他继续担任原有官职并领交州刺史,让他前往接应一年前在交趾发动叛乱的吕兴。

于是霍峻派出爨(cuàn)谷担任交趾太守,率领将军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能、李松等人前往交趾。但还没等会合,吕兴便死在了手下的功曹李统手中。

爨谷不久也死在任上,接替爨谷担任交趾太守的是蜀国大将马忠的儿子马融,也很快去世,于是交趾太守的职务交给了杨稷担任。

杨稷的工作很有成效,在交趾做的有声有色,这样的情景一直到了四年后的泰始四年(公元268年)。


新登基的吴帝孙皓按理本不应该继承帝位,但孙休去世时年仅三十,留下的子嗣都尚年幼。此时的吴国面临内忧外患,在以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首的群臣和孙休的朱皇后商议后,被孙权废掉的前太子孙和之子孙皓就此登上了皇位。

此时的孙皓面临着极为不利的局面:在内部,吴国的宗室由于之前的内斗已经大受打击,而江东大族们则大多远离了宫廷斗争,因而孙皓面临的江东大族势力对皇权的威胁较司马炎远甚。

最为出名的,即是吴郡陆氏,这一家在吴国出过二相、五侯、以及将军十余人。此时吴郡陆氏在吴国权势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丞相陆凯,另一个即坐镇荆州的镇军大将军陆抗。

孙皓面对这样鼎盛的家族势力,也只能乖乖低头,暗中也有建立功业,积累名声,以便稳固皇权的想法。

交趾的战事,便成为孙皓着手建立功业的一块极好的跳板。


孙皓先后派出交州刺史刘俊、大都督脩(xiū)则和将军顾容率领大军南下平定交趾,但都被杨稷一一击退,郁林郡和九真郡也趁机依附杨稷,杨稷于是派出将军毛炅和董元进攻合浦郡,在古城大破吴军,杀死刘俊和脩则。战后,杨稷推荐毛炅担任郁林太守,董元担任了九真太守。西晋在交州给了吴国极大的震慑。


不甘失败的孙皓继续增兵,以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率领荆州军,和苍梧太守陶璜会合从陆路进攻,而另一路则由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走海路南下一同进攻交趾。

然而走海路的吴军因为监军和向导的矛盾进军并不顺利,只得退军,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以及向导都死于政争之中,吴军的希望集中到了陆路的进攻上。

陆路的进攻也并不顺利,陶璜在分水和杨稷第一次交战便败下阵来,损失了两员将领,撤退回了合浦。

薛珝大怒,质问陶璜:“你自请讨贼,如今损失了两员将领,这个责任谁来负?”

“下官的作战意图没能得到执行,诸军的配合也不顺畅,因而才导致失败。”

愤怒的薛珝有了撤军的心思,陶璜明白,一旦撤军,吴军便再没有如此好的战机收回交趾。

于是当夜陶璜率领数百人袭击了董元的营地,获得许多物资,满载而归,由此也打消了薛珝撤军的念头。

陶璜连战连捷,形式极为不利的杨稷不得不将部队全撤回交趾的治所龙编(今越南河内东)城内,打算和吴军展开最后的决战。陶璜出其不意,从海路进攻龙编,和董元展开了激战。


董元并非毫无准备,他将一部分军队埋伏在城池的断墙之后,随后率领小部队后撤引诱陶璜深入,想将陶璜引入断墙附近再对其进行夹击。

陶璜也是一员训练有素的将领,四下观察之后,他发觉断墙后有藏匿伏兵的可能,下令追击董元之时,将长戟兵列于阵后防备伏兵。

等到董元将陶璜引入断墙附近,断墙内的伏兵杀出之时,发现吴军阵后的长戟兵用兵器将伏兵死死隔开,伏兵使不上力,自然也和引诱部队无法做到配合进攻,被吴军杀的大败而归,逃入城中。

陶璜不但在军事手段上进行着手,还将之前缴获的董元的物资用于收买当地的贼兵作为吴军交战的增援,使吴军又获得了一万余人的兵力。

吴军的兵锋极盛,董元仍然没有放弃希望,他的队伍之中还有一员名为解系的勇将帮助他守城,他相信,只要坚守,便仍有希望。

陶璜也明白这一点,他略加思索,似乎想起了什么。

“将解象带来。”他吩咐了下去。

解象是解系的弟弟,此时正在吴军之中。

“给你的哥哥写一封信,就说你在这里很好,请他无须挂怀。”陶璜的言辞很和蔼。

解象没有多想,便给解系写了信。

自然,解系收到信的消息,董元也知道了。

数天后,陶璜让解象登上自己的车,在龙编城下招摇而过。见到此情此景,董元开始怀疑起了解系:一员勇将能为我所用,是我方的一大战力,但倘若这员勇将成为了敌军的内应……

连解象都能有如此待遇,吴军给解系的待遇可想而知,他还能为我所用吗?

董元没有继续想下去,唤来手下将解系杀死。不久之后,董元也随即病逝。

如此一来,吴军对龙编城已经稳操胜券。

龙编城内的杨稷没有投降,率领着四千余部众和城中的一万余民众继**守,直至粮草耗尽。在部下王约的叛变下,龙编城最终失守。

杨稷剩下的两千余部众全部被斩首,其余将领被俘虏,只剩下毛炅坚决不肯投降。

此前被毛炅阵斩的脩则之子脩允想要为父报仇杀死毛炅,被赏识毛炅的陶璜拦了下来。陶璜的内心,依然还期待着毛炅能够投降。

但毛炅的内心已经放弃了投降的念头,他只有一个想法:杀死陶璜,展示自己最后的努力。

密谋策划袭击陶璜的毛炅最终还是被陶璜的手下发觉了意图,被就地拿下。

“晋贼!”伴随着的是陶璜的怒斥。

“"吴狗!”毛炅也并不甘示弱。

陶璜没有说多余的话,将毛炅交给了脩允处置。

脩允活生生将毛炅的肚子剖开,问他道:“现在你还能当得成贼吗?”

毛炅神色不改:“我立志要杀死孙皓,你父亲不过被我弄死的一条狗!”最后身亡。

杨稷和孟干、爨能、李松一同被押送至建业,杨稷在路上发病,呕血身亡。而其余三人,在孙皓接受了大臣的建议下,将他们作为收获西晋将士人心的措施,流放到了临海。

这三人中的爨能和李松很快就遭到杀害,只有孟干最终辗转逃回了洛阳,向司马炎力陈伐吴之策,最后被封为日南太守。

现在,整个交趾,西晋只剩下九真还在坚持。

现任九真太守王素得到杨稷被俘的消息,打算回到南中徐图再起,在路上被陶璜抓获。

但九真没有放弃抵抗,王素的功曹李祚率领残部继续进行着战斗。

此时李祚的舅舅黎晃正在吴军之中,陶璜便让黎晃前去招降李祚。

“投降吧!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了!”

“舅舅是吴将,而我是晋臣,我们各自都尽力而为吧!”城上传来了李祚的回应。

独木难支的九真最终还是被吴军攻破,至此西晋在吴国灭亡之前,再没有对交趾有着进一步的动向。

对西晋而言,交趾实在是一块鞭长莫及的领土,要实现统治,则必须仰仗蜀中的力量进行支援,更何况,此时在西北边陲,秃发树机能的烽火已经燃遍了整个雍凉之地。而在霍弋死后,蜀中也无法给予交趾足够的支持。成为孤军的杨稷等人和吴军智勇双全的陶璜对阵,实在是凶多吉少。

靠着这一战的战功,陶璜被封为交州都督和交州牧,他所率领的交州兵,也成为吴军之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也靠着这一战,孙皓暂时稳固住了领土,也暂时稳固住了自己的位置。


而对司马炎而言,他面临的境遇则相对有些不幸。统治下的蜀中民众发现西晋的统治并没有带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开始怀念起蜀汉的统治,加上蜀地少数民族的势力盘根错节,没有掌握好治理办法的西晋逐渐引起了少数民族的不满,逐渐爆发了叛乱。

泰始八年(272),益州刺史皇甫晏在镇压氐族叛乱的途中处置不当,遭到了部下杀害。杀害皇甫晏的部下率众劫掠百姓,掀起了反旗。

但此时的广汉太守早有防备,他火速出兵,迅速镇压了叛乱,也让西晋朝廷的许多人知道了这个名字——王濬(jùn)。

不过对于许多人而言,仅仅也就是听说过了这个名字而已,毕竟这位广汉太守之前实在太不出名,以至于已经六十七的他,到现在还只担任着太守的职务,这在注重出身的西晋朝廷而言,实在是太不起眼。

但王濬一直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他也有一个一直欣赏并支持者他的人——担任征南将军的羊祜。

王濬曾在羊祜手下担任过职务,对于这位属下的才能,羊祜十分欣赏,举荐他担任了巴郡太守。

在任上的王濬干得十分出色,移风易俗,保护民力,鼓励生育,将巴郡搞得有声有色,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爱戴。

也因为平定叛乱有功,王濬最终成为了新任益州刺史,开始了自己人生征程中的又一新篇章。


他的故事仍会继续,但他的老上司即将遇上麻烦。

兵锋,即将又一次在长江上的三峡交会。


参考资料:

[1]陈寿. 三国志

[2]常璩. 华阳国志

[3]房玄龄. 晋书

[4]司马光. 资治通鉴


太康之治 第七节 交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