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一章 导论:对象和地位—第二节 社会政治的基本构造

2023-06-07 22:33 作者:HIP10826  | 我要投稿

第二节 社会政治的基本构造


一、政治是人们的社会活动

       历史唯物主义注重研究政治的动态的过程,把政治放在社会、历史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加以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首先注意分析、研究一定社会和一定条件下的政治活动的性质、种类、规模和表现形式。研究政治活动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1)研究政治活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从实践过程来认识社会各种政治现象的原则,加强政治学研究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以其他方法论为基础的政治学的根本差别之一,就是不囿于抽象的原理和原则来解释社会政治现象,不仅研究政治理论和政治观念,从抽象的高度来解释政治问题的本质,讨论古往今来的政治理论体系,更是扣紧活生生的政治实践活动过程来研究社会政治活动的格式和规律;(2)研究政治活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注重社会事物的动态性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其他政治学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的差别在于它更注重历史和社会的动态的运动过程。政治学研究不能停留在形式——法制研究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研究的一个主要缺陷就是过于注重形式——法制研究,忽略了火热的社会生活,只研究作为社会政治客体的政治形式和政治制度。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研究政治现象时注重作为社会政治活动主体的人在社会中的实际活动和行为,分析和揭示在静态研究中不太容易被发现的政治活动的规则和样式,以及它们对静态研究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做处在经常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配搭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必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1】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近代以来其他政治学的根本不同。

       政治活动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概念,大部分实践的社会的政治行为,无论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都是政治活动,如政治行动、政治革命、政治运动、政治统治、政治竞选、政治宣传、政治联合、政治对抗、政治斗争、游说、谈判、管制、暴动、起义、夺权、冲突、战争、缓和等等,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给政治活动划定一个大致的范围。既然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既然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国家政权,或是广义上的社会公共权力,那么,政治活动主要指围绕国家政权或社会公共权力而展开的各式各样的活动。当然,政治活动有的表现为直接围绕国家政权和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有的并不表现为直接的国家政权活动,而具有更为复杂的形式。所以可以下一个更为宽泛的界定:政治活动与取得、运用、维护和参与国家政权或社会公共权力有关,凡由这些活动引起的活动都可以划归为政治活动的范畴。

       政治活动是由一定的主体来完成的。政治活动就是个人、集团、阶级、国家、政治机构、政党、社会团体等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政治活动首先要确定政治活动的主体。政治主体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有不同。从总体上看,政治活动大体上有两种主要的类型:(1)个体性的政治主体。任何政治活动首先是个人的活动,个人以一定的政治身份参与政治活动,个人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政治活动,如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员、政党领袖、党员、公民等。(2)集体性的政治主体。这类集体性的政治活动主体是政治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主体,是社会政治活动的主导力量。集体性的政治活动主体包括人民、阶级、政党、压力集团、工会组织、政府等。与个体性的政治活动主体相比,集体性的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更能决定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样式。个人往往受一定阶级和集团的利益和观念的支配,参与某一集团,或代表集团一定的利益进行政治活动。

       政治活动的主体有四个共同的特征:

       第一,政治活动的主体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利益。一定的政治主体进行政治活动,一定的政治活动主体介人社会政治活动,总是受自己特定的利益决定和制约的。这些利益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经济的利益,可能是社会的利益,可能是集团的利益,也可能是社区的利益等。这些利益是从一定政治活动主体的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出来的。他们参与政治活动,或是为了谋取一定的利益,或是为了保护一定的利益,或是为了扩大一定的利益。利益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受政治活动主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生活决定。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高度强调利益在政治生活中的意义和地位,恩格斯说:“唯物主义的方法在这里就往往只得局限于把政治冲突归结于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社会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的利益的斗争,而把各个政党看做是这些阶级以及阶级集团的多少确切的政治表现。”【2】“而同样明显的是,土地占有制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正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一样,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3】

       第二,政治活动的主体有自己的特定的目的。一定的政治活动主体参与政治活动,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和以何种方式,总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的政治斗争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利益集团介入政治也是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这些利益有的表现得比较直接,有的表现得比较间接。总之,各类政治活动总有一定的目的。当然,政治活动的目的并不总是那么简单,有些目的是单一的,有的目的是重合的,需要在具体的事例中具体加以分析。

       第三,政治活动的主体受到一定观念和思想的指导和支配。政治活动围绕着政治权力和国家权力展开,又有一定的目的,因而它们必然受一定的思想和观念的指导。政党、压力集团、组织、政府、政治家、个人等总是在一定的观念下进行政治活动的。这些观念,有的固定地体现在政治活动主体的纲领和意识形态中,有的没有这种正式的表现形式。但是,无论如何,政治活动的主体不是盲目的和偶然的,它们与一般的社会活动有一定的区别。

       第四,政治活动的主体的实践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政治活动的主体一般不是零散地、随机地展开活动,而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政治活动。政治组织形式可分为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政府性的组织形式,即政治活动的主体在政府的范围和程序内展开活动,如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官员、议员等的政治活动。另一种是非政府性的政治组织形式,即政治活动的主体为自己活动的需要而采取的一定的组织形式,如政党、政治派别、介人政治的势力集团等组织结构等。政治活动主体有组织形式这一特征,并不排除个人可以采取这样和那样的政治行为,但个人的政治活动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在某种组织之中的。

二、政治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活动的一定格局形成一定的政治关系。马克思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4】社会的政治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包括很多的方面,如政治家之间的关系、政党之间的关系、阶级之间的关系、民族之间的关系、人民之间的关系、国家之间的关系、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政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领袖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等。政治关系是在一定的政治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活动各主体围绕政治权力进行活动的同时,它们之间必然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这种由政治活动主体在各项政治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分析很注意分析政治关系,列宁在分析帝国主义时代的政治生活时就深入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关系。列宁也曾说过:“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关系。”【5】“政治是各个民族、各个阶级等等之间的关系。”【6】政治就是“一切阶级和阶层同国家和政府的关系”【7】。只有把政治学的研究深人到对政治关系的分析上,才能更好地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而不仅仅研究表而,不停留在孤立的政治机构、政治团体或政治体制上。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经济运动和生产方式时曾经说过:“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8】这个思想对进行政治学研究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问题,政治范畴也就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恩格斯说的另一段话对我们也富有启发意义:“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9】因此,政治现象虽然主要地表现为国家政权的活动和各类政治主体的活动,但更重要的是这里体现了各种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主要是阶级关系。研究政治体制、政府机构的组成和构造,描绘和介绍各类政治活动主体的特征,记录和比较各种政治活动的方式和样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这样的研究来揭示政治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仅限于做第一个层次的研究,就没有深入到政治现象的本质关系上。

       第一,政治关系最基本的意义在于它们主要体现了一种阶级关系。政治关系有各种表现形式,如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党之间的关系、政治组织之间的关系、政治机构之间的关系、政治人物之间的关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关系都以某种方式反映着一定的阶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特别强调这一点:“某一阶级的个人所结成的、受他们反对另一阶级的那种共同利益所制约的社会关系,总是构成这样一种集体,而个人只是作为普通的个人隶属于这个集体,只是由于他们还处在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下才隶属于这个集体;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的。”【10】历史唯物主义特别强调各种政治关系,个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和集团之间的政治关系,首先都受到阶级关系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是说每一种政治关系都直接表现为阶级关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比较直接地表现为阶级关系,如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封建主与农奴的关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但形形色色的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如资产阶级各个政党之间的关系,可以搞到剑拔弩张的地步。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也都是在社会制度相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首先爆发的。这些关系虽然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但却比较曲折地反映了一定的阶级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政治关系与阶级关系的性质和规模与剥削社会是不同的。例如,在中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因而政治关系就不能简单地与阶级关系划等号了,否则就会犯严重的错误。在十年动乱中,这些关系被搞乱了,把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关系完全等同于阶级关系,因而导致了对社会主义政治关系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采取人为的大规模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来解决,给社会、给人民、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正常的社会主义政治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政治关系更多地体现了人民内部的关系,如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先锋队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等。在一定的条件下,政治关系才是阶级关系的表现。

       第二,政治关系以一定的经济关系为基础。政治关系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密切相关,不能把政治关系看成是第一性的,看成是孤立的单纯的关系,不能把政治关系看成是与其他社会条件毫无关联的东西。恩格斯曾经说:“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11】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和分析政治关系的基本观点。经济生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生产活动,必然会发生一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深刻分析了政治关系怎样随着生产关系的演变而变化。例如,古代雅典原先处于氏族制度下,准政治关系表现为人民大会、人民议事会和巴赛勒斯(巴赛勒斯是军事首长、法官和最高祭司)。但是,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由子女继承财产的父权制,促进了财产积累于家庭之中,并且使家庭逐渐变成一种与氏族相对立的力量,财产的差别,通过世袭显贵和王权的最初形式对社会制度发生作用。由于地产的买卖,由于农业和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之间的分工进一步发展,氏族、胞族和部落的成员杂居起来,这样便需要建立凌驾于胞族或部落之上的机关,于是提修斯在雅典设立了中央管理机关。随着货币经济的日益发展,农村公社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关系受到破坏,私有制导致了商品的交换,产生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分工的充分发展是居民依照职业分成相当稳定的集团,其中每个集团均有自己共同的利益。这时就需要创造新的政治关系来保护这些集团的利益,于是“第一,它造成了一种已不再直截了当同武装起来的全体人民相符合的公共权力;第二,它第一次不依亲属集团而依共同居住地区为了公共目的来划分人民”【12】。由于物质生产关系方面发生了上述种种变化,政治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资产阶级取消了贵族的一切特权,取消了所有的行会,资产阶级用自由竞争来代替它们。“资产阶级在社会上成了第一个阶级以后,它就宜布自己在政治上也是第一个阶级,这是通过实行代议制而实现的;代议制是以资产阶级在法律面前平等和法律承认自由竞争为基础的。”【13】这些历史事实均表明政治关系与社会经济关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受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当然,政治关系并不是机械地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由于历史、传统、民族习性、习俗等条件的不同,政治关系在反映同样的社会经济关系时是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如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关系的基础往往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关系,但是,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德国实行议会共和制,英国实行立宪君主制等等。政治关系有很多层次,从上到下,在不同层次上都会有很多的差别。历史唯物主义强调政治关系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关系,只是说在考察一定的政治关系时应当注意揭示和分析它们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内容,而不是说政治关系就是完全被动的。政治关系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本身能够对社会经济关系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三,政治关系的格局随着政治活动的发展而发展。政治关系是多方面的,但它们总的说来是随政治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旧的政治关系不断为新的政治关系所取代。奴隶社会存在的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关系被封建社会封建主对农奴的关系所代替,后者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又让位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后又用新的政治关系取代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和统治关系。政治关系的发展会有两种结果:一是有的政治关系继续发展,二是有的政治关系被法律和宪法肯定下来。前一种是非制度化的政治关系,后一种是制度化的政治关系。制度化的政洽关系就是政治形式。

三、政治有一定的政治形式

       政治关系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政治关系受历史力量的推动,继续向前发展;另一种政治关系被宪法和法律肯定下来。前一种可以称之为非制度化的政治关系,后一种为制度化的政治关系。制度化的政治关系即政治形式,如国体、政体、政治结构、政府机构、政治民主、宪法形态、法律规范等。一般说来,宪法和法律,政治形式等政治现象都是一定政治关系制度化的表现。政治形式总是体现一定的政治关系的。毛泽东分析说:“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法国、美国,或者是苏联,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14】把政治关系制度化,目的在于维护和巩固这种政治关系。政治形式在政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政治形式一般包括:

       第一,政治体制形式。政治体制形式主要指国家或公共权力的组织形式。政治体制形式“那是指的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15】。政治形式本身又包括了一些基本方面,如国家形式、权力形式、政府形式、法制形式、构权形式、行政形式、立法形式、司法形式和国制形式等。政治形式对政治活动和政权活动有重要的意义。如列宁曾经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16】这就说明了政治形式的基本地位。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政治形式时,又特别强调政治形式是受政治的或者社会最深刻的原因决定的,不能把政治形式本身当做决定性的东西。所以,马克思说:“任何时候,我们总是要在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产者的直接关系——这种关系的任何形式总是自然地同劳动方式和劳动社会生产力的一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当中,为整个社会结构,从而也为主权和依附关系的政治形式,总之,为任何当时的独特的国家形式,找出最深刻的秘密,找出隐蔽的基础。”【17】

       第二,政治结构形式。政治体制不仅有宏观的形式,而且在一种政治体制内,还有具体的机构设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国家是“有组织的暴力”,是“阶级统治的机器”,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在这样的前提下,国家本身就得有一定的结构来组成。组成政治体系的各个部分便是政治结构。政治结构强调国家和政治体制的具体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在分析亚洲一些国家时曾指出:“在亚洲,从很古的时候起一般说来只有三个政府部门:财政部门,或对内进行掠夺的部门;军事部门,或对外进行掠夺的部门;最后是公共工程部门。”【18】在现代国家中,政治结构要复杂得多,在分析政治现象时,应该认真分析各个政治结构在政治生活中起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和分析政治形式。

四、政治构成一个系统

       历史唯物主义在进行政治分析时,强调社会政治生活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和政治形式的总和构成的。

       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政治关系,它们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政治系统是各种政治活动主体之间联系的总和。这些联系按一定的结构排列着,组织着,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如国家权力构成各权力之间的关系,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各个政党之间的关系等。这种联系是稳定的,不是偶然的。有许多事物和活动与政治关系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但它们并不直接构成政治关系的组成部分。这些关系就构成了政治系统的环境,如文化、宗教、国际贸易、传统等。在政治系统中,有的政治关系受到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规定,有的是实践中存在的关系,它们都构成政治系统的组成部分,不能忽略。

       第二,政治系统中存在着各种政治元素。政治元素即政治生活的组成部分,包括政治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政治元素之间的关系各式各样,可以根据它们之间的特征和活动方式加以研究。例如,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剥削阶级国家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关系属于对抗关系;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属于新型的民主关系;反侵略战争期间,各种进步势力联合对外,他们之间的关系属于政治联合关系;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统治集团内部通过权力分立来相互制约,不使其中一个集团侵犯其他集团的利益,这种关系属于政治对等关系······政治系统是各种元素及其关系的总和构成的。

       第三,政治系统在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同时政治系统也可以影响其他社会关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政治系统与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从系统的观点看,物质生产关系是政治系统的外部环境,但它们的变革和发展对政治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他的社会关系也会影响政治系统。这种影响的大小,要看政治系统本身的特性。社会各类系统有封闭式的系统,也有开放式的系统。一般说来,封闭式的系统应变能力差,开放系统的应变能力强。

       第四,政治系统有自己的整体行为和功能。行为是指政治系统本身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如政治系统的稳定行为和适应行为。稳定行为指政治系统在遇到外部干扰和外部影响时,保持自己活动特性的行为。当政治系统面临社会变革、社会动乱、国际环境变化时,保证自己不受影响并正常运转的行为就是政治系统的稳定行为。适应性行为指政治系统适应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善自己活动的行为。当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社会要求变化时,政治系统根据某些外部环境变化调整系统行为的活动即政治系统的适应性行为。功能是政治系统发挥的作用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恩格斯在谈到国家政权对经济发展的三种反作用时指出,国家权力可以促进经济发展、阻碍经济发展和推动经济发展往另一个方向走。实际上恩格斯揭示了政治系统中国家政权的三种基本功能。此外,阶级统治干预经济,制定政策,协调关系,防御罪犯,救济贫苦,保障社会秩序等也是政治系统的功能。政治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构成的,我们在研究政治系统时应当十分注意各个子系统,如政府机构子系统、政党关系子系统、暴力机构子系统、行政子系统等。考察各个子系统并把它们与整个政治系统联系起来是政治系统整体性的要求。整个政治系统的各个部分处在不可分割的共同运动过程之中,忽略了哪一个侧面都无法了解政治系统的全貌。从系统的观念分析社会政治关系是认识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分析不是代替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的认识,而是认识各种政治关系的活动特性。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才能最科学和合理地说明政治现象的根本属性。





【1】《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9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

【5】《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0页

【6】《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62页

【7】《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91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8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0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5页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5页

【1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7页

【16】《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1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91~892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页



第一章 导论:对象和地位—第二节 社会政治的基本构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