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王明珂,〈nation邊緣、邊界與變遷--兩個近代中國邊疆民族考察的例子〉摘要筆札

〈nation邊緣、邊界與變遷-兩個近代中國邊疆民族考察的例子〉[1]
本文在中国近代nation国家// 建构的背景下,透过中央研究院在1929、1933 年进行的两个边疆民族考察的案例,以微观社会研究的视角,讨论在学者进行民族学知识、方法、田野活动的过程中,对于边民的影响,以及时人一方面如何在受社会规范与结构约制下,另一方面又显现个人对于知识的选择与创造力,影响对于近代变迁中少数民族识别与划分。
在讨论案例之前,作者先讨论微观社会研究的要旨,再分析近代中国文本形成及其背后情境的变迁。首先关于微观社会研究,由于早期社会学研究中只会讨论社会文化内在结构、制度功能、社会赋予人的象徵意义等理论,忽略个人、事件等在其中发挥的能动性意义,因此难以解决社会变迁的问题,为此出现将视角下沉到微观社会的研究,诸如关于区分界界,或形成共有的场域并如何在其中依循习性的行为等等,以此探讨个人间、个人与社会间、社会群体间的互动过程,以反思性的角度探讨其背后的历史脉络。而此研究方法延伸到近代中国文本的及背后情境的变迁,即是在帝制中国社会中人们遇到三重情境,依序是帝国、郡县、家族等结构,并为此形成对应的正史、方志、族谱等文类结构,而这类文类是得在特定社会情境下形成,因此可以被视为具有范式化书写、编辑与阅读模式的文本,类似一种「习性」(habitus)。到了十九世纪末遇到近代国族主义引入中国,原先帝制中国所遇到的结构改变,为此须转型为民族国家的政治现实服务,如正史的消失、方志混入近代国家观念、形成国民同胞认同等等,然而在面对不同生态的民族属性尚不明确边疆地区人群,则需要新知识体系来支撑,为此史语所及开展考古、历史、民族学等研究,以此釐清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架构,解释他们间既有区分又有统一的关係,于是开展对西南边疆的调查。
接着从1929年黎光明、王元辉的川康民俗考察及其报告、1934年凌纯声、芮逸夫的湘西苗族考察及其报告,分别分析两者背后所反映的微观社会情境。先是关于黎、王的调查,由于此次调查算是中国当时民族学研究的初期,许多制度未达完善,在缺乏「系统性」的民族、人类学知识调查下,使得报告内容中反映许多「主观」与「个人」的意见,也因此可以在他们的报告中看到从王、黎二到本地汉人、西番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细节,以及互动中许多个人的主观情感、意图与看法,如运用资讯差来强调当时中国的先进性,又或是在当地多元混杂的民族语言、文化现象,矛盾的民族认同下,对于当地少数民族声称的起源、族裔的不真实发起质疑,而这些现象则呈现在民族识别分类与,典范民族知识建立之前,族群之间不确定且模煳民族与文化边界;再来是关于凌、芮的调查报告,由于他们是正式受官方支持的田野考察,同时也是依循民族学、人类学规范进行的学术考察,于是田野考察报告也较具规范,即会针对民族学下的分支课题进行调查,其中知识架构依循着来自于新时代的社会情境、概念与学科,如国族主义下的中国民族认同,或人类学、民族誌文类等,也有些则来自于传统中国社会,如表现在方志文类上央的关係。而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凌、芮二人却受到协助田野对象的当地苗族知识分子反感,主要理由是他们的报告对于苗族具有歧视性,为此也引起苗族知识分子开展一系列宣称与政治活动,藉由新文类与机构的方式彰显本民族苗族在国族中的存在。另外,除了反映微观社会情境中调查过程呈现中央与苗疆的关係外,也反映苗族的构成并非单纯的近代建构,而是参杂许多传统「华夏边缘」的知识,由于实际政治环境不佳,使得凌、芮等人在调查报告过程中由军政人员的陪同与保护,也让他们得使用大量引用地方志材料建构知识,而在日后这些湘西苗族人,又利用国家民族认同架构与混合传统的知识,以边缘性进行新反抗与诉求,如革屯运动、革屯抗日运动。
最后本文以上世纪两次中国边疆民族考察,讨论近代国族主义下的中国国族建构,尤其是传统华夏边缘人群过渡到「少数民族」的过程,而透过微观社会情境分析,可以看见历史变迁过程中,在追求较好社会身分之处境、情感与意图下,人们如何依循、抉择与违逆各种「结构」,尤其是凌纯生的研究本身是属学术性的成果,而被当地知识分子所用,进而推动形成新的历史「变迁」。因此以本文讨论中国nation及其边疆少数民族案例来看,中国nation近代建构成立的过程中,在nation中边缘人群的「少数民族化」是此过程的重要部分。
[1]王明珂〈nation邊緣、邊界與變遷-兩個近代中國邊疆民族考察的例子〉,《新史學》21卷3期,(2010,台北),頁1-54。
圖片皆取自 王明珂的 羌在漢藏之間 的作者所拍的照片
後記
咱王明珂大學長今年十一月份從史語所退休了,我自己的案頭上還有兩本他的書還沒讀完。
目前還剩下兩份專題論文報告,一是明清小說與社會,二是中國古代政治史專題論文
這學期跟今年感覺都過超快喔。希望各位都身體健健康康的喔
累哇歷史2022-12-26 台北城南 宿舍 無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