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辨析,兼斥上海古籍出版社

东坡集.日本公文书馆藏.南宋年间杭州刊本
桃之夭夭行星社
,赞11
闺女介绍《古文观止》的时候,还没有疫情呢
🏷️寒假里陪娃背《石钟山记》,用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下称上海版)的《古文观止译注(注音版)》,乍一看还不错,白白的纸,黑黑的字。
结果逐字念下来,发现有错字,别字,断句,还有错的拼音😡于是,有点火大。
之前就发现过类似情况,不过不严重,一个俩的,顺手就给它改了,没怎么较真儿,比如:
①《兰亭集序》里的“修禊(xì)事也”,“禊”字的拼音写成了(qì)。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句里的句读错误。

③“作亭者谁?”和“名之者谁?”一个写成“shéi”一个写成“shuí”,标注者谁?读之者听从谁?
④《岳阳楼记》其他版本的结束句都是范仲淹的作文时间:“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唯独上海版阙如。


⑤“倚歌而和之”里“和”字《新华字典》说有五个读音,在这里应该是“唱和”之意,读作“hè”。哪来的“yè”呢!
🏷️对于不严谨的上海古籍出版社,我及时纠偏,防止孩子被误导。但是到背《石钟山记》的时候,谬误实在太多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99年购于广州
我不惮其烦的找来中华书局版(下称中华版)和台湾三民书局版(下称三民版),果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上海古籍出版社在面向少年儿童制作出版物时编审人员太过草率,不说是误人子弟也可以说是毁人不倦了。
上海版说是根据“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所编的《古文观止》为底本……在原文上通篇标注拼音”,并没有说具体是依据的清代的什么底本。
此外还找到了更早的南宋《东坡集》的杭州刊本和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善成堂的刊本,逐一对比,列位不嫌麻烦请往下看吧。

古文观止.清.吴楚材等辑.清光绪二十八年善成堂刊本
由左至右:中华书局版、三民书局版、上海古籍版
有没有发现上海版的封面最缺乏审美
🔻中华书局1959年刊行的版本

🔻三民书局1971年刊行的版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刊行版本
余[韵]🆚 [音]
🔻上海版是“余音”

🔻三民版是“余韵”
🔻中华版是“余韵”

🔻清光绪善成堂刊本《古文观止》里还是“余韵”。

🔻南宋刊本《东坡集》里也是“余韵”

🏷️“韵”和“音”没有争议了吧,以上五个版本除了上海版其他都是“韵”,毫无理由毫无根据的”音“,当错字处理不冤枉他们吧。
硿硿[然]🆚[焉]
🔻上海版是“硿硿然”

🔻三民版是“硿硿焉”

🔻中华版是“硿硿然”

🔻南宋版是“椌椌焉”
🔻光绪版是“硿硿然”

🏷️上海版、中华版和光绪版是“然”,三民版和南宋版是“焉”,以南宋版的“焉”为准。
[其]🆚[莫]夜月明
🔻上海版是“其夜”
🔻三民版是“莫夜”

🔻中华版是“其夜”

🔻南宋版是“莫夜”

🔻光绪版是“其夜”
很有意思,上海版、中华版和光绪版是“其夜”,三民版和南宋版是“莫夜”,虽然“其夜”也能讲通,“莫”通“暮”,最后我选择以最接近苏轼时代的南宋版本的“暮”为准。
🏷️经过“硿硿焉”和“莫夜月明”的对比我发现,貌似是近代内地出版是以晚清刊本为底本,而三民版则是以最早的宋刊本为底本的。
钟[鼓]🆚[声]不绝
🔻上海版是“钟声”
🔻三民版是“钟鼓”
🔻中华版是“钟鼓”
🔻南宋版是“钟鼓”
🔻光绪版是“钟鼓”
🏷️这个也没有争议,其他四个版本都一样,上海版又是一枝独秀。这么不管不顾的特立独行,是谁给你们的勇气呢?
噌
[cēng]🆚[chēng]🆚[zēng]
🔻上海版是“cēng”
🔻三民版是“chēng”红色圈住的“乘”和“噌”除了声调不同注音都一样,写作“彳ㄥ”,一目了然,不懂注音的也能看懂。
🔻中华版是“zēng”
🔻南宋版没有标注读音
🔻光绪版是“zēng”
🏷️光绪版和中华版都是“zēng”,三民版和百度汉语是“chēng”,唯有上海版的“cēng”是个孤证,他们的底本是新华字典?
老话说得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新华字典》上只有一种解释,且查不到“吰”字。🔻百度汉语就有“噌吰”的第二种读音方案。这次我站百度。
识
[zhì]🆚[shì]
🏷️“汝识(zhì)之乎”还是“汝识(shì)之乎”?这个也似乎两种都能解释通,意思是“你记住了吗?”和“你明白了吗?”。
🔻上海版是“shì”
🔻三民版是“shì ㄕˋ”,四声
🔻这回新华字典倒是给出了两种解释。
赏 析 💭

《水经注》🏷️石钟山,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因山体为石灰岩,经水侵蚀后出现很多溶洞,故山形如覆钟,因此得名“石钟山”,后来由于激荡的水流进入溶洞会发出响声,这才惊动了坡公前去查勘。坡公夜乘小舟,临绝壁,凡三回,每回写一篇。前两回写就的是震铄古今的前、后《赤壁赋》,第三次则是在黄州被监视居住三年期满终获自由身,去汝州就团练任时,路上途经石钟山,决定一探究竟所写的一篇游记——就是《走近科学》《石钟山记》了。

湖口的石钟山,“大石侧立千尺”
文章先把疑惑甩出来,再写实地考察,然后陆续揭开石钟山神秘的面纱,最后气定神闲的发一通议论收尾。干净利索,毫不拖泥带水,还用训儿子的口气把李渤们给数落了一通。

《水经注》里没找到“彭蠡之口”柳宗元说“锦心绣口”,晚辈苏轼做到了,看他这些连绵不断的四字联句,读来朗朗上口: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即使不懂啥意思,这种“以诗入文,诗文杂糅”的文章就是简简单单念一遍,也会有舌灿莲花的赶脚,不是吗!
声 音 💭
石钟山上有很多溶洞,“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此外这还是一篇记录声音的文章,说到“声音”就到我的老本行了。要说坡公一代大儒,人家那词汇的储备量多大呀,推陈出新根本不会循环利用,形容声音的词汇每次用都是崭新的,计有:
郦道元听到的“声如洪钟”,李渤听到的则是“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坡公自己听到的是“铿然”、“硿硿焉”,还有发现真相时激动的听到的“周景王的升A大调编钟发出的噌吰声”和“魏庄子的歌钟发出的窾坎镗鞳声”,七种声音。
此外还有形容山间大鸟的叫声的“磔磔”和“老人咳且笑”,形象而生动,令人眼花。钱锺书在《宋诗选注·周紫芝》条目里说:
布谷鸟,同样的鸟叫,各地方的人因自然环境和生活情况的不同而听成各种不同的说话。有的是“击谷”,有的是“布谷”,有的是“脱却破裤”,有的是“一百八个”,有的是“催工作活”等等。《山海经》里常说”其名自呼“或“其名字号”。
🏷️“声如洪钟”好说,我们听一下中国现存体量最大的永乐大钟的声音就知道了。
1永乐大钟-实地录音音频:00:0001:16
李小沛.[永乐大钟]实地录音
“南声函胡”大概是说声音的音色偏闷,专业上讲属于高频缺失,一般体量大的乐器发出的声音自然就比较沉闷。

这些钟都是“函胡”声,张桃花在觉生寺“北音清越”就是“噹”,可以用来形容编磬声,就是那种敲击没有共鸣箱的薄片所发出的声音。觉生寺的编磬“铿然”我理解也是比较脆生的声音,比较敲击铁砧的动静。

“硿硿”,很直白,击打有大腹的乐器声音。

Udu鼓演奏“噌吰”和“窾坎镗鞳”这两种声音可难倒我了,考虑坡公的四川话发音和北宋官话,或者说远点再古的闽南话、粤语和客家话,也不能形象的知道这两种声音是啥样的。咋办呐?
还好,我知道编钟的声音,编钟其实不大,即使编钟里的低音钟也比寺庙的“晨钟暮鼓”的钟要小很多,可以用“叮叮咚咚”来形容,但是“叮咚”就是“噌吰”吗?

最后还有两种鸟叫:“磔zhé磔”和“老人咳且笑”,“磔磔”是山上栖鹄发出的声音,“老人咳且笑”是鹳鹤的叫声。“磔磔”又让我开始怀疑作者的地方口音,愿四川的朋友教我。

最后,再说一下“无射”:
十二律.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律,就是用来定音的竹管或丝弦。奇数的为阳律,称六律,偶数为阴律,称六吕,此十二律合称为律吕。他们各有固定的音高和名称。像西方乐理中一个八度内的十二个半音。无射为十二律中的第九律,对应西方音律中的“#A”。也就是说,“宫商角徵羽”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唱名“哆来咪”,而律吕呢,相当于现在的音名“CDEFGAB”,此之谓五声十二律也。公元前522年,周景王在铸造“无射”钟之前,咨询乐官州鸠,州鸠就给景王讲了乐律的原理。这个故事载于《国语·周语》里,是上古时期比较早的一篇关于乐律的纪录。周景王的“无射”钟,和魏庄子的歌钟,都是大型的编钟,比较著名的乐器,所以坡公用他们来做比喻。竹枝词音乐:群星 - 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之声

《竹枝词》编钟与编磬
改天有时间了再把这篇文章做两期视频,那样有看的有听的,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形象了。
桃之夭夭行星社
,赞14
琵琶考——《琵琶行》里的音乐
韩熙载的夜总会
敦煌乐谱和旗亭画壁
毒教材和毒歌 | 从早操音乐说到数学课本
关于那些划船的家伙事儿——《前赤壁赋》 | 给桃子讲古诗词
参考书目:
苏轼《东坡集》公文书馆藏.南宋年间杭州刊本
《古文观止》清光绪二十八年善成堂刊本
《古文观止》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文观止》三民书局
《古文观止》中华书局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钱锺书《宋诗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