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针灸学

2023-04-08 22:12 作者:小和学医记  | 我要投稿

1.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2.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3.手经表示其外形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形路线分布于下肢。4.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技内侧为足三阴经。5.手足阳经分布规律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6.手足阴经分布规律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7.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8.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9.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10.带脉起于胁下,绕行腰间一周。11.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12.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相会。13.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14.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15.任脉:妊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16.督脉:督领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17.冲脉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有“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之称。18.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19.阳维脉主一身之表,阴维脉主一身之里,阴阳维脉具有维系一身阴经和阳经的作用。20.阴阳跷脉主肢体两侧的阴阳,调节下肢运动与寤寐。21.督脉的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经交会之处。22、任脉的关元、中极穴为足三阴经交会之处。23.冲脉加强了足阳明与足少阴经之间的联系。24.带脉联系着纵行于躯干的各条经脉等。25、十二经络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本经络穴分出后,均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阴经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络脉走向阴经,阴阳经的络脉相互交通连接。26.呕吐的治法:和胃理气,降逆止呕。取胃的募穴及足阳明、手厥阴经穴为主。27.十二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上行于头面胸腹部。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具有结、聚、散、络的特点。与脏腑无属络关系。28.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29.经络学说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主要表现在:对针灸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指导药物归经。30.经穴是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主治病证,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31.奇穴是指未归属于十四经穴范围,但有固定名称和位置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32.阿是穴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刺灸的部位,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而是按压痛点取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33.近治作用指腧穴都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34.远治作用指某些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35.具有远治作用的腧穴,主要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36.特殊作用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性治疗作用。所谓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37.分经主治规律就是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同一经脉的不同经穴,可以治疗本经相同的病证。38.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39.呕吐的处方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40.井穴多用于急救,荥穴多用于治疗热证,输穴多用于治疗关节疼痛,经穴治疗作用不典型,合穴多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病证。41.阴经五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为同一穴,所谓“以输为原”。42.十二铬脉具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络穴能沟通表里二经,故有“一络通二经”之说,因此,十二经的络穴除可治疗本经脉的病证、本络脉的虚实病证外,还能治疗其相表里之经的病证。43.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用法。44.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45.背俞穴主治脏病,募穴主治腑病。46.八脉交会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包括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47.八会穴的组成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48.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49,都穴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邳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一个都穴,合称为十六都穴。50.阴经郄穴多治疗血证,阳经郄穴多治疗急性痛证。51.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52.胃痛的处方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53.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位。交会穴能治本经的疾病,也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54.大椎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它既可治督脉之疾,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患;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又与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相交会,因此既能治脾经病,也能治疗肝、肾两经的疾病。55.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直寸,用于确定头部腧穴的纵向距离。56.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直寸,用于确定下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57.臀沟至腘横纹14直寸,用于确定大腿后部腧穴的纵向距离。58.灸火的热力具有扶助阳气、举陷固脱的功能,适合治疗寒性病证。59.艾灸具有行气活血、消瘀散结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60.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61.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炷是先小而后大。62.针灸的治疗原则可归纳为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标本缓急、三因制宜。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63.热则疾之是指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放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短暂留针,以清泻热毒。64.寒则留之是指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65.按经配穴是根据经脉理论和经脉之间的联系进行配穴的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等。66.头痛的处方主穴:百会、、风池、阿是穴、合谷。67.偏头痛的处方主穴:率谷、阿是穴、风池、外关、足临泣、太冲。68.腰痛取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处方主穴:大肠书、阿是穴、委中。69.痹证的治法为通络止痛。以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取穴及辨证选穴。70.坐骨神经痛的治法为通经止痛。循经取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71.种经络疏通经络,醒脑调神。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72.种脏腑闭证:平肝息风,醒脑开窍。取督脉、手厥阴和十二井穴为主。脱证:回阳固脱。以任脉经穴为主。73.种经络处方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74.种脏腑闭证处方主穴: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75.种脏腑脱证处方主穴:关元、神阙。76.眩晕的处方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内关。77.面瘫的处方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78.不寐的治法:舒脑宁心,安神利眠。取督脉、手绍阴经穴为主。79.不寐的处方主穴: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80.感冒的治法:祛风解表。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督脉穴为主。81.感冒的处方主穴: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太阳。82.感冒的治疗操作:主穴以毫针泻法,风寒感冒可加灸法,风热感冒大椎可行刺络拔罐法;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尺泽、委中、少商、商阳可点刺出血。83.哮喘的治法;实证宜祛邪肃肺,化痰平喘。取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书穴为主。84.哮喘的治法;虚证宜补益肺肾,止哮平喘。取相应背书穴及手太阴、足绍阴经穴为主。85.哮喘的处方:实证主穴取列缺、尺泽、肺俞、中府、定喘。虚证主穴取肺书、膏肓、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定喘。

针灸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