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23.1 苏联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成

2023-12-09 21:37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二十三章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1、苏联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成

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消灭了多成分经济,建成了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在苏联,由多成分经济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是在全国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根本改变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就,使苏联的各种经济成分和各个阶级的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根本变化。 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社会主义成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了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几乎包括了全部工业,同时在农业中也开始占主要地位。苏维埃政权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已经建立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这就是说,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即以先进的技术装备起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和向机器生产逐步过渡的大规模的集体农业。 与生产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相适应,流通领域中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现,城市和农村都完成了向没有资本家的苏维埃商业的过渡;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体农庄商业完全排挤了私营商业。商业资本已经消灭了。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无论在供应农村居民以工业品方面,或者在农产品收购方面,都掌握在国家和合作社手里了。在这个新的基础上,城乡商业结合获得了进一步广泛的发展。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年代,基本上完成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全国生产技术装备根本改观。苏联变成了经济独立的国家,能够保证以必要的技术装备来供应自己的经济和国防的需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大量精通新技术的干部成长起来了。全国技术改造是和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密切联系着的。 由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在苏联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胜利地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解决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基本任务

   

彻底消灭了一切剥削阶级,完全铲除了产生人剥削人的现象和把社会分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根源。解决了社会主义革命中一个极端困难的任务:完成农业的集体化,彻底巩固集体农庄制度。”[1]由于集体化的完成,资本主义在经济中的根子被拔掉了。农民分化和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的过程停止了。 过渡时期的基本矛盾

   

日益成长的社会主义和已被推翻的、但在初期还有力量、在小商品生产中还有基础的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克服了。“谁战胜谁”的问题,无论在城市或农村中都完全地、永远地、有利于社会主义地解决了。为了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取得胜利而制定的新经济政策,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苏联的经济不再是多成分的了。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发展和巩固,资本主义成分的残余的消灭,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在苏联经济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并且占了绝对统治的地位。社会主义的胜利意味着过渡时期的结束,新经济政策的结束。 1937年,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在生产资料总额中的比重达到98.7%,其中工业达到99.95%,农业达到96.3%。从1924年到1937年,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比重,在工业总产值中,从76.3%提高到99.8%;在农业[2]总产值中,从1.5%提高到98.5%;在商业企业的零售总额中,从47.3%提高到100%;在国民收入中,从1924-1925年度的35%提高到1937年的99.1%。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它比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具有决定的优越性。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是两种形式的公共财产,即属于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劳动者,或者属于以集体农庄和其他合作社企业及合作组织为代表的劳动者的公共财产,因此劳动产品也属于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是私有财产,它的主要部分属于资本家和地主,因此绝大部分劳动产品也属于资本家和地主。 2、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意味着人剥削人的现象已经消灭,而代之以同志式的合作关系,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自己工作,为自己的社会工作,生产的目的则是增进劳动者的福利,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每个劳动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取得物质资料;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则意味着无产阶级和劳动农民群众被迫为资本家和地主工作,生产的目的是使剥削阶级发财致富。 3、社会主义生产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有计划地、不间断地发展着,群众福利的不断提高是扩大生产的刺激力量,也是避免生产过剩危机和失业的保障;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自发的,生产的增长受到群众有限的购买力的限制,这就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和失业者的增加。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前提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劳动者手中他们在以共产党为首的工人阶级领导下,为了全民的利益,利用这一政权来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前提是,国家政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资产阶级利用这一政权来维持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基础就是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以高度技术和不受剥削的劳动者的劳动为基础的大机器生产。 因此,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3]为基础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人剥削人的现象已经消灭,在高度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有计划地扩大生产,以便不断地提高人民福利,并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在过渡时期,在苏联确立了历史上所有生产方式中最进步的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工业和农业的新的强大的生产力发展起来了。 因此,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全取得胜利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巩固起来的物质条件建立起来了。在城市和农村中都已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使生产力有了广阔的发展余地,为生产的不断迅速的扩大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显著的提高,提供了必要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是消灭俄国技术上经济上的长期落后、摆脱外国奴役、保证国家独立的唯一道路。在一个极短的历史时期内,苏联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国家。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尖锐的阶级斗争的条件下、在克服巨大困难的情形下进行的。这种困难是同根本改造全国经济、改造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基础相关联的。社会主义的进攻引起剥削阶级的拼命反抗,他们在资本主义包围的支持下,进行怠工、破坏和恐怖活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和资本主义的困难及其矛盾不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是成长、上升、前进中的困难;在社会主义力量的成长中,就包含着克服这些困难的可能。共产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同这些困难进行了奋不顾身的斗争,作了必要的牺牲,终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是由于联合了全国绝大多数居民的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这个社会力量。工人阶级同农民联合在一起,利用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消灭了整个国民经济中旧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建立了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到的革命的变革。苏联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的希望。 注: [1]《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苏共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彙编》,1958年人民出版社版,第5分册第6页。

[2] 包括庄员个人的副业。

[3] 国家的即全民的所有制和合作社所有制。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23.1 苏联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