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图馆】逐梦权力——傀儡皇帝的奋斗 第二集
本期作者:纯熙| 专栏编辑:小拓拓
本文为史图馆专栏约稿,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史图馆立场无关。
作为一个皇帝,所要想的是如何励精图治,如何治理万邦,如何开疆拓土。而作为一个傀儡皇帝,所要想的就简单多了。简而言之,就是如何苟活,如何保(gou)命,如何与权臣搭关系。这算是一个普通的傀儡皇帝的基本功。如果是一个有理想的傀儡皇帝,那想的就丰富多彩了,比如如何收买人心,如何掌握军权,如何发动政变。嗯,确实很有理想呢!其实在南朝以前,傀儡皇帝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份高薪养老职业,好吃好喝供着,无论脑力还是体力劳动,统统都不用干,可能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业。不过自南朝开始,傀儡皇帝就从高薪职业变成了高危职业。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我们还是先按照时间轴,慢慢道来吧。
【案例3】晋简文帝
【姓名】司马昱
【执政】371~372年
【权臣】桓温
【沦为傀儡原因】被权臣扶持上位
【是否翻盘】否
“太宗”这个庙号在世人看来似乎是奋余烈,拓疆土的雄主才配拥有的。确实,汉太宗刘恒开文景四十年盛世,启孝武五十年神威;唐太宗李世民文能治天下,武可定乾坤,这都是当世明君;就连吴太宗孙休也是诛杀权臣,安抚百姓的有为之君。但是这位晋太宗司马昱就不能和上述几位相提并论了,这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太宗皇帝却只是一个傀儡。


司马昱生于320年,那已经是南渡之后的晋朝,父亲晋元帝司马睿已经做了4年皇帝了。既然出身于皇族,又是皇帝最宠爱的小儿子,那自然是万众瞩目的存在。他先后被封为琅琊王,会稽王,任抚军将军。可以说,司马昱的前二十二年都是风平浪静的,他的身上的政治烙印并不明显。

司马昱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在咸康八年(342年),晋成帝驾崩,他被晋成帝委以重任。随后,永和元年(345年),因为晋穆帝司马聃年纪幼小,无法亲政,所以由崇德太后褚蒜子临朝摄政。作为皇后的父亲——卫将军褚裒入朝想任扬州刺史、录尚书事,这本来不是难事,但是吏部尚书刘遐、卫将军长史王胡之劝褚裒道:“会稽王司马昱德行昭著、素负雅望,是国家的周公,足下应把国政交给他。”褚裒于是坚决推辞,返回藩镇。褚太后便拜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
永和二年(346年),辅政大臣何冰去世,这就使得会稽王司马昱和他的哥哥武陵王司马晞成为了东晋政权的掌权者。这段时间是东晋王朝难得的皇室掌权,所以司马昱和司马晞也挺珍惜的,但是他们在掌权的时候还要思考一件事情——如何保障权力。这个时候能对司马昱的权力构成威胁的是谁呢?答案就是桓温。

桓温何许人也?桓温是忠烈之子,他的父亲桓彝在苏峻之乱时被江播等人所害,以身殉国。桓温一心想报仇,但是江播却提前死了,桓温无奈,于是在他的家中杀了他的三个儿子。这件事震惊天下,虽说桓温犯了法,但是并没有多少人谴责他,反而吹捧桓温有勇有谋。过了几年,桓温迎娶了晋明帝的女儿南康公主。于是乎,桓温正式进入了帝国的上层,但是这距离帝国的最顶级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永和三年(347年),桓温迈出了他向帝国顶层推进的第一步——进攻巴蜀。巴蜀当时的政权是日渐衰微的成汉王朝,国君是年少的李势。桓温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打算进攻巴蜀。桓温没有请示司马昱等人就发动了战争,所以桓温出征时朝廷一片震惊。所幸桓温的军队顺利的攻破了成都,又消灭了成汉残余势力,这使得桓温威望如日中天。而代表朝廷的司马昱的处境可就很尴尬了,所以,司马昱决定打压桓温。自永和五年(349年)起,桓温多次向朝廷请求北伐后赵,恢复中原,但是司马昱并不理会桓温,反而重用自己人殷浩,让殷浩进行北伐。但是殷浩是个军事能力不足的人,几次北伐把人力和物资消耗殆尽。桓温看到这样的情况很是生气,向朝廷施压,逼迫朝廷废黜殷浩,由桓温进行北伐。永和十年(354年),桓温进行第一次北伐,战果颇丰。


经过此次北伐,桓温的威望如日中天,桓家的势力也越来越大。作为朝廷的代言人,面对咄咄逼人的桓温,司马昱觉得自己已经精疲力竭了。所以,司马昱想从复杂的朝廷中脱身,他在升平二年(358年)申请还政于穆帝。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晋穆帝也没有同意,无奈之下,司马昱只好继续辅政。司马昱明显的察觉到,桓家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朝廷的每个角落,地方上也有桓家的痕迹。他在想,自己这个辅政大臣,要当到何时呢?
升平五年(361年),晋穆帝驾崩,年仅19岁。司马昱觉得自己或许可以脱身朝政了,近二十年的风风雨雨,使他头发斑白,两眼无神,他忍受不了现在的状况了。但是他无奈的发现,因为崇高的威望与宗族的身份,自己还得在朝廷工作。
司马昱在晋哀帝时代,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因为桓温已经逐渐成为了实际掌权者。司马昱很忌惮桓温,并不想和桓温有什么交集,除了在兴宁三年(365年),司马昱听说冠军将军陈祐放弃了洛阳,无奈之下便与桓温在洌洲会面,共同商议征讨事宜之外,他们没有什么太大的交集。
晋哀帝司马丕驾崩之后,由琅琊王司马奕即位,褚太后以琅邪王绝嗣为由,再封司马昱为琅邪王,又封司马昱之子司马曜为会稽王。在晋朝,琅琊王有储君的外号,被封为琅琊王便有可能登基为帝。司马昱心想自己好不容易可以脱身于政治,怎么可能肯受封(我也不是谦虚)。所以尽管司马昱被封琅琊王却未去会稽王之称。
司马昱在新帝朝好像颇受推崇,在太和元年(366年)十月,司马昱进位丞相、录尚书事,赐“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荣誉,又赐羽葆、鼓吹及持班剑的武士六十人。司马昱无奈,只好推辞。太和三年(369年),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一时之间弄得桓温威望大减。无奈之下,桓温在太和四年(370年)与在涂中会面,共同商议之后的行动。桓温必须巩固自己的威望,他所想到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废帝。

所以,桓温在太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372年1月6日),废黜司马奕为东海王。说起这废帝的理由,也是很好笑的。因为司马奕平日里对桓温百依百顺,所以桓温一时之间居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最后,桓温想到了一个让人无话可说的理由——司马奕不能生育,其子嗣都是其男宠所生的。这个理由一看就很扯淡,但是又让人无话可说。我想,这个理由可以和司马师废曹芳的理由相提并论了——曹芳不学无术,不守礼仪。事实上,曹芳对于文化和礼仪的追求与学习,可能比司马师还要强。
既然司马奕被废黜了,那新皇帝也得选(硬点)出来吧,那桓温的人选是谁呢?桓温没有从明帝系里面找继承人,而是找了他的“老朋友”司马昱。太和六年十一月十五(372年1月6日),桓温率百官到会稽王府奉迎司马昱,司马昱在朝堂更换服装,戴平顶头巾,穿单衣,面朝东方流涕,叩拜接受皇帝的印玺绶带,即日便即位为帝,改年号为咸安。至此,司马昱开始了皇帝生涯,也是傀儡生涯。
司马昱登基后,桓温写了一篇讲辞,打算向司马昱陈述自己废立皇帝的本意。但是事实上,桓温连说都没说成,为什么呢?难道是司马昱气场太强大,把桓温吓得不敢说话?如果可以,我想司马昱也希望自己有这样的气场。事实是司马昱一直哭,弄得桓温不好意思说什么了。
可想而知,司马昱有多惧怕桓温了。司马昱不敢多说话,又怕被桓温所废。司马昱对桓温亲信郗超问桓温会否再行废立之事。郗超断言道:“大司马正在对内稳定局势,对外开疆拓土,臣愿用全家百余口来担保,大司马不会在废黜陛下您了。”有一次郗超急于请假回去看望他的父亲时,司马昱说:“告诉尊父,宗族国家之事,竟到了这种地步,是因为朕不能用道德去匡卫,惭愧之情,怎能用语言来表达!”接着又咏庾阐之诗:“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

念着诗,司马昱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个再造晋室的晋元帝,晚年时被王敦压制,那时候的心情,应该和我一样吧!接着,他又想起了自己的哥哥,那个平定叛乱的晋明帝,独揽大权,君临天下时的豪迈之情,自己这辈子也体会不到了吧?他记得,他哥哥说过晋室天下不能长久,也许,说的是对的吧?
他想着想着,想到了自己当年如何风光,二十多岁就掌握大权,日理万机。对了,那个时候,桓温还是个小将军吧!哈哈,当年我几乎都是一国之主了,你呢?忽然,他想到当年风光无限的他,现在只是个傀儡,当年毫不起眼的桓温,现在却是一国之主了。他的泪水不停的留,打湿了衣襟,他病了。
司马昱因病重召桓温入朝辅政,一天一夜连发四道诏令,桓温都推辞不到。二十八日(9月12日),司马昱立司马曜为太子,司马昱很清楚,自己快不行了。临终前,司马昱写了遗诏,里面说让桓温依周公先例居摄,更写道:“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面对桓温的野心,此举等于把国家送给了桓温。王坦之在司马昱面前亲手撕毁遗诏,司马昱说:“晋室天下,只是因为运气好而得到,你何必不满呢?”王坦之说:“晋室天下,是宣帝和元帝建立的,陛下怎么可以这么做呢?!”司马昱于是命王坦之改写遗诏,写道:“家国事都禀报给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的旧例。”桓温看到后大失所望。同日,司马昱在东堂驾崩,享年五十三岁。十月初八(11月19日),葬于高平陵,庙号为太宗,谥号为简文皇帝。
司马昱为什么想让国呢?或许他和哥哥一样,都看透了吧?桓温为什么不去建康呢?也许是因为他内心怕自己没有资格,害怕建康城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池,也或许是害怕那张酷似刘琨的脸变了吧?说到底,在最后关头,两个人都做了懦夫。
司马昱和桓温,从青年到中年再到晚年,他们彼此是对方最熟悉的陌生人。
未完待、、、、、续
希望喜欢这篇文章的小伙伴点赞、收藏、资瓷一下哦!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