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泡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系统班7期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是个特别宽泛的概念。简单来说,能够让机器产生像人类一样的行为,就可以称为人工智能。
而人工智能的诞生还需要从计算机说起。
1946年,基于“图灵机”和“冯·诺依曼架构”等理论,成功诞生了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并且在此后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这鼓舞了科学家们,同时让很多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另一个更伟大的梦想:能否让机器代替人类思考?
时间来到1950年,艾伦·图灵(英国数学家,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发表的一篇《计算机器与智能》的论文便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文中,关于“计算机是否能够思考”这一问题图灵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并预判了来自数学、宗教、意识等各种领域的反驳观点,如数学界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宗教的灵魂理论、意识层的情感理论等,以此证明了“让机器代替人类思考”的可行性。
另外,图灵还提出了一个名为“图灵测试”的实验。实验的核心其实阐述的是图灵的一个观点,即:无论机器内部如何处理,只要机器表现出来的行为与人类一致(通过图灵测试),那么这台机器就是有智能的。
这一理论是大胆且反直觉的,并且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对此论点的争论都没有停止过,赞同的人很多,不赞同的人也不少。比如中文房间思想实验,就极力地反驳了此论点的合理性。
这个时期的人工智能还处于理论阶段,直到1956年艾伦·图灵逝世两年后,几位计算机领域的科学家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正式提出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也就是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并由此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最初的时候,科学家们热衷于制造一台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的机器,但历经无数次失败后,很快就意识到这个步子迈的太大了,容易扯着蛋,并在此后产生了3大人工智能学派(符号主义学派、连接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尝试着从不同的道路上进行人工智能的探索。
经过半世纪以来起起伏伏的发展,现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已经在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并且产生了实际的应用价值。而这些都涵盖在“人工智能”这个大领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