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才德之人,构建合理政治体制!这就是兴盛与衰败的关键 | 白话《反经》08
《反经》——唐·赵蕤所著融合诸子百家的谋略奇书
(议论文说:政治治理,得到合适的人就能兴盛,失去合适的人就会衰败。所以首先要选拔才德之人,其次才讨论政治体制。)
古代设立帝王,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欲望。而是因为社会上的人有的强势、有的软弱,有的奸诈、有的愚钝,所以设立天子来公平统一管理。因为一个人的智慧不能完全照见全国,所以设立三公九卿来辅佐帮助他。为了偏远地区和不同风俗的人民,不能受到恩泽,所以设立诸侯来教化他们。这种教化的政治,向来就有。何以这么说呢?管子说:“使国家处于不败之地,是因为有德。”
(周武王问粥子:“我希望守住国家且必能攻取,应该怎么办呢?”粥子回答:“攻守同一道理,就是和与严并施,要这样准备。所以说:和可以守但严不可以守,严不如和稳固;和可以攻但严不可以攻,严不如和能取得成功。所以诸侯发布政令,对人民公平的叫做文政。用高贵的礼遇接待士人、使用官吏,对人民礼貌的叫做文礼。审理案件,用仁爱对待人民的叫做文诛。所以三种文政树立在政治上,通行于人间事理中,守而不败,攻而不得的,自古至今,还没听说过。”)
《尸子》说:“德,就是天地万物有利的凭借;义,就是天地万物恰当合理;礼,就是天地万物的总体的规律。使天地万物,都得到各自有利的凭借和恰当合理,就是大仁。”
文子说:“人如果没有廉耻,是不能够管理的;不知道礼义,是不能够执行法律的。法律能使人死亡,不能使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能刑罚盗贼,不能使人有廉耻心。所以圣明的君王在上,用鲜明的善恶观念来引导人,通过非议和赞誉来教导人,亲近贤明的人而提拔他,鄙视奸邪不正的人而排斥他,刑罚得当不滥用,修明礼义而任用贤人。又说:“义,并不是能够使天下人都得利的,利一人而天下人就听从;暴,也并不是能害尽天下人的,害一人而天下人就背叛。所以采取措施、废立制度,不可不审慎。”
要使仓库储备永不枯竭,就要努力种植五谷。
晁错对汉文帝说:“现在的土地和人口,不比古代少,而且也没有像尧、汤那样的水灾和旱灾,但现在的积蓄却不如古代。为什么呢?因为土地还有未开垦的,人民还有余力未发挥,能生长谷物的土地还没有全部开垦,山林湖泽的资源还没有全部开发,游民还没有全部回归农业生产。现在的急务,在于重视粮食。重视粮食的办法,在于让人们把粮食作为奖惩的标准。现在号召全国的人民运粮到边塞,就能得到官爵,也能免除罪过。这样,富人有爵位,农民有钱,粮食也有剩余,国家的用度也很充足。不过三年,边塞的粮食必定会大大增加。”
汉景帝说:“过分追求雕刻、镂刻,是伤害农业的事;过分追求锦绣、编织,是伤害女红的事。农业受到伤害,是饥饿的根源;女红受到伤害,是贫困的根源。在饥饿和贫困的威胁下,还能不做坏事的人,是很少的。我亲自耕种,皇后亲自养蚕,以此奉祀宗庙,为天下人的表率,我希望天下人民都致力于农业和养蚕业,平常就有积蓄,以备灾害。”
《盐铁论》说:“国家有沃野的富饶物产,但人民却没有足够的食物,这是因为工商业的盛行而农业生产的减少。有山林海陆的丰富物产,但人民却没有足够的财富,这是因为不致力于生产民用的产品,而过多地追求人工制造的物品。”
汉景帝诏书说:“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黄金珠玉等财物,在饥饿时无法食用,寒冷时无法保暖。我命令各郡国要重视农业和桑蚕业,多种植树木,这样可以保证衣食。官吏征发百姓进行采摘和运输,如果采摘黄金珠玉的人被发现,就按盗窃罪论处,二千石的高官如果知情不报,也按罪论处。”
《申鉴》评论说:“人们不害怕死亡,就不能用惩罚来恐吓他;人们不爱惜生命,就不能用奖赏来激励他。所以,在上者应该先增加人民的财富,以此来稳定人民的心志。”
下令于流水之原,以顺人心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在源头上进行治理,顺应人心。
尉缭子说:“命令是为了统一人心。如果不审慎发布命令,就会多次改变,多次改变的命令即使发布了,民众也不会相信。发布命令的办法是,即使命令有小错误,也不要再修改,这样民众就不会有二心,命令就能贯彻执行了。”
《尹文子》说:“文治和武功就像一道命令,有的必须执行,有的不一定执行。‘除去尊贵的妻子,卖掉心爱的侍妾’,这样的命令必须执行。因而说:‘你不能怨恨,你不能想念。’这样的命令就不能执行。所以作为领导人,必须慎重地发布命令。”
文子说:“治理国家有常法,而以有利于人民为根本;政治教化有途径,而以令行禁止为最佳。”
要让士人担任不争气的职务,而让人各尽他所能。
孙卿说:“相地定田,安排五谷的种植,君子不如农民;流通财货,辨别贵贱,君子不如商人;设置圆规曲尺,便利人们使用,君子不如工人。至于评论德行来确定等级,衡量才能来授予官职,言必合于道理,事必适合时务,然后才是君子所擅长的。”
文子说:“力能胜任某事,担任这一职务就不感到沉重;各尽所能,即使干起来也就不觉得困难。”
严明导致死亡的道理,严峻的刑罚。
议:孔子说:“居上位的人道义不行而杀下人,是不合礼的。”所以三军大败不可斩杀;狱不能治不可施刑。为什么?因为上面的教导不能实行,罪责不在犯人。如果慢令谨诛,是害民;征敛无时,是暴虐;不诫责成,是虐杀。为政没有这三种行为,然后可施刑。陈道德来先感化他们,仍不可教化的,就崇尚贤能来劝勉他,还不可教化的,就废置不能感化的人,而仍有邪恶不顺服的,然后才用刑罚来处治他。
袁子说:“所谓仁义礼智,是法的根本;法令刑罚,是治世的枝节。没有根本就不能成立,没有枝节就不能成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礼教的方法,是用仁义放在前面,用礼让来显示,使人们向善,日日因循而不知。儒者看到这种情况,便说:治理国家不需要刑法。不知道刑法在下面执行,然后仁义在上面才能兴起。法令,是赏善罚恶,是理政治国的关键。商鞅、韩非看到这种情况,便说:治理国家不需要以仁义为根本,所以法令才能在下面推行。所以有了刑法而没有仁义,那么人们就会抱怨,抱怨就产生愤怒;有了仁义而没有刑法,那么人们就会怠慢,怠慢就产生奸邪。以仁义为根本,用法令来完成,使两者并存而没有偏废,那就是最好的治理了。”因此仲长子说:“从前秦国实行商鞅的法令,织有弥天大网的法令。然而陈涉在大泽中呐喊一声,天下人便都响应。秦国不能用的人,怨恨的心情遍布天下。”
桓范说:“桀、纣施用刑法,有时用醢、脯来碎割人肉,有时用剖腹掏心的方式杀害无辜的人,以至于反叛的人众多,最终被推翻的原因,就是施刑不用仁义为本的缘故。”所以我说:“仁者,是法令中的宽恕;义者,是法令中的决断。由此知道仁义是刑法的根本。所以孙武说:‘用文教为先导,用军纪为基础,这样就必定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吕氏春秋说:”立信就能立虚,可以赏。“天地四方之内都可以成为府库。人君知道这个道理,就可以长久称王;人臣知道这个道理,就可以成为称王的辅佐。‘
徐干的中论说:“天生万民,性情一律。刻肌肤、亏损身体,是每个人都厌恶的。身披珠玉、头戴羽毛,是每个人都喜欢的。这两者总在面前,有的人不顾自身,就有原因了。应当赏的不得赏,应当罚的不得罚,这样一来,行善的人就失望于本指望的,对所行产生怀疑;作恶的人轻视国法,安然所守。假如这样,即使在市场用斧钺行刑,人也不会去恶;在朝廷赏赐爵禄,人也不会兴起善念。”
蜀的张裔对诸葛亮说:“您奖赏不遗弃疏远的人,惩罚不偏袒亲近的人,爵位不以无功来求取,刑罚不以有权势就宽免。这是大家有功受赏、贪生怕死的原因。”)
不做那些不可能的事,是估量人力的缘故。
文子说:“债务少容易偿还,职务不重容易尽责,任务不艰巨容易受到劝勉。上级把握住简要的原则,下级效法容易做到的业绩,这就是为君为臣,长久而不互相厌弃的原因。末世的法令,弄得规格高而不能株连九族,责任重而惩罚不胜任,以险难相课而诛不敢承担。人们被这三种要求所困扰,只好用智巧来欺骗上级,即使严峻刑法,也不能禁止奸邪的发生。”
《新语》说:“秦始皇设置刑法,有车裂的诛杀,修筑城池来防备胡人和越人,事情越烦越多,下面越乱;法令越多,奸邪就越厉害。秦始皇不是不想治理好,然而失败的原因,是举措太多、刑罚太严的缘故。”
不说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不强求别人接受他们所厌恶的东西。
所以它说:政策,在于执行它顺应人心;政策失败,在于违背人心。人们厌恶愁苦、劳累,喜欢安逸、快乐。安逸快乐的人,厌恶贫穷低贱;富贵的人,厌恶危险沉沦;平安的人,厌恶绝灭。有生命力就让它生存。能给他们安逸快乐,就使他们担心愁苦劳累;能给他们富贵,就使他们担心贫穷低贱;能给他们平安,就使他们担心危险沉沦;能给他们生存,就使他们担心绝灭。所以满足他们的四种欲望,疏远的自然亲近;做出四种恶行,亲近的也背叛了。
晏子说:“谋划符合道义的一定能得到,做事依靠仁义的也一定能成功。违背道义而行,背离仁义而动,没有听说能够成功的。”
《吕氏春秋》说:“树木茂盛,禽兽就会归依;水源深,鱼鳖就会归聚;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附。”所以圣明的君主不追求归附的人,而是致力于让人们归附的原因。所以说:强制让别人发笑,人家并不会高兴;强制让别人哭,人家并不会悲哀;强制作为道义,可以成就小事,但不能成就大事。
不能处在不可长久的地位,不窃取一时的合适。
董仲舒讨论安定边境的策略,想要汉朝与匈奴和亲,并把匈奴的爱子作为人质。班固认为匈奴桀骜不驯,每有人投降汉朝,就也拘留汉朝使者来互相报复,怎么会愿意用爱子作为人质呢?汉文帝时,匈奴娶了汉朝女子,而匈奴屡次违背约束,追求利益不顾一切,怎么会在不失重利的情况下放弃人质呢?谋划事情建议,不考虑万事之稳定,而窃取一时的优势,不可以作为长久的方针。
晁错劝说汉文帝派人运粮到边塞,得以封官晋爵,得以赎罪,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荀悦说:“圣明君主的政治,致力于纲纪的建设,阐明道义就可以了。像那种一切计谋,一定推到公众的议论,衡量它合时宜不合时宜,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使用它,不是有重大变化,不用它。”
范蠡说:“时机不到,不能强求出生;事情没有研究清楚,不能强求做成。”
管子说:“圣人只能顺应时势,而不能违背时势。”
《论语》说:“圣人修治完备来等待时势。”
能审察时势,明察用人,而又能完备各种职官的,就可以奉他为君。
孙卿说:“盗窃王者的法制,与王者的仁人为伍,便也可以成为王了;盗窃霸者的法制,与霸者的仁人为伍,便也可以成为霸了;盗窃亡国的法制,与亡国的仁人为伍,便也可以成为亡了。与讲究礼义的君子为伍,便可以称王;与端方诚信、号令严明的士人交往,便可以称霸;与玩弄权术、颠覆国家的人为伍,便可以亡国。这三种情况,英明的君主是谨慎选择的,这就是能考察实用的功效。”
管仲说:“最高职位上的人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把国家的权柄授予他;见到贤能的人却不推荐,就不能让他处于尊贵的地位;惩罚避开亲戚,就不能让他统兵;不善于处理本职工作,就不能让他管理都邑。”又说:“让有才能的人靠本事吃饭,君主就会尊敬推崇有才能的人;战斗的勇士靠战功吃饭,士兵就会勇敢不怕死。如果让这两条制度在国家实行,那么天下就会得到治理。”
傅玄说:“大凡考核地方官吏有六项标准:一是以教育课,考察治理教化的程度,这样官吏就会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二是以清廉课,考察廉洁行为,这样官吏就会重视自身的品行;三是以才能课,考察选拔人才,这样官吏就会重视人才的使用;四是以赋税课,考察赋税的平均程度,这样官吏就会谨慎从事税收工作;五是以农业课,考察农业生产的程度,这样官吏就会重视农业生产;六是以狱讼课,考察断案公正的能力,这样官吏就会重视公平合理地断案。这些就是考核官吏所必须具备的标准。”
因此可以说:明确户籍制度,审查什伍组织,限制私人土地面积,规定刑法名分,设立乡长里长,急迫地发展农桑,削减不急之务,重视学校教育,考核才能技艺,选拔精悍人才,修缮武备设施,严格命令制度,实行奖赏处罚,禁止游戏嬉闹,揭发苛刻贪婪的行为。这十五项工作,即使圣人再世,也是一定要说的。
要讨论政令长短的变异,所以要立政之道作为经要的论述。
【深度解读】
政治治理,得到合适的人就能兴盛,失去合适的人就会衰败。这是古代智者的启示,也是对当下社会现实与经典的深入思考。
古代设立帝王,并非出于满足个人欲望,而是因为社会上存在着强势、软弱、奸诈、愚钝之人。为了公平统一管理,设立天子成为必然选择。由于一个人的智慧无法照见全国,帝王设立三公九卿辅佐。同时,为了管理偏远地区和不同风俗的人民,设立诸侯进行教化。这种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一直以来都有存在。
《尸子》中提到,德指的是使天地万物都得到各自有利的凭借,义指的是使天地万物恰当合理,而礼指的是天地万物的总体规律。只有当德、义、礼三者相互协调,国家才能得到治理。
文子则强调了有道德修养和执行力的重要性。没有廉耻的人无法管理,不懂礼义的人无法执行法律。法律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但无法培养人们的孝顺、廉耻之心。圣明的君王用鲜明的善恶观念来引导人,通过非议和赞誉来教导人,以及刑罚的得当使用和修明礼义来任用贤人。
晁错提到国家的财富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土地和人口并不少于古代,但积蓄未如古代,原因在于土地未完全开垦,人民未完全发挥余力。因此,重视粮食成为当务之急。他建议通过奖惩制度,号召全国人民运粮到边塞,以增加粮食储备。这样富人有爵位,农民有收入,国家用度充足。
汉景帝也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过度追求奢华不利于农业发展,这导致贫困和饥荒。他亲自耕种,皇后亲自养蚕,以榜样的力量倡导全国人民致力于农业和养蚕业,以保证衣食供应。
这些古代智者的思想与当下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共鸣。当今社会也需要选拔才德之人来担任重要职务,构建合理的政治体制。重视农业生产,维护经济安定;注重道德教化,提升社会文明;严格执行法律,维护公平正义。只有顺应人心,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才能使国家兴盛。
古代智者的治国智慧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它们提醒着我们,在治理社会的道路上,必须考虑到人性需求和社会现实。在当下社会,我们应当重视人才选拔、农业发展、道德教化以及法律执行。只有顺应人心,使人民从中受益,才能建立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