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论讨论军事中绝对不能混淆的“近似”定义
像许多和本人一样从事(或即将从事)会计工作的朋友来说,这两年会计准则改动最大的当然莫过于新收入准则下“合同资产”和“合同负债”的设置了。以往我们以赊销模式确认收入的时候,会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和销项税额,在预先收到对方定金和预付款时,则会借记资产类科目(现金,银行存款,票据等),贷记预收账款。但是,如今的新收入准则设置了更加规范的“合同资产”和“合同负债”,对于非无条件收款的业务(即必须满足一定必备条件才可确认为收入)的合同设置了合同资产和合同负债科目。比如,健身俱乐部以往收到的客户预存金额会计入“预收账款”科目,每月计算客户实际使用健身器材设备产生收入时从里面转出相应金额,但我们知道,预付款并不是付给你就一定是你的收入,当客户提前终止协议,也有权利根据合同约定退款。这样一来,这笔费用就不再是“无条件确认收款”的收入,只能在客户预存后计入合同负债科目,待每月确认实际收入组时,再从中转出已经“确认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对应金额,计入预收账款,再通过借记预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和税金来确认收入。这就是我们会计核算中看似“相同”但本质完全不同的情况。同样,对于军迷讨论来说,也有很多日常闲聊中混淆起来的术语,但是现实中他们本质上完全不一样,如果一开始就混淆这些定义,那么未来肯定没法做一个合格的军迷。
今天,我们就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相近”或者“功能相似”,但定义完全不同的武器的实际地位。

战列舰,快速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
随着科技的发展,到了1940年代时,各国新设计的战列舰——乔治五世级,南达科他级,大和级,黎塞留级,利托里奥级等先进战列舰最大航速都提升到了27节,而沙恩霍斯特级,俾斯麦级,依阿华级的最大速度甚至突破了30节,和一战建设的25节的“无敌”级和27节的“狮”级战列巡洋舰相当,而且二战中战列舰也广泛用于对地炮击和航母护航,因此有的人就说,“战列舰到二战时都‘战列巡洋舰’化了”,不清楚这是无知还是有意,这本质上体现出这位的“不专业”的表现。事实上,战列舰,快速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分别属于两个维度,是完全不能混淆的存在。

看过我上一篇的朋友应该知道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发展经纬。众所周知,战列舰是“ship of the line”的延伸,是为了战列线战术诞生的重型装甲炮舰,其最主要的设计指标就是能够编队行动,轰烂对方的主力舰,而且自己的核心区装甲强度也足够在正常交战距离不低于本舰的火力的轰炸下坚持下来。而战列巡洋舰则是为了战列线进行前出侦查的装甲巡洋舰的plus版本,拥有战列舰的火炮和超越1903年以前装甲巡洋舰的航速,目的是两国主力舰交火前的威力侦查时击溃对手的侦查巡洋舰,同时报告己方战列舰敌方位置,好让我军在有利环境设伏,及时抢占T字头,或者在发觉形势不利时立即通报主力舰队掉头就跑。

之所以当时第一代装甲巡洋舰只强调了速度和火力,而非防护,除了当时主流装甲巡洋舰只有8-9.5英寸火炮(俾斯麦号装甲巡洋舰配备了240mm火炮)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早期的锅炉和动力系统尺寸较大。由于那时候锅炉都是人工加煤的燃煤锅炉,所以单个锅炉功率无法做得太大,无敌号配备了多达31台锅炉才能保证自己41000马力的最大输出功率,而中国现存的956“现代”级驱逐舰只需要4台高压燃油锅炉就可实现100000马力的最大输出功率。所以,容纳多达31台燃煤锅炉和大量的锅炉工后,无敌级在减少1座双联装大炮的情况下,全舰长度和排水量比起“无畏”级战列舰增加了不少,虽然延长尺寸有利于降低阻力,但是同样也导致了造价的上升和射击稳定性的下降。因此在当时的技术水准下,为了避免战舰尺寸过快膨胀,只能选择“火力,防御,速度”的两项而非三项。因此,那个时代的战列巡洋舰的火力虽然看起来很诱人,但是大家也知道它的防护能力较为薄弱,并不会置于战列舰大决战火力最密集的中段,而是作为前卫来起到包抄敌人和转移射击注意力的作用。
不过,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到了1912年的时候,英国人已经能够制造出搭载15寸火炮的新式全燃油锅炉的主力舰了。根据秋山真之总结的黄海海战和对马海战的经验,战列舰进行战列线运动时,只需要比对手多出3节速度优势即可有效在实战中包抄到对方前头形成T型拦截,这也是1912年开始动工的日本“扶桑”级战列舰最大航速指标被定为24节的原因(不过由于设计和建设缺陷,只能达到23节,但仍然是QE以前最快的主力舰),因此英国人在约翰·费舍尔下台后,在温斯顿·丘吉尔的建议下,决定建设一种前所未有的主力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它不但具备15寸火炮和13寸水线装甲,更有着超越一切无畏级战列舰的24节航速,这样在预期中的英德海上大决战中,伊丽莎白女王级就会作为英国无畏舰队的第一分队行驶,抢占T字头拦截德军,这样就无须所有的现存主力舰都升级到24节就仍然可以形成对德国的火力和阵型压制。因此,伊丽莎白女王级被非官方的称之为“快速战列舰”(官方公文还是战列舰),并且被单独划拨到独立的第五战列舰分舰队,由杰里科信任的伊文托马斯指挥。

不过,由于BCF(战列巡洋舰舰队)的司令戴维贝蒂的个人坚持(以及他背后高深莫测的政治背景),杰里科不得不在1916年5月临时把第五战列舰分队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拨给戴维贝蒂,以达成后者“让战列巡洋舰规模翻倍以更好应对扩张的德国第一侦查舰队”的想法,虽然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只是和政治作秀一般的权宜之计(在第五战列舰分队驻扎在罗塞斯港时,贝蒂和伊文·托马斯竟然没有会见对方并讨论协同作战的事情,这给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但真的没想到他们会一起参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日德兰大海战。在这场大规模海战中,贝蒂的战列巡洋舰被一口气炸毁了3艘(尽管运气不佳算是主因,但战列巡洋舰薄弱的装甲设计也必须背锅),而伊文托马斯的QE却得以全部幸存下来,厌战吃了13炮也没影响安全回港。而且在“向北追逐战”的过程中,QE凭借坚船利炮和24节最大速度执行断后任务,不但从整个公海舰队的炮口下逃生,还给开在前头的德国第三战列舰分队予以重创,德国人只得眼睁睁看着快自己3节速度的QE从自己有效射程离开。从此,各国都正式确信:战列舰必须要实现“火力·速度·防御”三相之力的结合,才能够真正打赢现代海战。
因此,在规模宏大的日德兰海战之后,各国基本都停产了战列巡洋舰(英国在船台上开工来不及取消的胡德号在部分修改后得以完工成为末代战列舰,而美国,日本的战列巡洋舰在条约时代被改成航母),转而设计兼顾三相之力的快速战列舰(相对于21节的无畏级而言)。因此,1920年代服役的“长门”级速度达到了26节(为了不刺激美国官方数据是23节,和美国计划中的南达科他级相同),设计中的“纪伊”甚至达到了29节。而且真正让战列巡洋舰退出舞台的还有一个划时代武器——航空母舰,航母凭借强大的飞机搭载能力,可以让侦查圈从战列巡洋舰的50海里延长到100-200海里,而且随着舰载机的火力日益提升,完全能够胜任威力侦查甚至“超视距打击”掉敌人主力舰的能力,所以并不是“航母替代了战列舰”,而是“航母替代了战列巡洋舰”。不过,大部分的新式战舰设计都在1922年后暂停,一直到1935年华盛顿体系崩溃后才开始建设新一代快速战列舰。
到了二战时,随着科技大幅提高,尤其是动力系统大幅飞跃,1905年需要用31台锅炉才能产生41000马力的输出功率,到了1940年的衣阿华级只需要8台燃油锅炉就能产生高达21万马力的输出功率,这让战列舰的排水量得以大幅提升而不用担心动力不足。同时,由于锅炉数量减少,且不再使用人力加煤,因此整个重装甲区域也得以变得紧凑,可以容许在第一主炮——第三主炮的范围内(同时也包括了所有的锅炉和汽轮机舱)使用更加厚重的装甲,这就是一战后流行的“重点防御”设计理念的体现。尽管并不是全部区域都是重装甲带,但是快速战列舰仍然是面向“战列线战术”设计的主力舰,其核心区域的防御能力仍然能够抵御本舰火力在正常交战距离的打击,而非战列巡洋舰只能抵御巡洋舰一级的设计。

所以,纵观快速战列舰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尽管它的速度超过了一战的战列巡洋舰,但是它本质上仍然是战列线决战的战列舰,而非负责战前威力侦查的战列巡洋舰。而且真正淘汰战列巡洋舰的因素除了1930年代技术可以兼顾三相之力外,更多就是因为飞机和航母的加入,让战前侦查从海上前卫舰队侦查转向了空中侦察,使得舰队不再需要这样一种昂贵的威力侦查装备了。

当代导弹巡洋舰、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战列舰的迟暮,航空母舰成为了大洋的主宰者。由于战列舰不复存在,因此除了航母之外,地位最高的战舰成了巡洋舰。因此,无论是美国,苏联和中国,都把巡洋舰列入一级舰的规格,采用地位较高的名称命名,如美国通常使用著名历史名字、大城市命名巡洋舰(提康德罗加级得名于提康德罗加堡战役,等同于巡洋舰的洛杉矶级核潜艇也采用大城市名字),苏联的巡洋舰也使用加盟国首都(如莫斯科级直升机巡洋舰,基辅级载机巡洋舰、第比利斯号航母(日后改为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伟人姓名(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基洛夫级巡洋舰)和历史名号(光荣号巡洋舰,瓦良格号巡洋舰继承沙俄时代的著名战舰)命名自己的巡洋舰(及等同于巡洋舰的重型核潜艇,如北风之神首舰命名为尤里多尔戈鲁基号,885M首舰命名为“喀山”号等),而中国舰艇命名标准也规定:
一级舰艇(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核潜艇)由总参谋部(现在由军委决定)命名;
二级(驱逐舰、护卫舰、潜艇、大型登陆舰)与二级以下级别舰艇由海军司令部(现在由战区)命名。

战舰的等级和名称来自于它需要承担的一些使命。除了不会进行编队作战的核潜艇外,水面舰艇仍然根据自己职责划分来确认角色。在1950-1980这几十年里,由于通讯技术的落后,当时只有万吨巡洋舰和航空母舰具备全编队的指挥角色,负责协调航空飞行,舰队防空和反潜等角色。因此美国人的巡洋舰通常都具有舰队级指挥中心。后来,随着技术发展,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发展来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驱逐舰配上了以前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才拥有的舰队指挥系统,和更加强大的“宙斯盾”指挥系统,因此美国人觉得它如此强大不应该只称之为驱逐舰,遂更名为巡洋舰。但是等到日后“阿利伯克”也拥有了宙斯盾系统时,美国人才觉察到问题所在,为了不让“巡洋舰”数量过多(俗话说宁缺毋滥),因此只得把吨位更大的阿利伯克级称为“驱逐舰”,舰长仍然是中校。而且在职责划分上,阿利伯克也不承担舰队指挥任务,只是如同过去的驱逐舰一样作为作战群一个支点。


这问题在055服役后也有相应体现。由于中国现代历史上没有巡洋舰(重庆号起义和沉没是现代人民海军等级出现之前的事情),因此中国长期以来以驱逐舰为最大的军舰,驱逐舰支队的指挥舰也同样是驱逐舰。但是,当吨位超过10000吨的055型服役后,由于强大的火力和综合指挥能力已经超过了美国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所以美国将其划入“巡洋舰”。但是,在中国命名标准和实际运用中,它仍然是“驱逐舰”,命名仍延续中国驱逐舰选择的大中型城市原则,而非中国一级舰(航母,核潜艇)采用的省份和“长征”名头。

最后一个就是如今的“护卫舰”。护卫舰共包括两类,即“corvette”和“frigate”,中国大陆不做区分,港台地区分别翻译为“护卫舰”和“巡防舰”,但实际上corvette下限能够降低到600吨(如瑞典维斯比级),接近037型护卫艇,而中国大陆的“舰艇分界线”是1000吨左右,所以056仍然被称之为“护卫舰”而非英文的corvette(因为037英文也是corvette)。这一点就体现出各国命名标准的问题了。
而且,“frigate”的名字也很混乱。在中国和美国,frigate只指负责单一任务,低于驱逐舰的船只,如中国053型护卫舰,美国佩里级护卫舰通常只负责一个任务。但随着054A,欧洲FREMM护卫舰等先进护卫舰诞生,如今的护卫舰也成为了“防空反潜反舰多面手”,甚至中国还出现过054A担当驱逐舰支队旗舰,指挥051和052作战的事情。因此欧洲人索性不再区分destroyer和frigate,一律以护卫舰称呼,因此荷兰七省级护卫舰,法国地平线级护卫舰虽然名为护卫舰,但战斗力不亚于很多导弹驱逐舰。

结语 名称背后是各国军政制度和军事斗争任务的综合体现
纵观海军军舰的几百年来发展,所有的名号和编制等级,都无时不刻体现出海军这个需要协同配合的军种内部地位和他所扮演的角色的区分。不过,过去军舰的名称往往跟他所扮演的角色密切相关,但如今随着信息化设备和导弹武器的大量使用,军舰之间的彼此划分日益模糊,很多名号都已经只代表荣誉和地位,但既是如此,这些名号背后也仍然体现出一个国家海军制度,尤其是高级军官等级的差异性,在美国就算伯克级驱逐舰火力再强,它的舰长也只是中校,而比他吨位还小一些,时间还更古老一些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他的舰长却是上校,而担任二者舰长,最终的晋升路径也完全不相同。因此要关注一款武器,不仅仅是它的性能参数,更要关注它在整个体系中扮演的地位和它的价值。这才不会将某些差异很大的装备误读成相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