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期末复习
第四章 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发展、职能、组织形式
1,最早的股份制商业银行:1694年,英格兰银行,标志着现代银行的产生。
2,商业银行的四大职能: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
3,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单一制、分支行制、银行持股公司、代理行制、连锁银行制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业务(重点)
1, 资产负债表
2, 负债业务
(1) 存款性负债:
a) 交易类存款:活期存款、支票存款
b) 非交易类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传统类的存款
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创新类的存款
(2)借款性负债:银行同业拆借、向央行借款、向国际金融
机构借款、回购协议、发行金融债券
3, 资产业务:
现金项目:准备金、应收现金、存款同业
证券投资:一般都是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
贷款:根据期限、对象、质量、保障形式分为几类
三、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重点)
1,经营原则: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1) 安全性:
a) 信用风险:逆选择,道德选择,存款保险制度
b) 利率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和持续期缺口
(2) 流动性
操作要求,随时满足客户体现和必要的贷款需求的能力
(3) 盈利性
追求利润max
四、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理论(重点)
1, 商业银行的资产理论:三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局限性
(1)真实票据理论:真实的交易
(2)资产转换理论:随时可转换为现金的有价证券
(3)预期收入理论:借款人未来的预期收入
(4)超货币供应理论
局限性:
真实票据理论:
(1) 未考虑到短期存款的沉淀部分和长期存款比重的上升,忽略了银行资金来源的潜力
(2) 对贷款多样化的否定不利于经济增长;
(3) 自偿性贷款未必能保证贷款的回收,有时长期贷款更可靠;
(4) 自偿性贷款随商业周期而波动,将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
转换理论:
(1) 片面强调证券的转手,忽略证券和贷款资产的真正质量,忽略了物质保证,为信用膨胀创造了条件
(2) 没有重视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未考虑到在危机期间证券的大量抛售和价格暴跌引起银行资产巨额损失的可能性
预期收入理论:
(1) 把资产经营完全建立在银行预测的基础上,缺少可靠性;
(2) 在资产期限很长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增加,债务人收入状况可能恶化,未来的偿付能力可能比预期小
2, 商业银行的负债理论
购买理论:银行对于负债并非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的,可以采取主动,银行购买资金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流动性
销售理论:推销金融产品(eg. 发行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发行债券、扩大非存款性资金来源/买进资金,通过银行)
五、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重点)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和收缩:
存款乘数:
k=1/( rd + re+ rc+ trt)
狭义货币乘数:
m1=M1/B=( rc +1)/ ( rd + re+ rc+ trt )
广义货币乘数:
m2=M2/B= ( rc +1 + t)/( rd + re+ rc+ trt )
n 货币供给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央行可以控制基础货币,不能完全控制货币乘数;货币乘数由央行、商行、客户共同决定
第五章 中央银行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组织形式、职能
产生:货币统一的需要;票据统一的需要;最后贷款人的需要;金融管理的需要
发展:阶段一:尚未完全垄断货币发行权
阶段二:完全垄断货币发行权,作为“最后贷款人”
阶段三:贯彻执行货币金融政策,维持货币金融的稳定性
组织形式:
1, 单一型:一元式(我国、英、法、日等大多数国家);二元式(德、美)(中央,地方)
2, 复合型:前苏联、我国83年以前
3, 跨国型: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欧洲中央银行
4, 准中央银行:香港、澳门、新加坡
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重点)
负债:
发行在外的货币,流动中的货币 C
存款:商行的准备金存款 R
政府存款 4
非商行的金融机构的存款
国外存款 5
发行金融债务票据
其他负债
资产
再贴现,再贷款 1
购买政府债券 2
购买外汇黄金 3
其他资产
B=C+R=对商业的债权(1)
+对政府债券的净额(2-4)
+国外资产的净额(3-5)
三、货币政策的目标(重点)
:
四、货币政策的工具(重点)
作用机理
优点
缺点
在我国的运用
再贴现
再贴现率上升,再贴现成本上升,贴现意愿下降,R下降,信贷规模收缩,Ms下降
告示效应;
短期利率的导向;
主动权不在央行在商行;
缺乏弹性,不能经常性调整
法定准备金率
rd上升,Rd上升,Re下降,信贷下降,Ms下降;
or
rd上升,m下降,Ms下降;
效果明显,力度大
不宜控制;
不宜经常适用;
公开市场业务
买入有价证券,投放基础货币,
卖出证券,回笼货币
主动权在央行;
灵活,伸缩性强;
连续性,可逆性
力度小;
需要发达的证券市场
我们国家,不宜频繁使用的法定准备金率政策被频繁使用,因为我国票据市场规模不大,没有融通型票据,都是建立在真实的交易基础上的,此外,我们的票据大多是银行承兑票据,这些大大挤兑了票据市场的发展,限制了再贴现率这一工具的使用。
公开市场业务的对象是政府债券,但我们国家的政府债券在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中占很小一部分,再加上国债,尤其是短期国库券市场几乎一片空白,因此,这一工具没有操作对象,因此我国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来代替,而央行票据的发行主体是央行,而不是政府,因此这一方法的效果大打折扣
六、货币政策的传导(重点)
凯恩斯的利率传导:Ms↑→r↓→I↑→Y↑
托宾的Q理论:Ms↑→r↓→Ps↑→V↑→q>1→I↑→Y↑
银行贷款渠道:Ms↑→R↑、D↑→银行可贷资金↑→贷款↑→I↑→Y↑
资产负债表渠道:Ms↑→Ps↑→V↑→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I↑→Y↑
消费渠道:Ms↑→r↓→Ps↑→财富↑(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可能性↓)→C↑→Y↑
国际贸易渠道:Ms↑→r↓→E↑(直接标价法)→X↑,M↓→Y↑
七、货币政策的效果(重点)
影响因素
IS/LM曲线
斜率
财政效应
挤出效应
货币效应
α简单模型中的乘数↑
IS 越平
↑
↑
↑
d投资的利率弹性↑
IS 越平
↓
↑
↑
k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
LM 越陡
↓
↑
↓
h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LM 越平
↑
↓
↓
h = 0
LM 垂直
完全无效
完全挤出
完全有效
h = ∞
LM 水平
完全有效
0
完全无效
第七章
一、 基础货币(重点,见第四、五章)
M=m•B
二、 外生货币供给理论(重点)
弗里德曼·施瓦茨模型:
卡甘模型:
三、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了解)
基础货币是内生的
极为重视利率及货币需求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强调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第八章
一、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与马歇尔的剑桥方程式
l 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
orMV=PT
l 现金余额数量说(马歇尔)
货币中性:物物交换在货币参与以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货币只是提高交易效率,方便交易双方,经济中供给和需求总是相等的,交易总能实现,货币在实物经济中是中性的,不影响交易的本质,更不会影响产出水平,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波动。
古典宏观理论:经济有一种自发调节的机智,充分就业能够持久保持,不会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储蓄能够全部转化为投资
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货币需求与收入和利率的关系:L=ky-hr
流动性陷阱: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的时候,人们就是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的需求弹性就会变大,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如何评判传统理论?
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给雇主带来最大利润率和社会总需求,亦即与社会总供给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
影响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有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流动偏好
1, 在技术、资源和资本状况不变时,总收入取决于就业量N
2, 总收入与消费率D1之间的关系成为消费倾向X。如果消费倾向不变,则消费量取决于总收入,从而也就取决于N
3, 雇主愿意雇佣的工人数N取决于有效需求D。有效需求包括预期的总消费量D1,预期的总投资量D2
4, D1+D2=Φ(N), Φ(N)为总供给函数
5, 均衡就业量由Φ(N),X,D2决定
三、凯恩斯理论的发展(鲍莫尔、惠伦)
鲍谟尔平方根定理(会推导)
假定:个人收支的时间安排与数量是确定的;
只有两种资产:货币、债券;
每次出售债券的时间间隔与数量是相同的;
必须支付手续费
货币的交易需求与利率的平方根成反比。
惠伦立方根定理(会推导)
货币的预防需求与利率的立方根成反比。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是稳定的,提倡单一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