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26余华王安忆华东师范大学讲座(今天是正经的余华啊)

关于今天的直播笔记(完整版直播可见华东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直播回放)
名句:余华说,所有的文学假如没有现实的基础,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
“余华,我现在在你的作品中看到人了。”
余华自己评价自己前后期作品的不同,前期作品中的人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的。
现在作品中的人就是以人的形式出现的。
王安忆老师说:“过程不能替代,人工智能是直接抵达目的的,但人不是。”
“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能够写出更好的作品,那么我们这些作家干嘛呢?”她说,“也许还是在写作,因为写作的过程带给我乐趣。”
完整版笔记如下:
第一:关于现实。王安忆老师说好的作品应该是要服从了现实的逻辑,但还要跳出现实的琐碎,得要洞察现实。
王安忆老师说,看到如今的许多作品对现实是很尊敬的,有一种反启蒙的调子。举例了上海作家王承志的《同河里》,王安忆老师说此部作品中有些很好的细节被作家一笔带过了,很可惜。
余华说,所有的文学假如没有现实的基础,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
余华举例了鲁迅的《风波》,认为鲁迅写这篇故事的细节拿捏得很好。
王安忆和余华老师似乎都很看重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余华回忆,曾经王安忆在台湾评价余华后期的作品时说了一句话,“余华,我现在在你的作品中看到人了。”
余华自己评价自己前后期作品的不同,前期作品中的人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的。
现在作品中的人就是以人的形式出现的。
余华说之前写先锋作品时感觉自己是人物的主宰者,但后来感觉人物有它自己的命运走向。
王安忆评价自己现在的作品,用字上更谨慎了。
第二,关于传奇。王安忆老师说自己更关注平民英雄的书写……后面的忘了大家可以自己看直播,王安忆老师说虚构是很难写的。
主持人有cue到余华的《文城》
余华说传奇行和叙述性有很大的关系,一个诗人和一个理论家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描述是十分不同的。
余华说《文城》是本就是为了故意传奇而写的。他借用了评论家丁帆的话评《文城》就是浪漫传奇。
之后他又提到詹姆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对话性,以及《基督山伯爵》的传奇性,表达了自己对这类作品的赞赏与向往,所以余华说《文城》有点像在圆自己年少时的一个梦。(原话还是以视频为准)
第三,关于人工客服对作家的冲击。提到gpt。王安忆老师肯定了人工智能的先进性,说“人工智能有时真的能接近人性”她以围棋为例,肯定了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但她也提到她的围棋朋友说,有了阿尔法狗这类高科技产品的存在,让围棋缺少了复盘的乐趣。
王安忆老师说:“过程不能替代,人工智能是直接抵达目的的,但人不是。”
并且她说:“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能够写出更好的作品,那么我们这些作家干嘛呢?”她说,“也许还是在写作,因为写作的过程带给我乐趣。”并且王安忆老师说人工智能写出的东西是不是涉嫌抄袭呢。(我觉得这个提法很nice)
并且王安忆老师说,生活是不按常理出牌的,而文学的魅力也在如此,人工智能尚且不能综合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不按常理。
余华说人工智能综合数据写出的作品可能优秀但会平庸,是没有个性的小说。余华说,作家写出了的作品可能有败笔,而败笔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人工智能可能太过优秀所以也导致平庸。
这里余华提到了《变形记》,他认为《变形记》最后尸体的处理太草率了,所以他认为是一个败笔。
机器按常理出牌,但人脑和生活往往都不会按照常理出牌。
第四,关于创意写作即中文系到底培不培养作家。王安忆老师认为中文系不承担培养作家的任务。但她也肯定了创意写作存在的价值。举例了严歌苓,还有几位美国作家。但王安忆老师依旧认为这几位作家无论上不上创意写作的课,都可以成为以为好作家。
余华老师则认为中文系可以培养作家但培养的不多。举例了他的学生叶欣昀还有几位我打不出名字。
余华老师肯定了创意写作课程对于培养作家的意义认为能培养但不多。
最后关于段子:
余华真的好搞笑,可能因为王安忆老师很认真吧,导致余华也很认真。但搞笑人的本质是挡不住的。
王安忆之前评价余华作品里现在能看见人了,余华自己吐槽自己说合着我之前作品里写的都是幽灵(现场听很搞笑,无恶意)
余华说人工智能目前对自己和王安忆的工作构不成威胁。
我觉得最搞笑的一个事情就是,余华吐槽自己59才去北师大当教授,然后自己入职前去体检的时候,有个年轻人说,他怎么这么大岁数还找工作啊?
余华吐槽说年纪大的人也照样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
还有就是余华吐槽北师大他们给创意写作班起的“名师写作指导工作坊”这个名字太俗气了哈哈(太敢说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