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西伯利亚癔症——雅皮们精神的缺失与空虚
2023/3/26
事实上,我并不认为现在我是看懂了村上的作品而能够来评价他的书,我只是大言不惭地写下我的看法罢了。
这本书《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出版于1991年,那时的村上42岁。定位是外国文学,长篇小说,上海译文出版,林少华翻译,全书共104k字,也许我们的村上专业户林少华先生那冗长的解读占了其中的4k吧,然而没有数据对此我也无从说起。
故事很简单,概括说来就是37岁的男主在婚后遇到初恋,旧情复燃,然后消逝,最后回归家庭让时间修补一切。所谓的文学作品,向来是以事叙理的,作家们去思考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议题,然后想出来了一点什么,就把他们装进自己的故事里。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事实,但是这很符合我对于精神工程师的想象,难道不是吗?乐。
当然,和一本书去讨论合伦理或是毁三观是不现实的,而且无聊透顶。因此我并不打算去谈谈出轨本身,我想谈谈关于人。村上书中的人给我感觉总是很一致,他们爱阅读、爱音乐、具备表面的低欲望、以及某种对于缺失感的追求和深深的虚幻感。本书中的男主初君给我的就是这样一种真切的“村上式角色”的感觉,而初君的初恋情人岛本则毫无疑问寄存了村上特有的虚幻叙事,是个各种意义上没有实感而难以相信的存在,仿佛是专为与现实对立的……
说说这本书的标题《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这好像是一个有指向性的名称,而之所以带着指向性,是想要带着我们去看看吗?国境以南在本书中是纳特·金·科尔演唱的一首歌曲,然而事实上经过简单的考证,事实上他并没有唱过这首歌,但是我去找了他唱的另一首在本书中出现过的歌曲——《Pretend》,不得不说,我不是很能欣赏这种作品。然后在书中第一次提到国境以南时有明确指出那个地方是墨西哥,不过我对此一无所知。至于关于太阳以西的部分,也许是阅读的深度太过粗浅,其实我后来也并没有得以回忆出什么相关的内容,但是通过网络上的寻找,我找到了原文中关于此部分短语的说法,来自原文——1、你是农夫,一个人住在西伯利亚荒原,每天每天都在地里耕作,举目四望一无所见。北边是北边的地平线,东边是东边的地平线,南边是南边的地平线,西边是西边的地平线,别无他物。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的地平线升起,你就到田里干活;太阳正对头顶时,你收工吃午饭;太阳落入西边的地平线时,你回家睡觉……而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都是这样。 2、太阳从东边的地平线升起,划过高空落往西边的地平线——每天周而复始目睹如此光景的时间里,你身上有什么突然咯嘣一声死了。于是你扔下锄头,什么也不想地一直往西走去,往太阳以西。走火入魔似的好几天好几天不吃不喝走个不停,直到倒地死去。这就是西伯利亚臆病。这是怎样的描述呢?这来自岛本的关于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的表述又何尝不是初君对于缺失部分的寻求呢?如何不是我们当代人思想匮乏的精神绝症呢?
本书中我感触很深的一句话是岛本对初君的那句表白之语——这是至关重要的事,好好听着。刚才我也讲了,在我是不存在所谓中间的。我身上不存在中间性的东西。不存在中间性的东西的地方也不存在中间。所以对你来说,或全部收留我,或全部舍弃我,二者必居其一。这是基本原则。如果你认为眼下的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也没关系,我想是可以持续的。至于能持续到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但我可以为其持续而竭尽全力。如果我能来见你我就来见,为此我也会付出相应的努力。但不能来见时就不能来,而不可能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这点是很明确的。但如果你不喜欢这样,不希望我再去别处,那么你就必须全部收留我,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部,连同我拖曳的和我担负的。同时我也收留你的全部,全部。这是岛本对于什么的宣言呢?这本是虚幻痛击真实的死亡宣言,最后却不过是销声匿迹的预告宣言,毕竟现实是真实,不是吗?
《STAR CROSSED LOVERS》——灾星下出生的恋人们,这是本书中常常出现的另一首歌曲,男主对于这首歌曲也从开始的喜欢到后来 的不再想听,由于它不在如从前那样打动我的心了,曾经从中觅得的特殊东西已然消失,而它变成了不忍听到的形同尸骸的优美旋律了。我对于音乐方面所致甚少,品味也是相当平庸,但我仍然找出了这首歌曲,确实是优美动听,然而总给我一种软软的靡靡之音的感觉,不甚喜欢。而我们的初君究竟是在期间寻得了什么东西呢?原来这首曲子指代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那么有这样的背景,所谓的指代也就简单了,便是如同进退维谷的初君与岛本之间,陷入两难的soulmate是吧……
说说主人公的“雅皮”生活。雅皮(yuppies),一般是指都市里较追求时尚生活的“唯美”男士。他们思想前卫、懂得享受,虽能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离经叛道的精神,小主意不少,大主见不多,更没有励志创新和冒险的意识。这正是我们的主人公初君所过着的生活,然而在这样的生活中,显然初君是有所不满的,那么产生这样的本该圆满生活中的不满和缺失的矛盾根源究竟是什么呢?答案也就在初君的口中说出来了——极为笼统地说 ,我们是对贪婪地吞噬了战后一度风行的理想主义的、更为发达、更为复杂、更为练达的资本主义逻辑唱反调的一代人。然而我现在置身的世界已经成了依据更为发达的资本主义逻辑而成立的世界。在这样的处境之下,初君不得不陷入何为生活,何为我的思考与疑念中,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能和初君的虚幻感与缺失感共情——也许我们是在面对着同样的精神困境呢!
然后关于文本的小思考和浅见说完了,不得不吐槽一番林少华老师这个村上专业户了。当然其实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所有村上春树的书都是林少华老师翻译的,我也很欣赏老先生的翻译水平,但是不得不说,意见还是有不少的。其一、林老师的翻译虽雅,夹带私货确实不少,村上在外的声名向来是说其文字清新、清淡的,而林译本首先往往是采用半文言的形式,其文字硬要沾边也就是清丽,文本一眼看上去就是精加工,审美化的,当然好坏我不懂,但是确实不是那么“信”;其二、林少华老师很喜欢作序,往往长则长,虽然其理解肯定是远高于我这种纯纯的半桶水晃荡的,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我根本就不想一开始就看到您这些长篇大论而先入为主呢?其三、林老师的音乐理解确实小拉,我的品味、素质、修养都很差,但是我在查找村上作品相关音乐内容的理解时,确实也是有发现不少事实性错误的,而这样的情况下,不禁想到村上作品是常常涉及音乐,对于“信”的怀疑确实是又多了几分。当然,这三点意见除了第一点大都是无伤大雅的,但是我对于译者的意见根本上是来自于封闭而没有开放性,于是在本书的评分上不得不稍减0.1分。
接下来是主观评分环节:1内容丰富是毫无疑问的,短短1万字,其意蕴却远非江南那种青春文学能比较的,其间夹杂着对于当代人的精神绝症的空虚,资本主义逻辑对于中产阶级的裹挟,爱情与家庭的成长,资本主义消费主义下看似雅皮士对于实质的缺失,虚幻与真实的矛盾统一……9分;2、行文风格,村上的故事好像总是那样淡淡的,即使在半文言下显得有点审美化,但依然是我喜欢的那种,8分;3、意义寻求的探讨方面做的也很不错,严格说起评价好像就这样有一种文化匮乏的词穷,9.5分。
总结:村上的一部水准很不错的作品,翻译有些小瑕疵,对于意义的探求没有给出真正的答案,对于成长的叙述相当精确,佳作,最大的问题是我这个读者不是很配得上去理解它。8.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