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乒乓那些事儿 ——(十五)团体赛兵败汉城 单项赛争执又起

玩命打字查资料,终于赶在13:30之前更新完成,以后更新时间前移,这两天数据跌的我都有点不想写了(暴风哭泣中)
这一章里介绍了何智丽不满的起源,还是希望大家带着思考来看。
——————————————————————————————
1985年哥德堡世乒赛后,尽管曹燕华、童玲、齐宝香、倪夏莲等人退役的退役,出国的出国,但是中国女队的实力丝毫不减,至于原因我老师有句名言可以解释:
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打乒乓球的人。
由于第十届亚运会在汉城举办,中国队第二大的对手朝鲜队被金将军放了假,唯一的对手就只有主场作战的韩国队。相较于韩国队的实力,国乒的教练们倒是更怕韩国人的盘外招,一来虽说韩国队的乒乓球运动员们和国乒关系不错,但是到了比赛场上杀红了眼就啥也顾不上了。二来,虽然韩国的乒乓球运动员们比较有节操,但是指望场边的裁判和第四官员在韩国主场也有公平竞赛的觉悟难度实在有点大。
至于实力吗,韩国女队那边李寿子因为身体原因和与教练的关系不好的缘故已经退出了舞台(看来搞好人际关系全世界通用),梁英子一年多来由于受肝病的困扰,元气大伤,技术和体力上大打折扣,曾先后败在何智丽、戴丽丽、焦志敏的手下,就连在37届被她淘汰过的耿丽娟,也在1985年的汉城大奖赛轻松地将她击败,尽管韩国女队有着1986年在亚洲少年锦标赛中表现出色的玄静和与洪次玉,但她们俩无论在实力和经验上都无法和中国队相比。
第十届亚运会的中国女队则是由何智丽、戴丽丽、焦志敏和耿丽娟所组成。横板双反,直拍快攻,横板快攻应有尽有,这样的阵容,夺取女子所有金牌可以说是如同探囊取物。
中国男队则是由由江嘉良、陈新华、陈龙灿、滕义、惠钧组成。其中江嘉良、陈新华、陈龙灿是38届夺得团体冠军的主力,滕义和惠钧是横拍两面攻(正正反反),对付亚洲选手有一定优势。而最大的对手是韩国男队主将金琦泽因故缺席(服兵役吗?),韩国队那边换上了一个十八岁的毛头小子。
看起来,中国队夺取男女团体冠军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无论赛前的舆论还是教练员、运动员都没想过会输。
只是如果国乒知道十年后这群人的荣耀的话,我相信他们不会犯轻敌的错误。
那个十八岁的毛头小子叫刘南奎,汉城亚运会男单冠军,男团冠军,汉城奥运会男单冠军;
玄静和,汉城亚运会女团冠军,汉城奥运会女双冠军;1993年世乒赛女单冠军;
洪次玉,汉城亚运会女团冠军,北京亚运会女双冠军,乒乓球世界杯女双冠军。
只可惜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
再加上为了争取好成绩,韩国乒乓球队也师从朝鲜和中国关起门来,每天进行长达10个小时封闭训练,使得中国队对他们的动态所知甚少。
38届世乒赛团体赛赢过金浣和安宰亨的王会元(横板快攻正反反生),38届之后就退役了,致使中国队缺少了对付韩国队一个制胜的锐利武器。他在1985年的汉城大奖赛中如秋风扫落叶搬地三个三比零横扫金浣、金琦泽和安宰亨。相对而言,中国队其他选手对韩国队没有王会元这样大的威慑力。由于陈龙灿在38届团体赛中输给金浣和安宰亨,这次对韩国队的决赛首先被否决。陈新华在38届的发挥出色以及他在上届亚运会拿下日本队两分,与江嘉良一道自然成为决赛的最佳人选。中国队的第三号,派上了1983年全运会冠军、横拍快攻结合弧圈球的惠钧。
个人认为陈新华不应该上场,众所周知正手好的人克削球,韩国一票日直正手抡起弧圈比欧洲还要冲,再加上陈新华的削球打法在国际上早已出名,韩国队不可能毫无防范。再者削球手再怎么诡也无非就是削下旋球,至于丁松和朱世赫那种进攻型打法……前者是半道出家改的削球;后者则是厚积薄发自我升级的结果。
这场决赛中国队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谁也没想到,前五盘中国队居然以1比4落后。更没想到已经是正忙着和焦志敏谈恋爱的韩国队的三号人物安宰亨突然爆发连取两分,而且赢得相当轻松,2比0击败陈新华和江嘉良。金浣也以2比0战胜惠钧和陈新华,如果不是刘南奎经验不足,在领先一局的情况下,后两局把握不住机会仅以微弱的劣势败北,他很可能在第三盘就赢了江嘉良,中国队恐怕已经以5比0被横扫了。看着中国队如此狼狈,韩国拉拉队更加起劲,呐喊助威声几乎将屋顶掀翻。背水一战的中国队三军用命连扳三盘,其中第七盘双方主力的交锋最为激烈,金浣相持中的命中率非常高,尤其是反手位的推中转攻,给江嘉良很大威胁。江嘉良则是利用自己全台突击的优势与之周旋。决胜局江嘉良21比19险胜,最后一球落地,江嘉良紧握拳头对着金浣大喊了一声,仿佛出了在38届失利的恶气。
只可惜,当届的安宰亨宛若国乒附体,在己方被连扳三场的情况下,顶住压力在第九盘打败了惠钧。从而以5:4的比分击溃了世乒赛团体三连冠的霸主中国队。

面对梦一般的结局,韩国队上下欣喜若狂。独得3分的安宰亨赛后说:“我出场只是想向他们学点东西,没有敢想赢中国队。”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当人们还未从男团失利的情况里反应过来时,女队也吃下败仗。
按照教练组的理解,原以为梁英子会带病上阵打一号主力,没想到梁英子肝病初愈,体力已经大不如前,没体力连打几场,而是兵行险着将新秀玄静和放在了第一主力的位置上,情报不准为女乒的失败埋下伏笔。
中国队的四员女将中,正反反生的焦志敏对付韩国队胜率最高(也挺奇怪韩国的日直高手们无论男女就怕中国的正反反生的快攻结合弧圈)。凌厉的攻势、大角度的凶压曾令梁英子吃尽苦头,梁英子的职业生涯中最怕就是焦志敏。可是,这么重要的一员大将竟然没有出现在中国队的决赛名单上,也许是因为焦志敏太过年轻,也许是因为类似打法的惠均团体赛丢掉两分,反正焦志敏没能登上女团决赛的舞台。
而更令她想不到的是这竟然是她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次亚运会女团决赛。
为中国队打头阵的是戴丽丽,她对梁英子保持全胜,所以安排她来抓梁英子。谁知梁英子排到二号,戴丽丽在第一盘与玄静和的遭遇战中,以快制快,用她拿手的发球和快速的推挡很快地拿下玄静和。
第二盘由何智丽迎战梁英子,前文说过两人曾在1984年的亚锦赛四强交锋,当时何智丽以3比1取胜,从而杀入决赛并第一次登上亚洲女单冠军的宝座。何智丽原来的打法属于中式横板快攻的双反版,在旋转大幅增强的同时保证了速度的优势,但1983的哥德堡世乒赛后何智丽开始技改,风格从前者变成了横板双反防御性弧圈。
某种意义上来说何智丽的打法算是第一代的横板双反防御性弧圈打法,请大家记住这个打法,它将引领一个时代,当然不是现在,而这种打法的另外三个代表人物将在未来写下属于她们自己的故事。
尽管处于技改期,何智丽的实力仍然是毋庸置疑的,没有强大的攻击力是很难将她击垮的。第一局何智丽以21:13拿下后,第二局开始,何智丽还占据着优势,但打丢几个机会球后,思想上无法摆脱,结果老辣的梁英子(毕竟进过世乒赛女单决赛)抓住机会打到22平后连夺两分拿下第二局。本应拿下的没能拿下,何智丽不免急躁起来,这种情绪影响到第三局,和上局几乎一样,21平后再丢两分,亚锦赛冠军何智丽1比2不敌世乒赛亚军梁英子。
尽管输了,但中国队并不担心,后面还有世界第一女双戴丽丽和耿丽娟顶住。
虽然梁英子和玄静和这对组合是个地地道道的瘸腿组合,均是直拍,反手位是弱点,但是之前的封闭训练中培养的默契弥补了这一缺点,她们俩跑位恰到好处,一板反手攻球弥补了反手位的不足,一旦展开攻势则如排山倒海,双丽组合没能顶住玄静和和梁英子的强大攻势,出人意料的以0比2的比分再失一城。

1比2的比分使已无退路的何智丽处于背水一战的境地,沉重的包袱使何智丽举步艰难,几经拉锯还是以23:25丢了第一局。第二何智丽振作精神,以21:14扳回,但第三局何智丽彻底崩盘,失误频频。
最后一球玄静和在相持中突然侧身猛扣一板,何智丽回球下网,13:21。韩国队令人难以置信地以3比1打败中国女队,全场再次沸腾起来,这一胜利犹如强心针,激发了韩国代表团的士气,各路人马疯狂般地抢金夺银,金牌数如潮水般地进帐,很快就超过日本,直逼中国。而韩国队打败中国队这两场比赛的录像,更是被韩国电视台天天在黄金时间段反复重播,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大声叫好。中国队在团体赛中的失败就这样被对手放大,这给了全团上下大大的刺激!到单项比赛时,每个人的眼睛都打红了。
由于两个单打名额给了何智丽和焦志敏,戴丽丽只能出战其他三项。双打是她的强项,女双和混双自然榜上有名。团体失利后,戴丽丽发了狠:“一定赢,一定要争这口气”,混双她和滕义搭档在半决赛遇到金浣和玄静和,第一局打成20:19的关键时刻,戴丽丽发球,金浣接球过网后,犹豫了一下,举手示意:过线。裁判员想也不想,立即判戴丽丽失分,戴丽丽火了。团体赛对玄静和比赛时就多次发生过裁判误判,戴丽丽当时一气之下站在球台边罢打。这次又玩误判,她直接拒绝比赛,要求看录像,交涉了40分钟,裁判被换掉,但比分维持原判,比分变成20平。好在滕义和戴丽丽稳得住阵脚,23:21胜了这一局,把韩国观众的哄叫声给打了下去。第二局一路领先,终于以2比0取得胜利,与另一对组合惠钧和耿丽娟会师决赛,最终滕义和戴丽丽将混双的金牌收入囊中。

戴丽丽和韩国队斗得火爆,何智丽也杀红了眼。双打不是何智丽的强项(防御性弧圈打法找搭档确实挺难),她和焦志敏在半决赛硬是将梁英子和玄静和的组合淘汰出局,戴丽丽/耿丽娟也在半决赛中淘汰日本的星野美香和橘川美纪,与何智丽/焦志敏会师于决赛。戴丽丽和耿丽娟获得女双金牌。
女子单打,何智丽和玄静和在四分之一决赛再度相遇。此时的何智丽杀气腾腾,每打上一个好球就紧握拳头为自己打气,当时的玄静和哪里能撑得住这个场面(当然四年后的北京面对另外一位大神也没撑住)3比0脆败,何智丽扬眉吐气淘汰玄静和后,又击败了三年前的老朋友星野美香(就那位外星人)进入决赛。另一条线上的焦志敏半决赛同样打得惊心动魄,焦志敏的球路是比较克梁英子,但面对着全场敲锣打鼓的拉拉队(和平壤一模一样)还是心理准备不足,前三局以1比2落后。后两局焦志敏心定了些,注意打开落点和角度,连扳两局反败为胜。

刚刚打服韩国人,教练组们就又开始安排让球了。
决赛当天正好是何智丽的生日,虽说团体赛何智丽表现确实不好,但是单项赛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再加上异国他乡的难得有个喜庆事儿,大伙儿一块儿给何智丽送了个大蛋糕。何智丽心情也是不错为了庆贺生日,她特地到汉城亚运村的理发馆修整了发型。当她理完发,走出理发馆时,在门口台阶上遇见李富荣,而这位上海老乡上来的第一句话就如同一盆冷水浇了何智丽个透心凉。
“我们研究了一下,你今天‘让’给焦志敏!”
实话实说,我至今都觉得李富荣这话说得很欠打。
异国他乡,还是老乡,人家过生日,你上来不说句祝福的话反而开口直接让人家让球,各位读者将心比心觉得合适吗?
何智丽更是无法理解,进入决赛的都是中国选手,为什么还要她让球呢?这就相当于直接把金牌拱手让出。当然何智丽也没傻到家,没去找李富荣硬顶,而是去找好说话的徐寅生。徐寅生也不傻,于是用安慰的口气对她说:“不要紧,下一回‘让’给你。”
何智丽虽然不理解但是依然遵命了。但是,从此,何智丽与队领导的关系变得紧张,与焦志敏也产生了矛盾。
不过有句老话说的好,该是你的一定是你的,不知道八年之后的日本广岛,看见一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何智丽,李富荣和徐寅生作何感想。
男子单打,团体赛状态爆表的中国女婿安宰亨没捞着参加,在团体赛连失三分的刘南奎表现判若两人,八强赛对阵江嘉良,决胜局10:18落后的情况下绝地反击,将世乒赛季军江嘉良淘汰出局。决赛面对惠钧,刘南奎再胜一场,夺走男单金牌,成为了韩国男队的第一位七大赛单打冠军得主。

这不是刘南奎职业生涯巅峰,两年之后,依旧在汉城,依旧是奥林匹克,刘南奎将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
而三十年后,才能再一个人能够完成亚运会与奥运会冠军兼得的成就。
顺道八卦一下,1985年一月的汉城大奖赛后,安宰亨托去汉城参赛的耿丽娟给焦志敏捎去了第一份礼物。出于礼貌,再加上对这位韩国帅哥的印象也不差(彼时仅仅是印象不差而已),于是她回了封信。哪成想刚过了一个星期,就收到了安宰亨的回信,如此迅速有些出乎意料。她多少有些感动,正值青春的姑娘被人爱慕与牵挂总是一件开心的事。从此,鸿雁传书,这对异国男女开始了礼物和书信的往来。
由于语言隔阂,再加上那年头也没有百度翻译,最初安宰亨与焦志敏的书信是通过他人撰写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的信件都是众所周知的“公开信”(中韩尚未建交,这种信要经各种部门审查),无非是互相问候一下对方的近况,也不可能有热烈缠绵的情话。有趣的是当时追求焦志敏的还有刘南奎,他也在不断地给焦志敏写信、送礼物,而且比安宰亨写得还勤、送得还多。但安宰亨竟蒙在鼓里,有时还傻乎乎地请刘南奎帮他带礼物给焦志敏,不料这些礼物均被刘南奎给昧下了。直到半年后,安宰亨又一次让刘南奎帮他带礼物,经焦志敏证实的确没有收到,刘南奎的小动作才被安宰亨识破。恍然大悟的安宰亨并没有找刘南奎“算账”,只是一笑置之。
原因挺简单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比刘南奎个子高,也比他长得帅,情场对峙占据优势;关键是他知道焦志敏对刘南奎“不来电”,自己的过失还不至于造成“引狼入室”。
后来刘南奎还看上了一位中国籍的奥运冠军(后面登场),结果被发了好人卡,从此之后见到中国队的美女们就如同不会打球了一般,几次和玄静和的混双都当了猪队友。
中国队靠滕义为男队挽回一点面子,他和惠钧的双打在决赛中打败金浣和刘南奎,滕义反手的反胶正是用来对付弧圈球的利器,正手正胶的连续进攻则给韩国队带来了很大威胁。
最终,中国队在汉诚亚运会一共获得四面金牌,是参加亚运会以来最差的成绩。
虽然国乒拉了跨,不过其他项目的同志们比较给力,中国队的同志们三军用命,王永军四记三分;汪嘉伟圆梦亚运;4*100米39.13的亚洲纪录,让韩国代表团在金牌的争夺之中最终以93:94饮恨主场。
亚运会的失利暴露了中国队打法上的陈旧,以汉城的失败为起点,八十年代的国乒王朝开始逐渐分崩离析。
——————————————————————————————
前段时间忙着考试,没时间更新,今天开始回复。
还是希望大家素质三联,尤其是多多评论,我本人还是欢迎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