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思窝花脸:泉州清净寺,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深厚友谊的历史见证

2021-11-17 11:17 作者:思窝Ciwor  | 我要投稿

清净寺原名“艾苏哈卜寺”(Masjidal-Ashab),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泉州最早建立的伊斯兰教寺院。元至大三年(1310年),来自波斯设拉子城(今伊朗)的朝觐者艾哈玛德·本·穆罕默德·贾德斯出资予以修缮,奠定了现存建筑群的主体格局。寺院整体为伊斯兰建筑风格,寺内现存建筑包括门楼、礼拜堂、明善堂,一处古井,以及多方与寺院历史有关的碑刻。

门楼

门楼外观为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大门朝南,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0米。门楼后墙上有两行阿拉伯文石刻,记载了清净寺的创建年代重修时间以及最早的名称。

礼拜堂

礼拜堂位于清净寺东侧,尖拱式伊斯兰文化风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8平方米,形制同奉天坛,可容纳500多人。

明善堂

明隆庆元年(1567年)穆斯林在寺内西北角增建一间小礼拜殿,泉州太守万灵湖题匾曰“明善堂”,为闽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间砖木结构建筑。在众多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中别具一格,1998年,利用约旦哈哲尔先生夫妇10万美元捐款,重予修建,恢复清同治年间建筑原貌。大门内挂一匾额 “三畏四箴”,从伊斯兰教义解释,三畏即“畏天命、畏圣言、畏末日”,四箴即“箴信真主安拉、箴顺先知穆罕默德圣人、箴遵天经《古兰经》、箴行五功”。

明善堂前的这座宋代“出水莲花”石香炉,以叶蜡石(寿山石)雕制而成,石香炉高90厘米,直径35厘米,重数百斤。原是奉天坛的旧物,后因奉天坛无法遮风避雨,教徒们移到明善堂作礼拜,香炉也移置于此。伊斯兰教忌烧香祈祷,此炉为穆斯林举行礼拜焚烧檀香调节空气所用。

《敕谕》碑刻

寺门内北面围墙正中,镶嵌着明成祖朱埭在明永乐五年(1407年)颁发保护伊斯兰教寺院文告《永乐上谕》的石刻。碑石高100厘米、长160厘米,边框绕刻浮雕龙饰。

祝圣亭

立有元至正十年(1350年)的《重立清净寺碑记》碑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碑。

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独具古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古寺,是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深厚友谊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宋元时期跨越重洋来泉州营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贵历史遗存,见证了活跃在泉州的外国族群的文化、宗教和生活传统,也见证了宋元泉州的人群汇聚、商贸往来和文化繁荣。1961年国务院颁布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的十大名寺之一,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之一。

思窝:花脸

钉个思窝,到此一游

思窝花脸:泉州清净寺,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深厚友谊的历史见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