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二次揭阳之战:黄梧事件的导火索

2023-11-03 01:58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黄梧,字君宣,福建漳州平和县人,在此之前查过的一些资料,说黄梧在投奔郑成功之前只是一个平和县城的一个普通差役,杀死知县后投奔郑成功,但是依照杨英《先王实录》的记载,1651年的六月“旧将黄梧来归,赏银二百两,拨入中权镇为副将”这里说的是“旧将黄梧”,也就是说黄梧在投靠郑成功之前,很有可能是福建郑芝龙部明军旧将。

郑芝龙降清之后,也跟着降清,后来又投奔郑成功,这实际上也是很多福建明军将领的经历。黄梧投靠郑成功之后,也是屡立战功,后来被提升为英兵镇镇帅,再后来又成为了海澄的守将,但是在1656年,这个人却和自己的副将苏明一起向清方投降,献出了海澄县,为什么这样一员勇将最终选择了再次投向清朝,这要从第二次揭阳之战说起。


1655年的八月,潮州总兵刘伯禄在揭阳两次惨败于郑军,揭阳、普宁、澄海三个县城被攻陷,十一月份,苏利水师又在揭阳海面被郑军击败,潮州清军陷入了危机之中。1656年的年初,刘伯禄汇合广州而来的援兵,又集结了一万多人,向着揭阳而来。

刘大总兵去年接连被打败了两次,这次又集合兵马而来,郑军诸将都对其有所轻视,左先锋苏茂对前提督黄廷说“刘伪将去年八月内被我两杀二捷,亡魂丧胆,虽有新援之兵,俱皆先年战败之余,何足济事?此来不过逼于靖、平二酋,来此塞资耳,岂敢恋战?自愿领兵杀截,不效,依军令!”有时候自信过头了也不是什么好事。


黄 廷作出了部署:以左先锋苏茂领头叠之兵,前冲镇黄梧、护卫左镇杜辉领二叠之兵,殿兵镇林文灿、援剿右镇黄胜等部为后援,黄 廷领后劲镇杨正等人预备包抄清军。次日,明军黎明出城,哪知道清军早就埋伏在揭阳西关之外,突然袭击明军侧翼,将其截为两段,苏茂坚持抵抗,但明军的队列已经是越来越混乱,城外营垒也都被摧毁,明军战死失踪3000多人,苏茂身中两枪一铳,林文灿、黄胜等人战死,最后还是黄廷及时赶到,苏茂等人这才逃过一劫。第二次揭阳之战以明军的惨败而告终,不久明军放弃揭阳、普宁、澄海三县。


三月,郑成功在厦门开始追究战败的责任“苏茂身为统领先锋,慢师轻敌,致失兵丧将,罪不待诛。黄梧、杜辉应援退却,致统领失机,亦应如律。”

其实从前我觉得郑成功对部下是十分严苛的,甚至有一些不近人情,不过从这事儿的处理上来看,他的处理还是比较温和的。首先,苏茂肯定是要被处死的,毕竟是战败的第一责任人,而且他自己在开战之前还说“自愿领兵杀截,不效,依军令!”所以,苏茂因为战败而被处决也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但是按理说,黄梧、杜辉也应该被处理,毕竟在之前漳州战败的时候,先退后的林德就被杀掉了,但是这两个人终究没有死。


“诸将跪告曰:“苏茂欺敌轻阵,以致败亡,非我等罪。”众俱一辞。于是杜辉捆责六十棍,黄梧寄责,各戴罪图赎,照旧管事,再犯,二罪并举。”


郑成功虽然比较暴躁,也知道如果把所有的责任人都杀掉了,那以后自己让谁去打仗呢?所以说可以发现,郑成功在处理一些败将的时候,被杀掉的一般都是战败主要责任人,或者先逃跑的将领,次要责任人要么挨一顿板子之后戴罪立功,要么降职或者免职。但是综合来说,郑成功部的军纪以及军法的严苛程度在明朝末年也是数一数二的。

比如咱们之前所说的赫文兴,1655年六月,郑成功在厦门阅兵演武,赫文兴的部队队列不齐,郑成功“吊文兴就操场令责四十棍”后来还是众将求情,才给赫文兴免去了这顿军棍,但是督操官陈武就没这么幸运了,被狠狠地打了一百二十军棍,而且还被“贯耳游示”,接下来又处理了几个练兵不利的将领,赫文兴感到害怕,因此生了重病,到这一年的九月份,他居然直接就病死了,可见郑成功治军之严苛,黄梧自揭阳战后已经是“罪将”如果再出岔子,那可就要“二罪并罚”,而在黄梧事件之后,郑成功逮捕了兵官张光启、兵都事黄璋,张光启在二月份曾经奉郑成功的命令调查揭阳战败的事情,郑军众将都说黄梧叛变是由于黄、张二人“激变”,由此可以推测,张光启和黄梧在这几个月中可能发生了一些冲突,这使黄梧的内心更加不安。


也正是因为如此,戴罪立功的黄梧在郑成功厦门会议之后依旧十分惊恐,在这一年的6月24日占据海澄县城叛变,与他一同叛变的还有苏茂的弟弟后冲镇副将苏明,苏明叛变的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哥哥苏茂被杀。苏、黄叛军在6月24日凌晨发动叛乱,将不愿意投降的郑军赶出城外,并且邀请清军进入海澄,城中所囤积的大批的粮食兵器盔甲全部落入清军之手,海澄,这一厦门的重要屏障,就这样落入了清军之手,郑成功在1653年海澄保卫战之后,为了加强海澄的防御,调来大小铳炮火器3000多号,此时恐怕也大多陷入敌手。后冲镇另一副将林明占据城外的土堡拒绝附逆,后来因此得到了郑成功的嘉奖,提拔其为左戎旗镇。


记得曾经看到有人在网上说:黄梧是什么“功臣”,为什么说是功臣呢?大概可能是献了《平海五策》其中有两条是“金、厦两岛弹丸之区,得延至今日而抗拒者,实由沿海人民走险,粮饷油铁桅船之物,靡不接济。若从山东、江、浙、闽、粤沿海居民,尽徙入内地,设立边界,布置防守,不攻自灭也”“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竖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如此半载,海贼船只无可修葺,自然朽烂,贼众许多,粮草不继,自然瓦解。此所谓不用战而坐看其死也”这两条实际上就是咱们熟知的“迁海令”,迁海令基本上断绝了郑氏军队在沿海地区获得补给的可能,明郑政权的最终灭亡和这条政策是有很大关系的。当然,迁海这一政策也并非是黄梧一人提出来的,像之前的漳州知府房星烨也提出来过类似的建议。

而且以上引用的原文实际上是出自于江日升的记载,《清实录》中黄梧并没有直说要迁海,当然,也许是一些重要的史料我没有看到,黄梧说,郑成功为什么没有覆灭,那是因为“以有福兴等郡。为伊接济渊薮也。南取米于惠潮、贼粮不可胜食矣。中取货于兴、泉、漳、贼饷不可胜用矣。北取材木于福、温、贼舟不可胜载矣。今虽禁止沿海接济。而不得其要领、犹弗禁也。夫贼舟飘忽不常。自福兴距惠潮。乘风破浪、不过两日。而闽粤有分疆之隔。水陆无统一之权。此成功所以逋诛也。祈敕沿海督抚镇臣、与臣商度。防海事务。平时共严接济之禁。遇贼备加堵截之防。臣专一整饬马步舟师。视贼所向、到处扑巢。至群贼伎俩、臣所熟悉。破贼机宜。臣筹之素矣。抑更有请者。成功之所以稔恶。倚其父芝龙、阴通家信。摇惑民心。故逆党坚未悔祸。诚严禁芝龙父子、不许音信往来。成功将立见败亡也。”

但是他这一席话,也和直接要求“迁海”没什么区别了,既然郑成功军“南取米于惠潮、贼粮不可胜食矣。中取货于兴、泉、漳、贼饷不可胜用矣。北取材木于福、温、贼舟不可胜载矣”,那自然要“共严接济之禁”,至于怎么个严法,清史稿记载的是明明白白“(黄梧)又言成功全藉内陆接济,木植、丝绵、油麻、钉铁、柴米,土宄阴为转输,赍粮养寇,请严禁;并条列灭贼五策,复请速诛成功父芝龙。率泰先后上闻,琅得擢用,芝龙亦诛。寻命严海禁,绝接济,移兵分驻海滨,阻成功兵登岸,增战舰,习水战,皆用梧议也”所以虽然不能说清政府采取严酷的迁海政策完全是由于黄梧的建议,但他肯定是要为此负上一定的责任的。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古代生活在沿海的人自然也靠着大海,捕鱼或者为官府铸盐,都离不开大海,把船全部烧掉,把人赶回内地,这一政策对于沿海居民来说不得不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一旦越界便死于清军的刀下,所以实在不知道称黄梧为功臣的人是什么心态。

1673年,福建耿精忠,广东尚之信响应云南的吴三桂起兵反清,黄梧惊惧不已,同年病死于漳州,终年57岁,一年之后,二代延平王郑经攻破漳州,毁掉了黄梧的坟墓,戮尸泄愤,因为黄梧曾经向清朝统治者建议发掘郑氏的祖坟,将郑芝龙处决。其实,黄梧除了把海澄出卖了之外,和郑成功真的没有什么大仇,点和施琅还不同,结果降清之后做的比施琅还狠,不仅要求处决郑芝龙,而且还毁掉了人家的祖坟,这种心态很难理解,是求官?还是为了让清朝皇帝的认可?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第二次揭阳之战:黄梧事件的导火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