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之战:一代枭雄的覆灭
1646年正月,陕西清军在肃亲王豪格、护军统领鳌拜、多罗衍禧郡王罗洛宏、多罗贝勒尼堪、固山贝子吞齐喀、满达海、镇国公喀尔楚浑、岳乐努赛等人的带领下进攻四川的大西政权。

此时的四川已成鼎沸之势,由于张献忠这位大西大顺皇帝的倒行逆施,各地反对大西政权的起义此起彼伏,从1644年起向南逃命的明朝残兵败将此时也不断地发动反攻,最终,张献忠不得不在1646年的七月份放弃成都北上,并且将成都屠城。这个时候,清军已经占领汉中,并且继续向四川境内推进,到1646年的11月26日,大西军和清军在南充境内的凤凰山相遇,双方展开了一场大战。

不得不说,虽然清军的军事素质在明末的各方势力之中是最高的,但是一代枭雄张献忠在这场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中,仍然给清军以沉重打击。

按照《清史稿》的记录,张献忠军在战斗开始之前应当是占据了制高点,并且“环营抵抗”,但清军攻破了大西军的第一道防线“格布库破贼第一营步兵”,但大西军依旧没有崩溃,豪格又派遣佐领苏拜攻大西军右翼,都统准塔巴图鲁攻大西军左翼,准塔、伊尔根觉罗格布库领正白旗兵和攻打大西军左翼兵马,结果战况不利,清军左翼的正蓝旗兵马被大西军包围,正白旗前来援救,结果也被暴打一顿,格布库、佐领阿尔津、噶达浑、西特库、乌巴什等人均被击毙,但此时大西军的伤亡也是相当惨重,被迫向后撤退。之后,双方又爆发了三寨山之战,清将巴扬阿、古朗阿被击毙。

此时,大西政权的叛将刘进忠正在豪格身边,刘进忠在乱军之中认出了自己昔日的老主子张献忠,并且向豪格报告,豪格弯弓搭箭,把张献忠射了下了马,就这样,纵横天下十余年的大西王张献忠就这样在阴沟里翻了船。张献忠中箭身亡之后,大西军群龙无首,纷纷溃败,清军趁机追杀“破贼营一百三十余处,斩首数万级,获马骡一万二千二百余”凤凰山之战,以大西政权的惨败而告终,清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西皇帝张献忠战死,年仅41岁,从崇祯二年到隆武元年,张献忠十余年的征战史终于落下了帷幕,同时,他的战死也标志着国祚仅仅两年多的大西政权的灭亡。

由此战不难看出,大西军拥有相当强悍的战斗力,虽然说比不上清军,但也早就不是崇祯年间的那支四处劫掠,被官军一打就跑的流寇,而是一支拥有大量骑兵部队的明末精锐,这点由清军缴获的数量众多的马匹和骡子便可以看出,大西军和大顺军一样,都是出自于陕西的明朝边军,骑兵占整支军队的比例较大,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清军最后的胜利以及成功击杀张献忠和大西军叛将刘进忠的叛变是有很大关系的。

关于刘进忠叛变的过程有不同版本《蜀龟鉴》云:刘进忠请师于汉中。献将惟刘进忠不忍多杀,进忠 数谏积忤,斥守朝天关。所部多川兵,屡调不至,谋坑之并杀进忠。漏言于阍者,献营兵日逃奔进忠而以告。献益忌之,羽檄日三四至,进忠大恐。又下伪诏,用秦人鄙语骂之,进忠忿,谓其下日:主上尽屠川兵,今檄文星急如是,行及汝辈,将奈何?众日:惟急投汉中,乃得解耳。进忠与吴之茂等谒肃王于汉中。
应该说这里的记载还是有那么一点可信的,因为刘进忠最终背叛张献忠的重要原因就是张献忠经常无缘无故大开杀戒,但是《蜀龟鉴》之中把刘进忠的形象塑造得过于高大了,说的好像是刘进忠是为了救国救民才投降清军的。而刘进忠自己在曾在顺治二年1645年的10月23日潼川州屠城。

《蜀难续略》的记载,可能更符合事实“惟川北之保宁、顺庆二府尚有贼将刘进忠守之。进忠知逆无成,已率众至忠州,欲与曾英合。已而自疑,复引还,逆欲杀之未得”刘进忠叛变的原因并不是什么为了拯救属下的四川士兵,而是知道张献忠必然失败,先和曾英勾结,但双方并未得到对方的信任,也就是说此人早有反意,张献忠也欲诛之而后快,当清军入川之时,刘进忠自然就投降了清朝军队,并且为豪格引路。对于刘进忠叛变的美化,实际上也是间接地把清军描绘成了“王者之师”。

而肃王豪格本人却没有什么“救国救民”的觉悟,清军进入四川之后,所面临的局势是“全川皆贼”。所谓的“贼”自然指的是没有剃头的四川各处武装势力,面对如此形势,肃王殿下直接曰:“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有合谋起事者,有勉强胁从者,一切不论,但望风投顺,即与叙录。若敢抗违不服,除本身诛戮外,仍将妻子为奴!”事实证明在绝大多数的时候,清军都是这么做的,所以每攻破一地的战报中都会有所谓的“斩杀无算”。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