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甜与权力

2022-06-22 22:55 作者:让我歌颂为无名之人  | 我要投稿

第一章       食物、社会性与糖

1、    人类与食物

人类利用了几乎所有可资利用的东西来制作食物,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方式享用不同的食物,不同的个人也有不同的喜爱或厌恶的食物。人类自认为偏好的食物位于自我界定的核心地带,对于与自己饮食方式差别甚大的人,视其为等而下之。饥饿感是婴儿对社会世界额依赖的一个缩影,一个人早年的饮食偏好,往往是由哺育他的人,以及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文化所规约的。

罗伯森.史密斯 Robertson Smith 将“共食”视为特殊的社会行为,将神明与人们分享食物视为“一种对伙伴关系以及共同的社会责任的象征和确认”,通过对食物的分享,可以创造一种人与人的纽带。罗娜·马歇尔 Lorna Marshall认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紧张是通过食物共享而得以缓解的。

蔗糖在西方的历史:公元1000年,很少欧洲人知道蔗糖的存在;公元1650时,英格兰的贵族和富翁们变得嗜糖成癖,蔗糖成为他们的药品、文学想象以及社会等级的炫耀。公元1800年,蔗糖已经成为了一种必需品,出现在英格兰人的日常饮食中,虽然其仍然稀缺;公元1900年,蔗糖在英国人的日常饮食里提供了近1/5的热量。

蔗糖是糖的一种,主要从甘蔗中榨取得到。蔗糖的历史上曾与殖民地和奴隶制联系在一起,其作为食物调味时与肉类制品、作为保鲜剂时与水果、作为替代品时与蜂蜜联系在了一起。蔗糖和甜味的蜂蜜,与苦味的茶、咖啡和巧克力,混合创造了新的饮食模式。

诺治·杰尔姆 Norge Jerom 的研究表明,糖以及含糖食物的传播通常是伴随着刺激品,尤其是刺激性饮品。没有食糖传统的人类群体并不会抗拒糖、甜炼乳、甜味饮料、蜜饯、糕点、糖果,或是其他甜味食物被引入其文化之中。哺乳动物对甜味的喜爱,是源自几百万年来甜味向味觉器官显示含有甜味的东西是可以吃的,例如熟透的水果是最甜的,乳汁包括人类乳汁也是甜的。欧洲语言中甜蜜 sweetness 与蔗糖相联系。甜、苦、酸、咸这四种味道品质构成所谓的“味觉四面体”taste tetrahedron。

2、    主食与辅食

大多定居文明都是建立在某种特定复合碳水化合物的淀粉质食物的耕种之上,人们依靠在体内将复合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身体中的糖分而获取营养,例如玉米、土豆、水稻、粟、小麦。其他的植物性食物、油脂、肉类、鱼类、禽类、水果、坚果以及调味品,包含着很多重要的营养物质,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却被当作辅食,即作为对淀粉类主食的补充。以复合碳水化合物为核心主食,同时佐以调剂味道的外围辅食,这是人类饮食的一个基本特征。

奥德雷·理查兹对非洲南部班图族人 South Bantu 中的本巴人 Bemba 进行研究。本巴人每一顿可口的饭菜必须包括两个部分,粟米熬成的“浓粥”ubwali,以及由蔬菜、肉或鱼制成的伴着浓粥吃的调味料。“浓粥”实际上是黏土一般稠密的固体,吃的时侯要用手把大块的糊扯下一截,揉成球,醮着调味料,整个吞下去。没有“调味料”他们便吃不下“浓粥”,而“调味料”通常是炖菜,而他们认为“调味料”并不是食物。“调味料”是指炖煮的肉、鱼、毛毛虫、蝗虫、蚂蚁、蔬菜、蘑菇等等,其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让“浓粥”更容易下咽;二是让“浓粥”吃起来时更有滋味。本巴人一顿饭只伴着吃一种“调味料”,他们并不喜欢把各种食物混合在一起吃,这种习惯他们称为ukusobelekanya。

人们都依赖某种主要的复合碳水化合物为生,他们的生活都是围绕着这些作物而展开的。作物生长的时历与人们一年的时历安排相契合,作物的各种需求也以奇特的方式成了他们的需求。它更成为了生活中的意义之源,它的特性、名目、味道、形态构造、种植时的艰辛以及历史,这些都会投射到一个民族的世俗事务之上。这个民族不仅将他们的主食作物视之为基本的食物,还拿它来定义食物本身。

作为核心主食的复合碳水化合物,有与之相对的层出不穷的外围辅食,这些补充性的调味品之所以重要,是能使淀粉主食吃起来更加有滋有味,这一普遍模式被伊莉莎白·罗金 Elisabeth Rozir 和保罗·罗金 Paul Rozin 称为“调味原理”。以面包为主食的人们,习惯用油脂和盐来给他们平日里吃下的大量面包调味,如东欧地区比较普遍的食物组合是黑面包加鸡脂、大蒜和盐。而辅助性食物通常并不会被大量食用,不会达到过作为主食的淀粉类食物那样的食用量。

补充性的辅食通常要经过晒干、发酵、烟熏、火烤、盐腌、腐酵或其他加工方法,使之变得不同于本来的味道,而很多淀粉主食仅仅需要清理干净并简单烹煮就可食用。辅食可能来自于鱼、畜肉、禽肉或昆虫,而更多来自于像豆菲菜、细香葱、薄荷或者海藻这样苦味的、酸味的、辛辣的、耐嚼的、黏糊糊的植物,或像青苔、蘑菇这样腐土味的、脆口的、清凉的菌菇,或像干制的酸辛的、苦味的、燥热的、芳香的香料,或是新鲜或腌制的酸味的、甜味的、多汁的、有嚼头的、硬脆的水果。因为它们吃起来既带劲又炙口,让人口渴并能激发唾液分泌,使人流泪和刺激黏膜,而且它们还能带来苦味、酸味、咸味或是甜味这些尝起来或闻起来与淀粉主食大不相同的味道。

现代饮食模式与上述饮食模式刚好颠倒,例如美国,复合碳水化合物失去了在饮食中的核心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肉类食品,各式各样的脂肪,以及糖,其典型特征是巨大的热量摄取。人们所吃的东西既向自己也向别人说明了他们的身份和内涵,饮食模式与所属社会的一致性,揭示了特定文化形式的维系,依靠的是人们承载这些文化形式的持续不断的社会活动,以及人们具体化和实现这些形式的行为。

第二章       生产

1、    蔗糖的生产

蔗糖,一般简称为糖,是在植物原料中提取的一种有机化合物,原料一般为甘蔗和甜菜,人工蔗糖是从作为蔗糖的碳水化合提纯的制品。历史上,糖的提取是从液体结晶而来。

甘蔗热带是甘蔗中的贵族,成熟时有2英寸粗,12-15英尺高,表面柔滑,糖分高,茎内富含汁水。当甘蔗成熟以后,最适宜榨汁的时候是在它成长了9-18个月后的干燥时节。从甘蔗的断茎中生长起来而没有经过再植的“截根苗”,通常大致每12个月要砍一次。甘蔗只要长成就一定要砍,这是为了不让甘蔗中的汁液和汁液里的糖分散失,从而避免腐烂、干枯、变质和发酵,而甘蔗一旦砍下就必须立即榨汁。糖蔗育种都是以热带种为母本,而繁殖可以通过无性的方式进行,只需从其茎干上砍下含芽苞的部分,把芽苞种植到土地中,在充足的阳光和水分下,可以连续六周以每天1英寸的速度生长。

从甘蔗中提取糖,是将含糖的甘蔗茎秆榨取甘蔗汁,然后加热使水分蒸发,浓缩糖液,再冷却析出结晶。这样粗加工后就获得杂质较少的金黄色的糖蜜糖浆 blackstrap molasses 或糖蜜molasses 或 treacle,还有部分洁白的颗粒状的糖,而后者被认为是优质和纯净的象征。早期的制糖并不是将其制成固体,更多的是以乳胶状的糖浆存在。

甘蔗作为热带和亚热带产糖作物,需要大量灌溉和劳动力。若气温条件较差,这会延长生长周期,而制糖所需的榨汁、种植、及时砍伐、熟练加工等,决定了它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作物。水力和畜力设施的发展,使甘蔗种植和制糖技术得以进一步发展。

2、    制糖的历史

地中海的阿拉伯征服者们在传播不同地域文化产物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产物的交融、混合、发明和创新。许多重要的作物,如稻、黍、硬质小麦、棉花、茄子、柑橘类水果、香蕉、芒果都是随着伊斯兰教的扩张而得以传播的。但真正重要的是,还带来了由下级行政官率领的军团、行政法规和税制、作物灌溉、生产和加工的各种技术,以及扩大生产的动力。甘蔗和甘蔗种植以及制糖技术,是伴随着阿拉伯人入侵而传入欧洲的,甘蔗和制糖在地中海传播开来,蔗糖史进入地中海时期。

1099年-1187年,十字军东征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土地,欧洲人成为甘蔗生产者或者说是生产实际控制者。而地中海以西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始甘蔗的种植实验,在大西洋诸岛的殖民地上建立起制糖业,蔗糖生产中心逐渐从东向西移动,而大西洋诸岛的制糖业模式也成为了新世界制糖业的原型。地中海蔗糖生产衰落的同时,大西洋诸岛顺势崛起,蔗糖的成品权逐步被欧洲所掌握,与此同时欧洲人对蔗糖的认识和需求与日俱增,但其依然是奢侈品而非日用品。当新奇的廉价的消费形成习惯,需求就成为现实,而且不会因价格涨落而取消,这种需求甚至会蔓延开来。伴随着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蔗糖产品也在分化,从最初的粗糖和糖蜜,到甜酒,再到结晶糖和糖浆。

1526年,葡萄牙的巴西糖占据市场主导;1655年,英国的巴巴多斯糖进入市场,并逐步形成垄断,其中包括白黏土糖和黑砂糖;1740年,法国通过限制性政策打破英国的垄断地位,拿破仑建立了日渐完善的甜菜制糖工业;19世纪中期,甜菜种植在温带地区发展起来的,这也标志着温带地区的产品第一次严重削弱了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

3、    前资本主义

17世纪到18世纪,世界两大“贸易三角”:第一个是不列颠-非洲-美洲,工业制品运往非洲,非洲奴隶则贩到美洲,美洲热带商品(特别是蔗糖)销往宗主国及其重要邻国;第二个是新英格兰-非洲-美洲,朗姆甜酒运到非洲,奴隶贩到美洲,糖蜜运回新英格兰。第二个贸易三角的成熟使得新英格兰殖民地与英国之间产生了政治上的摩擦,这背后实际是经济问题。

殖民地产品流向宗主国,而通过贸易所获得的其他产品,如食物、衣服、机械以及几乎所有一切商品,则流入落后地区。大多落后,只有极度脆弱的工业化能力,水泥、玻璃瓶、啤酒以及软饮料这些低技术产业通常就是他们的主要工业,他们使用的大部分成品仍然依赖进口,甚至食物的进口也在不断增加之中。

大西洋诸岛的种植园大量使用非洲黑人奴隶作为劳动力,他们创造的财富和产品都流向宗主国,而宗主国向非洲提供高价的工业品。奴隶是一种“错误的商品”,因为人不能被视为物品更不应用来交换。强制劳动制和雇佣劳动制都是制造劳动力的过程,失去生产资料(一般是土地)的劳动力被制造出来,不同的是,后者是贩卖劳动力,而前者是贩卖自身

重商主义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在某个时期保护了本国种植园主免受国外蔗糖生产者的竞争,在另一个时期保护了国内工厂主免受国外制成品制造商的竞争。重商主义内涵:只买别人的半成品,却不向别人兜售自己的原材料,而且只用本国的船来载货。重商主义的三重意义:保证了糖和其他热带商品的供应以及交易和转口贸易所得的利润;确保了英国制造品的巨大海外市场;支持了英国海运和海军的发展。重商主义是利用国家权力,集中社会力量,保护国内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其过渡就是种植园经济。

4、    种植园模式

种植园是以农业为主,同时具有原料加工的工业,是农场和工厂的结合。在榨汁磨坊和蒸煮间里需要的根据劳动者的情况,把工人们分配到不同的岗位和班次,并伴之以严格的作息规定及纪律,这是工业的管理模式。甘蔗种植园发展早期就是一种工业化了的企业,而且以强制劳动为基础,是农业生产与权威监控的混合,这来源于制糖产业的特殊性,农业和工业部分都不能分离生产。种植园的工业化特征:生产和消费分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

生产蔗糖至少需要一到两个榨汁磨坊,一个提纯和凝缩蔗汁的蒸煮间,一个用来使粗糖脱水并使糖条干燥的烘烤间,一个制作甜酒的蒸馏间,同时还有一个装船前存放粗糖的贮藏间。整个制糖季为六个月左右,80英亩的甘蔗,可产出80吨的蔗糖,田地被化为出数块,以便依次种植和收获,保证能源源不断供给制糖车间,砍伐、榨汁、蒸煮和熬炼是同时进行的。

蒸煮和熬炼出精华,即把液体进行转化并且控制好火候,需要相当的技术,作为技工的熬糖工的工作环境却十分艰苦。在他们的工作中高温和噪音都令人难以承受,并且相当危险,而他们的工作时间更是跨越了从甘蔗顺利长成至可以砍伐开始,直到半结晶状的成品糖被倾倒在模具里进行脱水和干燥的整个过程。

农场里雇佣来自宗主国的新移民,被雇佣者要和他们签上好几年的固定劳动契约,大多是形形色色的政治犯,而且有许多人完全是被绑架去的。当劳动力的数量超过了国内经济的吸纳能力时,英法两国都借这一殖民制度来清除他们的过剩人口。这些人被叫做契约佣工 indentured servants,他们在殖民岛屿上的合同终止后,会获得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而后,种植园主开始使用印第安奴隶和非洲奴隶,早期的劳动模式是混合式的,其中兼有欧洲来的小衣场主、契约工人和非洲美洲的奴隶。

资本主义的兴起既包括之前的经济体系的瓦解(欧洲封建制)和一个世界贸易体系的诞生,也涉及殖民地扩张、在世界不同地区建立实验性经济产业(如葡萄牙的蔗糖种植实验)以及依靠贩运来的奴隶。种植园是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所有的这些特征,同时它为欧洲的消费提供了商品,为欧洲的生产提供了市场。一般认为,1650-1750年为重商主义、贸易或商业扩张的时期,而18世纪晚期的工业化阶段为真正法人资本主义。种植园的劳动力是奴隶而不是无产者,而且种植园是通过扩大规模而不是技术进步来提高产量,因此难以称为资本主义,可以视为是“使资本主义成为可能的积累”。17世纪的危机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最后阶段,使得西欧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向北大西洋转移。

5、    近代的变化

1834-1884年,奴隶制陆续被西欧国家废除,蔗糖生产锐减,而蔗糖世界市场出现了更加激烈的竞争。一方面,输入的契约工带来的竞争,迫使刚刚被解放的人们加倍工作,报酬却更低;另一方面,新获自由的人们由于无从得到闲置的土地或者其他当地资源,也就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谋生。种植园主又以某种形式重建了强制劳动。

劳动力移民的流动,欧洲人主要迁往欧洲以外的欧洲殖民地,而非白人世界的人迁往新兴的热带和亚热带原材料生产地。由非白人群体来艰苦劳作是欧洲社会的惯例,白人移民消费非白人移民生产的商品,而非白人移民以低薪来购买白人移民生产的高价值工业品。

1800年,大不列颠的糖消费在150年内大概增长了25倍,(西方)世界蔗糖产量近245000吨。1830年,蔗糖产量增至572000吨,30年里增长了233%。1860年,甜菜糖的生产迅速增长,蔗糖产量到达了1373000吨,30年里又增长了233%。1890年,蔗糖产量超过了6000000吨,30年里增长了500%。

第三章       消费

1、    蔗糖的功能

欧洲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小麦,其他的主食也都是是谷类和豆类,如黑麦、荞麦、燕麦、豌豆、扁豆等,而肉、奶、蔬菜、水果都是主食的补充。早期(12世纪以前)欧洲的日常食物是十分简单和粗陋的。1697年,英国开始粮食出口,并长期保持粮食贸易顺差,但仍有大量底层劳动者收入微薄而无法填饱自己。直到18世纪,英国才形成主副食之分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加调味品(complex-carbohydrate flavoring)的饮食模式。

蔗糖从液体糖浆到固体结晶,从黑棕色(红色)到骨白色,从低纯度到100%纯度,产生了各种品类的蔗糖制品。精炼程度低的糖称为卡松糖 casson sugar,精炼高的糖称为 kute(后来演变为 cute)。蔗糖五种用途包括:香料、装饰品、药品、甜味剂、防腐剂,这些用途经常交叉重叠,而也正因其身兼数种功能才具有如此的特殊地位。

香料,是指具有芳香的植物制品,在烹调食物时加入增加风味,最初的蔗糖也被视为一种香料。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必须一个各种方式保存食物,用香料调制可以很好保存食物,特别是鱼和肉这些容易腐坏的食物,而且香料也掩盖食物本身糟糕的味道,使食物易于消化。

装饰品,糖的可塑性和洁白性使上层阶级乐于将其制成各种精巧的华美的纯粹的装饰品,而且也和阶级性与宗教性相结合,如糖雕。现在糖的装饰性被弱化,而更多出现在食物上,是甜味剂和装饰品的复合使用,特别是在糕点上,如糖霜和糖制小装饰。

药品,传统医学总是将大多数香料也作为药品,无论是刺激性的还是温和性的,都能为病患带来显著的变化。服用高纯度的蔗糖会出现一系列特殊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心跳、皮肤颜色的迅速变化,而不会出现酒精、麻醉剂等带来的行为和认知的负面效果。使用糖作为药物也是一种特权的展现方式,而且宝石和贵金属等的稀缺性为药用性提供支持。糖既作为一种药品直接使用,也作为一种调和药品的药品而使用,而且还可外用,出现了药糖、糖丸等词。

甜味剂,蔗糖和蜜糖都是天然的甜味剂,而蔗糖比蜜糖更容易获得。甜味常用来调和苦味,甜味剂常用于增加饮料的风味,人们喜欢苦味是需要开发的自然而稳固的味觉反应。茶、咖啡、可可、酒都是具有刺激性的苦味的饮品,蔗糖的加入使其风味变得迷人。烈酒被视为是下层阶级的酒,而上层阶级更喜欢具有甜味的葡萄酒。欧洲对东方茶叶贸易的垄断和对新世界制糖产业的控制,使大量的廉价的糖和茶相结合掀起日常饮食的革命,饮茶的习惯和文化从贵族向劳动者传递。下午茶最开始是贵族(女士)的特权,茶歇得到中产阶级的扩张和固化,热茶为底层劳动者带来能量和精神。

防腐剂,高纯度的糖能吸收水分抑制微生物生长,是很好的防腐剂。在使用蔗糖防腐的时候,大量的糖也进入了食物,因此在食物中将糖作为防腐剂的同时也具有甜味剂的作用。用大量糖制作的食物具有很长的保质期和能提供大量能量,工业时代的双职工家庭偏好于这类能节省食物制作时间的制成品(便利食物 convenience eating),而且这类食物能促进食物的摄入,如蜜饯、果酱。

2、    文化仪式化

蔗糖的稀有性与上层阶级的特权结合,参与建构礼仪体系 the ceremonial nexus,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符号和权势阶层之间的社会联系。蔗糖的特殊象征意义的衰落,是伴随着其的大众化,同时也在经济和日常饮食的重要性上得到增强,糖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廉价,更多作为一种商品和必需品。随着糖的使用自上而下扩张,下层阶级不断仿效上层阶级的使用方法,而且更多的与日常情景的使用方法出现。

新的食物和食物形式会被日常生活吸纳,其逐渐变成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也作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这个吸纳过程就是形成文化的过程。文化的系统中存在联结和沟通不同阶级、不同群体、不同价值和不同实践的文化介质,这些介质包括物质、语言、行为、思想,文化介质在不同领域间有限地流动,其意义也会受情景的影响而变化,蔗糖正是这样的一种文化介质。

仪式化是对新事物的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象征意义,西方的饮茶成为一种文化的过程中,就存在仪式化或者说规范化。蔗糖的使用仪式化的两个侧面:广延 extensification是事物得到更广泛的使用,同时在不同背景下产生新的意义,糖的普遍化和日常化就是从奢侈品转变为必需品的过程;顺延intensification是使用方法和意义从较高社会阶级向较低社会阶级传递,是对过去使用方法的延伸,是自下而上的效仿,同时也是在日常生活的实践深化的过程。

第四章       权力

1、    社会的背景

在特定社会和历史背景下,文化中意义是由象征赋予的,意义分为两种:内在意义,是内在于社会群体之中的,内在于规范和场域之中的,不言自明的东西,通过人们的行为而反映出来,群体内部的意义可以被操纵和挪用;外在意义,是外在于内部范围的事物所被赋予的意义,这是与内在意义相对的,涉及了多个方面,同时也与内在意义相互关联

重商主义认为需求对于任何人群和国家总是固定不变的,市场不会增长而只会达到平衡,认为市场是静态的,由此形成了禁止奢侈消费的道德和穷人不能效仿富人的规范。扬·德弗里斯 Jan DeVries 认为经济生活具有两种特征:更多的家庭不得不卷入到市场中去,既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品的购买者;劳动者仅仅为了满足既有消费水平而进行劳动,除了必需之外别无他求的倾向(向后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必须被改变。

2、    供需的权力

蔗糖进入市场后,一方面消费需求被制造出来,民众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比重也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制糖业的控制者们为了获得更多利润,不断扩大生产的体量,以及不断增加对生产各要素的控制。蔗糖的利益链将生产者、制造者和销售者联合起来,并更进一步联合起控制权力者,使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权力运作方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形成了对制糖产业的保护,扩大向市场销售更多的糖,如累退税的优惠税率和奴隶制留存。

庆典和仪式是权力和权威运作的一种表现,在其意义衰落后,象征物向下流动的过程,是下层以上层为模板的模仿过程,这被称为“文明化”,也是下层的符号消费的过程,即炫耀性消费,新的意义和模式也相应形成。当某样事物普遍化和日常化,其会深刻改变日常生活模式,而这往往伴随着生产/权力关系的变化。蔗糖消费的扩大,体现出在社会内部阶级间斗争的过程,斗争的结果是贸易保护主义被自由贸易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被殖民主义取代和资本主义取代。

第五章       饮食人生

1、    甜蜜的生活

糖是一种普适的调味品,也是一种关键的食物原料,糖已经深入嵌入生活之中,甜的意义从味道上扩展到了情感上。亚热带1英亩土地的蔗糖能产出800万单位能量,远超过其他作物的产量,用蔗糖代替其他食物来提供能量似乎是可行的,但人的饮食需求不仅是在能量的摄入,还在于风味和营养。

需求的变化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在基本需求的固定支出之上,还有为了现代的、新潮的、符号的消费支出,而后者被各种因素刺激而扩张。糖的需求扩张带来的是糖消费的扩张并逐渐固化,从炫耀性消费到基本消费,同时为了配合糖的购买和使用,连带的一系列消费模式也发生了细微的调整。

2、    饮食模式

糖促进预制食物和快速食物的扩张,家庭不仅更多的在餐厅进餐,也更多使用预制食物,这无疑减少了在烹饪上的时间消耗,也一定程度减少了饮食的时间占用,如汉堡。零食也是一种因蔗糖普遍化而出现的食物形式,所谓零食就是能吃个没完的随时满足进食欲望的食物,这类食物往往是油脂和糖的混合食物,能提供大量能量,如冰淇淋。

糖使摄入食物获得能量更加便捷且大量,同时也影响了传统一日三餐的饮食模式,进食变得更频繁和随意,所谓正餐的重要性和需求性下降了,此外现代的健康饮食方式提倡的是少食多餐。现代的饮食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作为提供能量的复合碳水化合物的主食,在饮食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相应地提供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的辅食或补充食物的比重得到上升。糖对饮食模式的影响进一步促使了社交模式的变化,在任何场合都能进食,人们将消费的乐趣浓缩到一块了,消费的情景也变得更加频繁。

第六章       总结

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新事物的发现和创造,当这样的新事物进入人民生活时,对其的需求便会逐渐扩大。在这个过程中依据其功能性、特殊性和适用性而与权力在不同程度上相结合,例如小麦、石油、货币。在其普遍化的过程中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每一变化的过程组成社会生产力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图景。

在新事物与权力的结合之中,该事物具有不同的意义,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其具有三种不同内涵:权力地位的来源物,事物从一开始便是稀有,其稀缺性注定了是由少数人生产或占有的,而随着需求的增加,占有者/生产者便能以不同形式控制使用者/消费者;权力权威的象征物,上层(权力)阶层通过对稀缺物的占有和控制体现其权力和权威,他们的消费大多是符号消费,所使用的物品是为了区隔阶层;权力关系的中介物,权力是流动的,新事物也不总是稀缺,随着权力关系的变化和新事物的普遍化,该事物能在不同权力层级间流动,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此区别不同的层级,权力的施展和流动都会经过这样层级间的存在。

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切实可感的是商品的性价比得到提升,因而日常生活中能使用的新事物增多了。新事物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促使了日常模式的三个层次的转变:消费模式,事物的普遍化带来的价格的下降,在国民的日常支出占比中就有提升的可能,当其成为必须品的时候,便会影响其他必需品的购买,从而改变日常消费策略和方式;饮食模式,作为可食用物品对饮食模式的多方位改变是不言而喻的,而其他不可食用物品也会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从而改变饮食模式,如手机;社交模式,新事物的出现在多个层次都产生了影响,其原因在于人们愿意使其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中介物的进入改变了人际关系,即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改变了,新事物-社交模式是微观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辩证关系。

甜与权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