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独立游戏开发学习笔记(五十三)--编曲学习笔记(七)--第二堂课

6 月 19 号上了第二节课。
1. 练琴姿势纠正
先是演奏了一遍上个星期练习过的车尔尼599的第一面。老师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1.1 折指
不要折指,虽然我没有折指,老师还是专门告诉我为什么不能折指:
折指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如果一直这么练习,对之后练习速弹不友好,容易弹不快。
1.2 按下去的姿势
首先是手指按下去的姿势有问题,按下去的时候应该是手指跟发力,沿着手指根的关节转动。
为了熟练这个姿势,可以做一个手指操 15 分钟,练习筋膜,把手指根往后面压。
按下去的动作如下:

手指操的动作如下:

2. 织体(Phoic)
现在我们音乐主要都是主调织体(Homophonic Texture)。
老师讲了以下这三种织体:
主调织体 Homophonic Texture
复调织体 Polyphonic Texture
单旋律织体 Monophonic Texture
其他两种现在其实也有,只是不多。
2.1 复调织体 Polyphonic Texture
复调织体指的是两个旋律不一样,车尔尼599第一面第三个就是复调,左右手都是单独的旋律,而非左手伴奏右手旋律。 复调织体主要活跃于巴洛克时期,至今都还存在。
现在我们当然也可以写复调,只是不符合主流的审美。复调音乐是宗教音乐的产物。
而且不只是现在,包括文艺复兴时期,大众听得最多也是主调音乐。
2.2 插播:动机的发展形式
这里老师突然插入讲了一下动机的发展形式。
数学与音乐结合有一个十二音矩阵作曲,通过矩阵计算十二音,算出一种先后顺序。以前是要人工计算,现在可以电脑计算了。
或者退一步讲,一个旋律是如何从几个音符开始,形成一个旋律,是有逻辑的。现在交给电脑,电脑已经可以通过几个音符,自己发挥创作旋律了。
一个旋律从几个音符开始发挥到一段旋律,有 16 种发挥模式,或者说动机的演变。在巴赫的时代,已经把目前听到的歌所有可能的正常的动机写完了。
2.2.1 举个例子:重复
比如说重复:
有一种叫完全重复,比如说先弹一次 12345,然后后面再接 12345,这叫做完全重复。
还有一种叫做转位重复,弹了c大调的12345,然后我们再谈一个g大调的12345,整体增加或者减少音高,这种叫做转位重复。
还有一种叫做扩展重复,比如 1232345,重复其中的一小段。
2.2.2 其他
还有其他很多形式,比如说纯粹的转位。
其实这 16 个从整体来看,一共可以分为 4 个大类:转位,倒影,逆行,镜像。
比如说转位,还是 12345 举例子,其中的每个音都可以增加或者减少八度,只要还是12345就行。
再比如逆行的话,逆行有两个维度,音高和节奏。比如 12 345,只逆行节奏就是 123 45,只逆行音高就是 54 321,都逆行就是 543 21。
2.3 从织体来看西方音乐的演变
2.3.1 单旋律织体 Monophonic Texture
在西方音乐成体系之前,只有单旋律织体。
单旋律织体不是说没有伴奏,有的也有伴奏,只不过伴奏和主旋律是一模一样的,要么完全一样,要么只在某几个音上重复(不重复的时候就没有伴奏,以钢琴为例子就是左手 1 3 5,右手 12345)。
2.3.2 音程协和关系
后来,有个人唱走调了,然后就发现音之间的协和关系了也叫音程。
比如说 1 和 2 就不协和,一起弹很不好听。顺便一提如果都是 do 那就是完全协和。
所以说协和程度是一个统计结果,大数据统计出来的。
因为有了这个,变可以说有了一个最简单的复调织体,也就是二声部的复调织体,不过还是可以归类于单旋律织体,因为经常唱的还是重复的东西。
2.3.3 复调织体
随着时间发展,后面逐渐有了复调织体,不过依旧不能超过三个声部,因为三位一体,超过了那就是异教徒。
但是 11 世纪到 13 世纪的游吟诗人,并不在意这个限制,游吟诗人很多人都是家道中落或者参与游历的贵族,不受教会管制。
此外,法国也不在意这个限制,法国香颂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定型的。香颂在法语中就是歌曲的意思。香颂没什么章法,不是主调,复调,单旋律中的任何一种,怎么好听怎么来。
2.3.4 文艺复兴时期
后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方面出现了融合音乐--歌剧。蒙特威尔第写的西方音乐上第一部代表性的歌剧-《奥菲欧》(不是第一部歌剧,之前很多人尝试过但是效果不好)。
还有别的形式像是清唱剧和牧歌剧,清唱剧重表演,牧歌剧重唱。
现在有个叫做音乐剧的形式,和歌剧比较大的区别是唱功:
歌剧很注重唱功。
但音乐剧不注重唱功,音乐剧注重的是音乐好不好听,舞美灯光好不好,舞蹈等,比较平衡的。歌剧其实没什么舞蹈。
歌剧就关心唱得好不好,唱得好的同时再加入表演。
可以说歌剧演员是目前音乐界最顶尖的演员。
2.3.5 复调织体的问题
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基本进入复调音乐审美。比如说《哈利路亚》是纯复调音乐,不带任何主调和单旋律。
但是随着复调发展到极致,问题出现了,复调音乐是殿堂音乐,当我们把民间音乐都请进殿堂后,在殿堂发展之后,民间音乐就不怎么发展了。比如说中国的京剧,请进殿堂后现在人就不怎么听京剧了。
西方音乐,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整个巴洛克时期就是这样,好东西都被请进殿堂了,民间没有什么发展了。那个时期不是贵族听不了音乐,音乐太贵了。
所以民间要有自己的发展,不过民间审美和殿堂又不一样,之前讲过大众听不懂复调,民间发展的都是主调。
2.3.6 古典主义
巴洛克时期结束。到了古典主义。奠定古典主义基础的一个人,约瑟夫·海顿,海顿创立了一个学派-交响乐。
大部分大师写的交响乐不超过 9 个,海顿写了 100 多,莫扎特也有几十个。不过莫扎特活得太短,海顿是寿终正寝。
融合民间的需求之后,古典主义就诞生了,因为民间希望出现主调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些人的音乐,你可以听出很明显的旋律,不过也不是说完全主调,他们也不想丢掉复调,两边都要有,所以就有了古典主义。
2.3.7 浪漫主义
再下一个时代,浪漫主义,进入浪漫主义后,人们已经不关心主调还是复调了,大家开始关心音乐的功能性了。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回归,因为音乐最开始就是功能性的,比如教会音乐也有安魂曲,弥撒这种。
不过浪漫主义的功能更多,比如听起来好玩,悲伤,愉悦,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等等,那个时候出现了印象派。
印象派不是想让你关注作品,而是想通过作品引发你的思考。包括后面的新古典主义也是干这事,想让你去思考。
2.3.8 当代艺术
浪漫主义结束,进入近现代的时候,我们称为当代艺术。人们发现已经没什么可以发展的了,大部分东西都已经发展完了。所有的音乐体系,乐理都已经定型了。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人,叫做勋伯格,他就开创了十二音体系,这个体系普通人听起来并不“好听”。勋伯格这个体系给了西方殿堂传统音乐继续发展,不过到现在又快不够用了。
这种成体系的音乐逐渐没什么可以发展的了,所以老师现在比较喜欢搞国风这种没什么规律的东西。民族音乐都是无规律的。
在勋伯格创建这个体系后,音乐就变成学科了。后面还有一个人,叫梅西安,让配器法更加自由,在这之前什么乐器和什么乐器是有搭配的。
勋伯格创建这个体系之后,严肃音乐领域基本上就已经定型了。
3. 视唱练耳训练
我们现在大部分音乐都是主调织体,也就是旋律+伴奏。
知道这件事之后,我练琴的方法就要有改动。
现在我是左手弹伴奏,右手弹旋律,所以之后我弹的时候,右手弹什么,嘴里就唱什么,不用专门念出 do re mi fa so,哼就行了。左手,右手,嘴,三方协调。
如果后面熟练了,还可以右手不弹,左手伴奏,嘴里唱出旋律。
4. 调式调性
前面也讲过,major 是全全半全全全半,这个可以用白键记忆比较方便,C major 全部都是白键。
minor 是全半全全半全全,实际上可以让大调小个三度(A minor),依然是全按白键。
这两个调式是最基本的调式,它们是怎么出现这件事是需要专业考证的,我们凡胎只需要记住就行了。
4.1 练习:24 个大小调
总共有 24 个调号,12 个大调,12 个小调,都要记住,且不能只写成五线谱前的固定调号,都要直接标在五线谱上的音符里。
有一个小技巧。无论升降,音高一定是一样的,比如说 bG,音阶一定是 GABCDEF,只不过会有升降的变化。还有就是要注意,有些时候钢琴上的白键 B 也可能是 bC(在钢琴里可以是 B,但是在音阶里一定是 bC,因为音阶是连着的,上一个是 bB 这一个一定是 C 的升降而不会是另一个 B)。
4.2 和声小调
把自然小调的第七个音升半音,就是和声小调。
原因就纯粹是为了好听,之前我们讲过,这第七个音叫做 lead。在自然大调中,lead 和 tonic 相差半音。但是在自然小调中,这里差的是一个全音,隔得有点远,因此不太有“导”的效果,于是有一批作曲家发现把 lead 升半音就好听多了,于是他们就人为地升上去。
2022/7/2 更正:小调的第七个音不是导音,而是下中音,导音必须得是和主音半音的关系。
4.3 旋律小调
旋律小调则是把第六个第七个都升半音,而且下行的时候又要还原为自然小调。
旋律小调也是为了好听,不然第六个音和第七个音隔得又太远了(增二度),而第六个音和第五个音本来就只差半音远一点也没啥,下行还原也是因为下行的时候 lead 后面就不是 tonic 了,保持原样就行。
因为在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里有这种认为升降,因此在这两个调式中你可以同时看到升降还原记号,而自然大小调肯定都是同一个升降号的。
4.4 中古调式(教会调式 church mode)
我们知道 C 大调:CDEFGAB,调号不升不降。
那么我们谈一个 DEFGABC 怎么样,但不是 D大调,我们让调号依旧保持不升不降,以此类推,包括 C 大调一共 7 个调式就是中古调式,各有各的名字。
有了这个关系之后,我们可以尝试把这种调式全转到 C 上,此时就没法全不升不降了:
4.4.1 直接计算方法
一种方法是直接计算,先算出不同音之间的音程关系,然后往 C 主音上套:
DEFGABC 的关系作为全半音就是 全半全全全半全,以 C 为主音就是:
C-D-bE-F-G-A-bB
两个降号,这个叫做 Dorian 调式
EFGABCD 的关系则是 半全全全半全全,以 C 为主音就是:
C-bD-bE-F-G-bA-bB
4 个降号,这个叫做 Phrygian 调式
FGABCDE 的关系为 全全全半全全半,以 C 为主音就是:
C-D-E-#F-G-A-B
1 个升号,这个叫做 Lydian 调式
GABCDEF 的关系为 全全半全全半全,以 C 为 tonic 就是:
C-D-E-F-G-A-bB
1 个降号,这个叫做 Mixolydian 调式
ABCDEFG 的关系为 全半全全半全全,可以发现这个其实就是小调:
C-D-bE-F-G-bA-bB
3 个降号,这个叫做 Aeolian,当然同时也是 minor 小调。
BCDEFGA 的关系为 半全全半全全全,以 C 为主音:
C-bD-bE-F-bG-bA-bB
5 个降号,这个叫 Locrian 调式
4.4.1 另一种方式
但比起直接计算,其实有个更简单的方式:
以 Dorian 调式为例,换句话说,我们要让 CDEFGAB 听起来像 DEFGABC
那其实,就是一个从 bB 开始的大调,因为此时 C 是第二个音,充当了 D 的位置,当然 Dorian 本身不能算是 bB 大调
以这个理论来算 EFGABCD,E 是第三个音,那么 C 是哪个大调的第三个音呢?bA。
所以 Phrygian 的调号和 bA 是一致的。
同理 FGABCDE(Lydian 调式) 的调号和 G 大调一致,G 大调就 1 个 #F。
GABCDEF(Midolydian) 则和 F 大调一致。1 个 bB。
ABCDEFG(Aeolian/Minor)就是 bE 大调的调号,其实也就是 C 小调。
BCDEFGA(Locrion) 是 bD 大调的调号,5 个降号。
4.4.2 Ionian 调式
刚才只有 6 个调式,其实 CDEFGAB ,也就是大调,也有一个名字,叫做 Ionian。
所以中古调式其实是包含大小调式的。
4.4.3 平行调式 Parallel Scales
(本小节内容,以英文为主,因为中文搜到的解释不一样,也搜不到平行调式和这个术语名称,但搜索 Parallel Scales 是可以找到解释的)
虽然有点超出现在的范围,不过以上这几个以 C 为主音的音阶,互为平行调: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都是 CDEFGAB,只不过升降号有变化。
同理,大调和小调也和这些互为平行调式
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叫做关系调式(Relative Scales):
那就是 CDEFGAB 和 DEFGABC 之间的关系了,因为它们的调号一致,都是不升不降。
再举个例子,G 大调和 E 小调就互为 Relative Scales

4.4.3.1 平行调的音功能一致
互为平行调的调式,每个音的功能一样,也就是说主音属音那些是一样的。
刚刚写的 7 个调式,都是主音-上主音-中音-下属音-属音-下中音-导音。(顺带一提,中音有时候也叫上中音)
5. 和弦 Chord
5.1 音程 Interval
一个音阶,一定有主音,就是从哪个音开始。那就有了音程。
如果两个音同时发声,那叫做和声音程。
如果有先后顺序,那就叫做旋律音程。
5.2 和弦
两个音之间叫音程,3 个音以及以上叫做和弦。不过一般我们有一个共识,如果 4 个音我们一般叫做和声。不过我们现在不讨论和声,因为基础都是和弦。
不过也不是所有 3 个音都叫和弦,3个以上连在一起的音叫音簇(cluster)。
和弦要以三度叠制。比如 135,1 和 3 之间是三个音,3 和 5 之间是三个音。
二度叠制就不是和弦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不好听。
5.2.1 协和程度
这里就要引入另一个东西:协和程度。
什么叫做协和程度呢?很简单,听起来像是同一个音:
5.2.1.1 完全协和音程
最基本的完全协和音程有 同度,五度,八度。也就是泛音列推出的几个音。不过由于现代音乐用的是十二平均律,因此还有一个纯四度。
不过我们做和声练习的时候,还是按照泛音列来,因为用泛音列来的好听。四度并没有那么好听,是十二平均律的纯数学概念推出来的。
这里说说 同度(unision) 和 八度(octave),同度就是八度都不升降,比如说另一个乐器同时演奏。升八度这个行为叫做转位(Inversion)。
转位这个行为相差 9 度,什么意思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同度就是一度,转位后是八度,加在一起是 9 度。
再举个例子,我们有 1 和 4,差 4 度,我们给 4 降个八度,那和 1 就差了 5 度,4 + 5 = 9。
5.2.1.2 不完全协和音程
三度和六度,是不完全协和音程。
这里提一下大小度,之前提到过度数只是表达五线谱上的距离,但是所谓的大三度,小三度,前面的这个大小,则是和半音距离相关。7个半音就是大三度,6个半音是小三度。
所以这里其实是两个不一样的体系,脑子要转过来,度数是纯五线谱关系,大小则是十二平均律上的半音关系。
5.2.1.3 不协和音程
二度是不协和音程,大部分人们耳朵无法接受。
调性音乐用的永远都是三度叠制的和弦,流行音乐就是调性音乐。无调性音乐没有和弦,微分音也不算。
5.2.2 三度叠制
三度叠制是可以循环回来的,一直按照三度走,是可以循环回这个音的,1 3 5 7 9 一直往后。
不过一般没有 7 以上的和弦,因为 9 和弦已经就是两个和弦了,像是 13 和弦,甚至已经弹出了一个 C 大调音阶。那这个和弦就没有自己的特点了,无法去定义这个和弦。
为什么是 7 呢?因为一个音阶最多就是 7 个音,在超过就到下一个八度了。当然你可以超过,但那样就不好听,不符合大众审美。
5.2.3 三和弦
135 是三和弦,叫三和弦不是因为有 3 个音,而是因为 3 是决定了和弦色彩的音。3 到 1 和 5 的距离都是 3 度。
根音 1 是最重要的音,而 3 音是和弦的色彩构成音,3 决定了这个和弦的色彩。
大三和弦这么叫,就是因为 3 是大三度,小三和弦同理。
大三和弦里有两个三度,1 到 3 和 3 到 5。
如果 1 到 3,3 到 5 都是大三度,那就叫做增三和弦。
问题来了,为什么不直接把大三度再加一个半音变成增三度呢?因为那样 3 到 5 就不是三度关系了(要保证听感上是三度关系,不然怎么能叫三和弦),我们要保证是两个三度关系。
同理,全都是小三度的话,就是减三和弦。
5.2.4 七和弦
七和弦里的色彩构成则是 3 和 7。
七和弦就比较复杂了,不过同理我们知道,色彩由 3 和 7 决定,所以我们就是看三度和七度的大小增减前缀,来得到和弦的名称。
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和弦的这些音,必须在某个调式上,所有有些组合关系是没有的。当然硬要用也是可以的。
6. 书单
两本必须买的书:
《完全音乐理论》 Steven Laitz
《爵士乐宝典》 Mark Levine
其他:
大部分都是乐史书,我不知道能不能列出来,先列出来试试:
Complete Musician - Steven Laitz 完全音乐理论 湖南文艺出版社
Jazz:A History - Frank Tirro 爵士音乐史(上下册) 顾连理 翻译
The Jazz theory book - Mark Levine 爵士乐宝典 上海音乐出版社
Norton Series 诺顿音乐断代史系列:Medieval Music(中世纪音乐) Classical Music(古典音乐) Romantic Music(浪漫主义音乐) 20th Century Music(二十世纪音乐)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 - 王耀华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世界音乐通史 - Roland de Candé
简明国古代音乐史 - 余甲 复旦大学出版社
MUSIC - Roger Kamien 听音乐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Philosophie der neuen Musik - Theodor W. Adorno 新音乐的哲学 中央编译出版社
Music by the Numbers - Eli Maor 音乐是怎样算成的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The Art of Conducting - Donald Hunsberg 指挥的艺术 上海文化出版社
Sounding China - 郭树荟 来自中国的声音
古乐之美 - 苏泓月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 王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 - 江明惇 上海音乐出版社
7. 作业
车尔尼 599 弹到第五页。(震惊,是不是太难了)而且要结合视唱练耳一起。
24 个大小调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