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土堂发现的旧石器
太原土堂发现的旧石器
人类学学报第23卷第2期 于振龙 石金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山西古研究所)
摘要:土堂旧石器地点位于太原盆地的北端,是太原境内汾河中游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地点,埋藏在太原西山山前黄土台地中。共获得石制品20件,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球以及石锤等,其中砾石砍砸器最具特色。地质时代属于中更新世早期。
太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到上个世纪末的40多年中,前后发现的几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全部集中于汾河上游的古交市境内[2],在太原的其它区域,尤其是汾河中游一带一直是空白。20年1月,笔者在进行山西文物地图集太原部分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项目工作中,于太原市尖草坪区土堂村附近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此后又连续对这一地点进行了多次调查。
1地貌与地层
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北端,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地势北高南低。东部山地为太行山余脉,通称东山,海拔一般在10-150m之间;西部山地为吕梁山东翼,海拔在160m左右;北部系舟山是汾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也是忻定、太原盆地的界山;东西山之间为太原盆地,海拔80m左右,地势平坦。太原盆地约形成于上新世,总体走向北东向,长约150km,最宽处约40km,东、西两侧分别受太谷断裂和交城断裂控制。山西最大的河流-汾河纵贯全境,其支流有屯兰河、大川河、杨兴河等。太原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5℃,年降水量50mm。
土堂旧石器地点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上兰镇土堂村北,地理坐标为北纬38°0′10″,东经12°25′50″(图1)。这一带黄土台地自北而南展布,东临汾河,西依高耸的中奥陶马家沟组石灰岩山地,由西向东倾斜,陡坎前缘的高度现存约20余米。遗址接近于黄土台地的东部边缘,汾河从土堂村北的上兰镇折而南向,出山口,流入平坦开阔的太原盆地。
出露的剖面沉积厚度18.20m,依剖面观察,大体可以分为1层,自上而下见(图2):
1.灰黄色粉砂,块状结构,无层理,质地均匀疏松
2.红褐色粉砂质亚粘土古土壤条带
3.淡黄褐色粉砂土
4.红褐色粉砂质亚粘土古土壤条带
5.淡黄褐色粉砂土
6.红褐色粉砂质亚粘土古土壤条带
7.淡黄褐色粉砂土
8.红褐色亚粘土古土壤条带
9.淡黄褐色粉砂土
10.深红褐色亚粘土古土壤条带,见白色碳酸钙菌丝体,底部含钙质结核,含少量炭屑1.黄褐色粉砂土,可见厚度2.04m(未见底)
2文化遗物
目前已发现的石制品有20件。原料包括角页岩、石英砂岩等,其中大部分为角页岩。石制品中有石核5件、石片1件、石器10件以及断块4件。
2.1石核(core)
石核共计5件,可以分为两型。
A型单台面石核,1件。标本TT·C01,石英砂岩,长宽厚为12.8×1.1×4.7cm,重量840.7g,素材为砾石,以砾石面为台面,台面角69°-74°,从其上仅剥下一片宽形石片。
B型多台面石核,3件。标本TT·C02,545g,素材为砾石,保留部分砾石面,既以砾石面为台面,又以石片疤面为台面(图3)。2.2石片(flake)
标本TT·C007,有疤台面石片,角页岩,呈长方形,长宽厚为12.4×7.1×2.1cm,重量203g,台面略呈三角形,台面部位的小石片疤分布于台面的近背侧缘,台面疤短浅。石片角17°,石片的两侧缘大体平行,石片右下角有3个小的石片疤(图4)。
2.3砍砸器(chopper)
砍砸器4件,全部用砾石加工而成,仅有单刃一种,可分为两型。
A型边刃砍砸器,2件。标本TT·C01,单边刃砍砸器,角页岩,长宽厚为14.9×9.7×5.9cm,重量118g,器形略呈梯形,刃口交互加工而成,加工的长度不足整个石器周缘的1/4,显示出简洁的加工特点。与刃缘相对的一侧为砾石面,颇为钝厚,极利于手握进行砍砸(图5)。
B型端刃砍砸器,2件。标本TT·C03,单端刃砍砸器,角页岩,长宽厚为17.5×14.5×7.7cm,重量2302g,由砾石较平的一面向较凸的一面单向加工,刃缘长13.9cm,加工的长度不足整个石器周缘的1/3。刃角53°-72°,刃缘与石器长轴呈10.4°的夹角,刃缘呈倾斜
2.4刮削器
刮削器共计2件,均不很精制,可分为两型。
A型直刃刮削器,1件。标本TT·C005,单直刃刮削器,角页岩,长宽厚为7.4×6.8×3.7cm,重量164g,器形呈三角形,正向加工,刃缘因连续向背面重击形成锯齿状直刃(图7:2)。
B型复刃刮削器,1件。标本TT·C017,复刃刮削器,角页岩,长宽厚为10.6×8.4×3.5cm,重量290.5g,器形略呈三角形,素材为Ⅰ类石片,石片的左侧与尾端的刃缘反向加工而成。此外,右侧的尾端也有少许粗率的反向修理(图7:1)。
2.5石球(spheroid)
共2件。标本TT·C015,黄色砂岩,重量461.3g,直径约7.6cm,取材于砾石,器体仅余一小块砾石面,通体呈球形。
2.6石锤(hammer stone)
共2件。标本TT·C016,角页岩,直径约8.8cm,重量968.7g,近球体,素材为砾石,砾石的一端因连续敲砸而形成略呈弧形的面,此外器体尚有两处明显的由敲砸而形成的坑疤,整个锤体仅有一处较大的石片疤。
3讨论
3.1文化特点
由于土堂旧石器地点出土的石制品数量比较少,以下仅是初步研究的几点认识。
1)石料主要为角页岩砾石,其它岩性如石英岩、砂岩等极少。石料来自附近古老的砾石层。
2)打片全部用锤击法。石核全部取材于砾石,既有单台面石核也有多台面石核,未见修理台面者。存在有疤台面石片。石器的加工方式包括正向、反向和交互加工。
3)石器的组合,第一类工具有石锤,第二类工具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刮削器有单直刃与复刃之分,但制作都比较粗糙。砍砸器均以砾石打制而成,有单边刃砍砸器和单端刃砍砸器,是石器组合中重要的类型。
4)石制品比较粗大,其长度都超过6cm。
3.2时代
汾河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在河津县注入黄河。通常把太原上兰镇以上的汾河河段称为上游,以下的河段称为中游。从太原西山一带保留的上新世古河道遗迹看,流经太原西山的汾河至迟在早更新世时已经形成[3]。土堂旧石器地点没有动物化石共存。石制品的层位位于离石黄土顶界下约10余米深处的第5条古土壤层中(即本文描述的第10层)。本文研究的石制品被发现时刚刚脱离地层,包裹石制品的黄土以及胶结在上面的钙膜和钙质结核的性状、颜色与第5层古土壤的特征相吻合,由此可知石制品的埋藏层位应是第5层古土壤。根据太原境内汾河流域地貌特征,土堂旧石器所在层位的地质时代可能是中更新世早期,文化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
3.3古文化的古气候背景
土堂旧石器埋藏于古土壤中,与此相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像甘肃泾川大岭上[4]和河北涉县新桥[5]一类位于中国北方黄土分布区中的遗址。黄土中的古土壤是在黄土堆积间歇时发育形成的。有的研究者通过对古土壤中碎屑颗粒的成分与形态特征、碳酸钙的分布状态、粘粒分布、铁质的存在形式与特征以及孔隙的特征诸方面古土壤显微结构特征的分析认为:2.40-1.25Ma B.P.阶段古土壤反映的古气候为温暖偏干,1.25-0.80Ma B.P.阶段古土壤反映古气候为温暖,0.80-0.40Ma B.P.阶段反映雨量充沛,古气候较温暖湿润,尤其此段的晚期,即是S4、S5形成时更为明显,是第四纪时期内最湿润的阶段,0.40-现在古土壤反映古气候较冷偏干[6]。由此可知,土堂旧石器所处的时代很可能正是第四纪时期内最湿润的时期。
土堂旧石器地点是太原汾河中游河段首次发现的一处旧石器地点。太原西山边山地区黄土发育,巨厚的黄土是古人类遗迹和石器文化的重要载体,对黄土高分辨率的地层研究有助于旧石器遗址年代的准确推算与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复原。土堂旧石器地点的发现给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所。
致谢:山西省地震局苏宗正研究员在野外工作中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石制品插图由肖瑞英女士清绘,作者谨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