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教育学原理

2023-06-12 22:14 作者:春天629  | 我要投稿

第七章 课程 一、名词解释题 1.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种教育活动。 2.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亦称课程方案、课程框架等,一般而言,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通常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性质、课程顺序、学时安排、评价方式等。 3.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某一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课程纲领性文件,它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国家对相应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4.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一般是指综合考虑学校教育的相关现实条件和目标,权衡并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课程中的各要素及其整体做出决定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区别。 (1)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学科课程的主体是学科知识。 (2)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儿童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经验课程的主体是儿童经验。 (3)综上所述,学科课程强调间接经验,主体是学科知识;建议课程强调直接经验,主体是儿童的经验,这是两者的最大区别。 2.简述“生成性目标”的内涵。 (1)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2)生成性目标取向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强调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所以它是过程取向的。 3.简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间的异同。 (1)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其目的在于使计划或活动的安排更具有针对性。 (2)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的依据。 (3) 终结性评价则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做出整体的判断,作为推广采用课程计划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 三、论述题 1.谈谈课程实施的层次观。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区分了课程的五个层次。 (1)观念层次的课程。这是尚处于观念之中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内容和组织以其纯粹的形态被倡导,是“观念的课程”,往往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 (2)社会层次的课程。这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即正式的课程。 (3)学校层次的课程。该层次的课程被限定在日、周、学期、学年等确定的时间里,通常以学科的形式组织起来,这些学科源于主要知识和认知领域,对每一学科而言,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课题和主题。 (4)教学层次的课程。这是教师规划并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5)体验层次的课程。这是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尽管经历了同样的课程学习,但不同学生会获得不同的学习经验或体验。 从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层次来看,观念层次的课程和社会层次的课程属于课程的计划、采用阶段,而学校层次的课程、教学层次的课程和体验层次的课程则属于课程的实施阶段。 2.试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我国新课程的价值追求表现在教育公平、国际理解、回归生活世界、关爱自然和个性发展这五个方面。 教育公平意味着课程必须谋求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国际理解意味着我国的课程体系必须追求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目标上意味着要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 关爱自然意味着课程必须把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

教育学原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