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种田文】如若阮籍行济世 第九章

2021-08-10 18:57 作者:馥存song  | 我要投稿

王弼跑的气喘吁吁,看见何晏便直奔而来,刚到座便大声问道:“阮嗣宗可在?”

何晏大笑起来,指着还端着酒碗的阮籍道:“此人便是阮嗣宗。”

阮籍不认得来人,不过并不诧异,平日里在路上行走,许多太学的儒生常找他品评文章,这对他是司空见惯的事。

王弼见到了阮籍心中的大石头落了地,这才与三人见礼,何晏便趁此引两人认识。阮籍得知年轻人是王弼不免打量他两眼。王弼这两年在东都的名气之盛,可谓是人尽皆知,不过却和何晏相熟,是以阮籍虽知其才名,却一直避免相见,谁知他一直回避,今日却被抓个正着。

王弼南面而坐,这一桌四方具坐满了。有了王弼的到来,何晏松快多了,与王弼问了寒暖,调和了气氛,终于有人担起了“主持”的责任。

王弼刚一坐下便直问阮籍:“阮先生,吾寄居东都日久,一向听闻先生老庄之学颇有建树,晚辈却未曾亲闻,在下求学之心日炙,却苦于不见先生,故而今日匆忙前来,向先生请教老庄学论,望先生不吝赐教。”王弼态度恭敬,一副准备虚心受教的姿态,阮籍坐在对面面无表情。王弼出身山阳王氏,建安七子中的王粲是他的继祖父。山阳王氏本来就是累世士族,藏书颇丰,所以才会有王粲这等风流名士。这家底到王粲受到蔡邕的赏识后大概又翻了一番,蔡邕过世,蔡邕家的藏书尽数归了王粲,这些书现在当然都在王弼手中,所以王弼从小就读遍群书,才名名副其实。阮籍读过他写的许多论著文章,视野之广博,文思之清明,当得起天才两字,所以说什么虚心受教?王弼的实力当得起阮籍的等同相待并不需要特意的谦虚。“不敢。君所作论文清通简要,吾虽不与君见,玄理在前如面见也,汝不必过谦,汝之见识学问普天之下可敌者唯区区尔。”阮籍手扣着酒碗,让酒碗在食案旋转磨了几下,后放开两手交叠正坐起来。心下却想,这王弼来的真不是时候。

对面的王弼略微惊讶,虽然两人都喜好研究老庄之论,王弼自己偏向于辨名析理,对于汉代兴盛的黄老之术甚加鄙夷,而阮籍嵇康等人恰恰相反,继承汉代学术,更偏向于求仙问道。王弼自身颇有傲气,同辈之间稍有偏向黄老的言论都会被他讽刺挖苦,而传闻之中阮籍常常白眼视人,也是难交好的人,所以身边朋友都以为王弼邀请阮籍只是尽尽礼数,表面上的尊敬前辈,没想到真有心一会。就因为两人的脾气秉性,众人连同王弼自己也没想过阮籍面对他会这般客气,王弼来之前早就想过阮籍白眼一翻负手而去的情形,所以早做了心里预设,没想到阮籍非但客气,还把他捧得很高,这是他没想到的。

王弼有些不自在,回礼道:“先生谬赞了。”

阮籍对王弼实际是以晚辈视之的,两个大麻烦在旁边,他一点清谈的兴致也没有,更别说翻白眼了。于是转头问何晏:“何侍中,作何论题。”以求速战速决。

何侍中捋了捋他的美须,向两人道:“不如以‘知难’为题。”

阮籍隐约记得这是王弼论过的观点,是讨论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知是困难的,这本论无可论,是以论的议题就成了:以本无为基础,如何做到人人相知。不过这题目从何晏嘴里说出来是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了,一方面是立题在王弼擅长的领域,一方面是问他阮籍的心意究竟是什么。

阮籍左手向前一伸,请王弼先论。

王弼没有客气,谢过司马昭叫来刚给他的酒肉,略一思索,开口作论:“知之不易,世人皆知。门第不同,个性相左,善恶之别种种差别横加截断,使人知难,万物生灵形质不同,相知之道更为难上加难。今日以‘有无’论‘知难’,吾以为当以‘小国寡民’之说为基,若能至‘小国寡民’之境,进可以行至‘知易’。小国寡民中所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乃知易之累石。今时治世地方制度衍自秦代郡县制,一郡可比作一国,郡守为一郡枢要,总领郡中小民,如此视之,可以郡试之,予民安乐。‘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何以余一不用,此一者,阴阳太极,道一也。道一为无,是以郡守为无,当行无为之为,四十九为用,以三十辐共一毂。郡府德成,故能使民性德成也。若要小民甘其食,勿施重税,民劳有所得自甘其食;若要美其服,需不现可欲,人心不足在于欲得,故而越奉贵重越失贵重,上人得贵重而忧心起,下人知贵重而贪念生,上不得美服,下自美其服;若要安其居,便要不兴刀兵,若人人刀戟在侧,定然终日惶惶刀戟掠颈如惊兽疑心,利爪防人,故而去民恐惧心便能安其居;若要乐其俗,政令不可频,天下若多忌讳不使民自在,必生嗔恨怨怼丛生。任由民俗,故能乐其俗。人心安定质朴无争方能使民近道无为。人之得德由乎道也,必能近德以无为用。人皆能彰其德则自足自乐,不防歹心,乐于相交,故而个性相同聚而相知,个性不同以行业喜好相知,宽心知足自能‘知易’。”

“此论甚为荒唐。”离座处不远,有一位喝酒的商人出声辩驳,“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就能成其德,世间那得杀人者。若有人本性好杀人,便是没有刀剑,一根草绳也能得手,削尖木枝也能当剑。天下间为善者多,为恶者亦不少。性情不同才是难知根本,为恶者不死才是乱世根源,那里有什么有无的关系。”

立即有人在一旁呵斥:“无知小人,舍本逐末!”原来因为知道王弼跑来会见阮籍,便陆陆续续找来了许多文人,阮籍环顾四周,酒馆炙肉店的坐席已经占了大半。

那位商人被人骂了一句便哽住了,半晌才底底的说道:“小人地位低微,本不该唐突贵人,只是吾等低下人来往四方尚且处境艰难,还有更下者,更是连裹腹也不能。今日闻贵人所论,张口便是安乐无争等虚无不实之语,心如耿耿。私以为若有这些闲散时间,还不如多批几本公文的好,至少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说罢起身向众人一礼,退走了。

这边何晏看着那商人走的方向紧皱眉头转头对阮籍说:“不必理会这等小人,临在街边不得清净,两位不如下榻寒舍,其间幽清寂静,二位尽可以畅所欲言。”

“我等皆是朝廷官员,上为陛下,下为万民。街头巷陌正好晰听民意,何侍中何用移步他处啊。”司马昭不以何晏未邀他一同前去为怪,知道他若那样说何晏立即劝他回家照顾病父,所以不如借着话头将几个人一起留在酒馆里。

阮籍等他们的结论并不着急,嘴里还品着酒,心中还在感慨刚刚商人所说。这才是百姓心声。虽然说得轻柔,但也能听出那人心里埋怨官员不理正事,荒芜朝政,整日只捡着些虚无缥缈的话头辩驳,锦衣玉食不理百姓死活。阮籍余光瞥了一眼何晏心想:“如今这朝廷里便都是这些人。”

王弼看着两人一来二往心里冷笑,却见对面的阮籍依然悠闲。

“……辅嗣以为如何”

猛地听到询问王弼答道:“平头百姓不能识文断字,见识与我们不同,还是另寻他处为好。”

现在有两人同意移步,司马昭看向了阮籍。

阮籍的第一反应是,我若去了何晏家太傅会怪罪吗?

不会。

第二反应是,如果去了何晏家,不免会有两面讨好的嫌疑……

身处两方之间,左右牵扯形势难以把控,还是不要涉险了。

阮籍四下看了看,发现赶来的文士儒生已经将两家店铺坐满,许多没有地方坐的,将外袍脱了席地而坐,更有许多看热闹的百姓围在外围,几乎将街道堵得水泄不通,于是说道:“这里里外外已然全是人了,不好挪动,不如今日学学孔子,有教无类,众人问询,我等解答可行?”


【种田文】如若阮籍行济世 第九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