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壤里含不含水分?就看嫦娥5号这次了!

说起嫦娥探月工程的实际意义。特别是取样返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看看能通过实际取样能拿到多少氦3,因为据说氦3是未来聚变反应堆最需要的直接高能燃料。地球上的氦3相对不多,而月壤表面被太阳风吹拂了40多亿年,预计内部有大量的高能氦3,可以为人类一次性解决几十万年的能源问题。不过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要说,即便是这次嫦娥5号顺利取回来的不是几公斤的月壤,而是几公斤全部是氦3,那么也是暂时用不上的。毕竟氦3的高价值实现,首先是建立在人类的聚变反应堆可以实现高盈利商业运行的假设前提下。但是目前全球所有的核聚变装置都是研究性质的,都是投入的电力和财力远远大于产出的价值。还处于投资无底洞和项目马拉松的状态。也就是经常被外行嘲笑的,

“离聚变实用化是永远还差50年”。但就算是让这个领域的内行来讲,也不敢拍胸脯打包票说这类商业聚变堆可以在30年内真正运行起来。因此月球上的氦3作为实用性能源就不是一时半会可以真正用上的。再说月球上有大量的氦3资源这个说法本身也需要进一步的证实。因此嫦娥5号的实地采样,除了找传说中的氦3。对月壤的真正成分和含水量的分析才是更急迫更有实际价值。按照阿波罗工程带回来的样品的说法,月壤的主要成分并不像地球上的土壤。月壤其实在显微镜下都是棱角分明的尖锐小玻璃。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用月壤生产玻璃和琉璃建材是非常容易的。原则上只要高温熔化重新结晶就是大块玻璃或琉璃。不像地球上生产玻璃和琉璃还要用专门的高岭土或者石英。另外一个问题则极端重要,

这就是月壤中到底含不含水分子?这关系到月球上到底有没有水资源这个终极命题。阿波罗的300多公斤样品都是人工采集,而且和人一起在返回舱内相处过上百小时。阿波罗样品返回地面后被测定含水量最高在百万分之几的级别。但是有很多人怀疑因为样品和阿波罗航天员长期接触,有可能已经被人呼吸中的水汽污染。而这次嫦娥5号的取样严格密封,全程无人接触。可以一次性的得出更科学的结论。嫦娥5号将在月球最大的月海风暴洋北缘的吕姆克山附近着陆,并钻取约2米深的月壤岩芯柱,共采取2公斤重的月球土壤样品,月球的风暴洋地区形成时间相对较晚,是研究月球构成的绝佳地点。而如果这次取回的2公斤样品被证明和阿波罗屡次取回的那300多公斤样品的成分大相径庭,那就很尴尬了。

有人说月球那么大,各处月壤成分不同不是很正常吗?但是要知道阿波罗飞船先后着陆6次,可是在距离不同的地方人工取样了6次。宣布的结果是各处月壤成分基本是大同小异,都是接近“碎玻璃渣”。万一这次就不是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