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侧讲

人人都怕得抑郁症。尤其是在外留学的学子,文化隔离,语言不畅,学业压力,久而久之,精神断流,在虚无空间徘徊。
将抑郁症单纯视作病症去服药治疗,成效并不大。很简单,扭曲的本源在社会机器,只有源头不施压,才能根治这种疾病。
推荐福柯的《精神疾病与心理学》,他的观点耳目一新,会极大扩充你的认知,尤其是对我们国人。
“精神病治疗学从一开始建立,就是根据社会上的一部分人的利益需要,人为地将社会分割为两大相互对立的范畴,并以传统的理性主义为基础,将它的治疗对象精神病人当做“非理性”的典型排除在社会之外,残酷无情地视之为‘异常’。”
这句更石破洞天,仅供参考。“疯狂绝不是人的机体的脆弱性的一种偶然性表现,而是从人的本质中裂变出来的,它本身甚至是一种永远潜在的缺点。” “所以,疯子不但不是“异常”的人,而且还是最稀有的真正优秀的人。”
根据福柯的探索结果,精神病治疗学以及精神病诊疗所的形构和建构过程,充满了知识本身以外的社会权力斗争的复杂因素的牵制和操纵。
觉得自己精神不正常,是最正常不过的了。“正常人”的标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有什么呢?随便列一些要素,科学,经济,政治。这些小项单拿出一个分析,你就会发现它发展地并不那么优雅,有时候很无情,甚至残酷。因此,也是刚刚福柯所表达的,“正常人”的标准,可不是与生俱来,是上帝给每个人的礼物,一定程度上是利益既得者们制定的人群竞争标准。
认为自己不正常,离群,是糟糕的心理暗示。人人都孤独,没人不离群。不要被表面上人群的喧闹,貌合神离给骗了。不要因为自己没有好闺蜜,好伙伴而自责,没什么大不了。强者独行,弱者结群。一个好汉三个帮。从社会学角度看,呼朋唤友,是一种需要练习的适应性生存策略。当然不是支持你不去交朋友,而是任何关系都应该在你的心灵之下。
群体中的心理暗示是一个极糟糕的社会陋习。大家害怕看到抑郁,精神疾病这些字眼,担心自己也是,担心被别人笑话。或者事情不顺,看到抑郁症,下意识觉得自己可能也是。
抑郁症与心中的恶不是一个概念。每个人都在与心中的怪兽搏斗。不要因战胜不了人性自身的恶而失去动力,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战胜。
我更倾向于将精神比作树木。生长条件即使恶劣,但它仍旧可以挺拔健壮;雨露不够,也可以扎深根获取营养。当你觉得自己精神封闭了起来,仍然可以走出来,这是一种庞大的生命力,或者生物的本能。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精神世界,只要你愿意付出,哪怕只做一点,事情也会有所改观。
罗素小的时候,母亲去世,他非常孤僻,想要自杀。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有两个:真理与爱。他相信真理存在,然后一个劲儿鼓捣数学逻辑学哲学,更重要的,他相信有爱存在,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想到此,他就有了动力。单身青年们也常说:“未来的那个人,我知道你在等我,请你有耐心,我们一定会相遇。”
王石讲他的例子。在事业蒸蒸日上时候被查出有血管瘤,医生要求他后半辈子坐轮椅。他不服,转头去挑战珠穆朗玛峰。爬了几次回来,血管瘤全部消失。他要被医生唬住了,那他现在可能已经是一位轮椅上的老人了。
抑郁症也是一种天赋。再用莫言先生的话:“写作可以帮助你克服抑郁。”心思敏感之人多会发现世界的光怪陆离,不要憋着,表达出来。收获交流与支持,你不是独行。恶意中伤之人会有,但比想象的要少得多。你把心理憋的东西全表达出来,就成作家了。陈忠实,路遥,严歌苓,麦家,你可以去了解了解他们的经历。
因为生活的压力感觉没有了选择,慢慢抑郁,实际压根没有那么糟。社会的伦理道德将面子抬到至高位置,作恐吓人的精神工具。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也都要打破心中虚荣的镜子,挣脱出来。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再去做其他事。生活中的失意都是正常,不要害羞,每个人都害羞,日子就越过越忸怩了。
大多数人是因为生活中的精神暴力走向自闭,逐渐抑郁,这需要我们相互支持与帮助。但说实话,我见过一些抑郁者,同时也是十足的混蛋。混蛋到让我不同情他。这种人自私偏执到无法自持,伤害他人后又躲起来寻找开脱。抑郁症?只不过给自己找了个体面的庇护所。
抑郁症这个话题,需要撕开的东西太多了。问题本身不复杂,复杂的是人群中的一双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