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6_Skane


水陆两栖的螺,一般在水边植物上停留,软组织与壳之间有封闭的气室,可以让它浮在水面上。
国内也有琥珀螺,但不是这一种。

另一种大步甲,据说也比较常见。
被车碾过,已经是二次元的形状了。
国内不产。

虽然这种造型在国产萤叶甲中稀松平常,但它在北欧已经算是最漂亮的萤叶甲了。
鉴定特征是头部后半的深色区域。
国内应该不产。

小型双翅目,与国内的缟蝇一样,见于草丛中。
(其实很多无瓣蝇类长得都差不多,看不到翅脉和生殖器还真不好分)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欧洲都非常常见的一种盲蝽,产于欧洲的个体似乎颜色更浅。
寄主范围广,虽然名叫苜蓿盲蝽,但是可以在各种奇怪的植物上找到。

姬蜂科似乎特别喜欢在伞形科植物上采食花蜜,原因不明,可能是伞形科的挥发油不能影响姬蜂。
图为雄性,雌性姬蜂尾巴上一般有产卵管。

虽然国内也有很多种雏蝗,但是我们能见到的常见种并不以雏蝗为主。在这边,雏蝗有压倒性的高出镜率,想摸点别的还真不太好办。
就这个种来说,国内不产。雏蝗是地域性很强的类群,新疆和甘肃的雏蝗种类就有很大的差异,何况欧亚大陆两端。

当地常见石蛾种体型比较大的一种与大多数毛翅目一样,本种的幼虫生活在水中。
这个属在国内有分布,但本种目前没有被记录,如果在新疆北部仔细找找,也许能找到。

颜色非常鲜艳的红色蘑菇,被标记为不可食用,但可能是因为太难吃而不是因为有毒。
国内没有记录本种的分布,但有些纯红色的近似种在国内相当常见。

见于树木侧面,体型大,坚硬,背面乌黑,有苔藓附着。
国内也有,不过近缘种跟它长得特别像,其实不太好区分。

云芝科真菌,跟灵芝稍微沾点边,但是并不值钱。
国内也很常见。虽然云芝科经常被当作中药,但它其实非常硬,想要当食物吃掉还是很有难度的,首先你要有足够好的牙口。

比较常见的苔藓,孢蒴都看到了,没必要提鉴定特征。
国内也有,不过国内苔藓种类太多,长得还都很像,我一般不太敢深入了解。

原产东亚的伞形科植物,体型小,在国内相当常见。
其果实像苍耳一样,有倒钩,可以粘在衣服和鞋子上。以前拍完照片,每天晚上都要一颗一颗地清掉鞋带上的小窃衣果实。

这个中文名不知道是谁起的,与国内通行的正式名规则不太一样。它其实是疆矢车菊属的一个种。一般来说,外层总苞不应该是黑色,图中的颜色可能与拍摄时间有关。
国内不产。

比较高大但花很小的蓟,在当地常见。国内见于新疆。
蓟属有很多长得非常相似的种类,即使进行仔细的比对,也很难避免犯错。

这个就很常见了。原产北美洲的物种,在旧大陆形成了繁盛的入侵种群。国内的小蓬草已经引入了很长时间,差不多已经融入了本地生态系统。
分类上有变动,以前在白酒草属,现在在飞蓬属。

另一种原产美洲的入侵植物,在国内也很常见。
菊科植物一旦形成入侵种群,想要清除几乎是不可能的,它比越共还会藏。

紫草科植物,花大而奇异,在当地比较常见。
在新疆北部有野生种群,东部地区的个体均系引种栽培。

本种在分类上有争议,有人此亚种提升为独立的种。
见于河边湿地,分布广泛,国内也有。
虽然名叫勿忘草,但我确实从来没记住过这个属的特征。

典型的瓶子草属植物,花萼有网状脉,不难辨认。
国内见于东北、西北和西藏,但总的来说不算常见。

见于水边的大型凤仙花,原产喜马拉雅山脉周边,但国内似乎没有记录,可能是南坡的东西。
在当地比较常见,是野化的栽培物种。

名字花里胡哨,轮生叶不伦不类,但本质上它就只是一种长相稍微有点奇葩的珍珠菜,如果有花,一眼就能看出来。
国内见于新疆西部。

除了花色不同之外,与紫花苜蓿非常相似,所以有时被认为是紫花苜蓿的一个亚种。
国内广泛分布,但不知道是不是原产地。

常见的草木犀,与其他豆科植物一样,蛋白质含量高。可以做牧草。
国内广布,与黄花种类混生。

可能是当地最常见的豆科植物,比车轴草还多。
国内也有,而且也很常见。
含有微量氰化物,不致死,但会让人很难受。

不太常见的唇形科植物,地笋的根长得非常的不妙,我以前经常在酱菜里吃到,味道倒是不错。
本种在国内主要产于新疆,河北和陕西亦有记录,但不知道是不是本土种群。

六亲不认的奇葩植物,如果之前完全不知道它,想要根据花的形态辨认到车前科都不容易。
与国内的柳穿鱼是同一种,但亚种不同。

当地最常见的婆婆纳,形态比较标准,不算特别离谱。
国内只在辽宁的铁道边有一次记录,可能从苏联传入,但并未形成稳定的种群。

欧洲常见的杨树,叶子比国内的杨树小,边缘锯齿更粗。
国内见于新疆,不过它跟胡杨完全不是一回事。

极其常见的观赏植物,国内多有栽培,主要是紫叶的观赏品种。欧洲人的审美和我们不太一样,他们整了个绿的。
果实很好看,但是不好吃。

这个就是用来做啤酒的啤酒花。分类上与国内的葎草比较接近。
在手工制作啤酒的工艺中,啤酒花是酵母菌的来源。酵母菌在野生环境下在很多植物果实中都有寄生,但不同种类的植物里寄生的酵母菌有所不同。理论上说,任何一种有酵母菌寄生的新鲜果实+适当消毒后的糖类来源+无氧环境,都可以做出类似啤酒的东西。由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在产生酒精的同时还会产生二氧化碳,刚酿出的生啤酒就有丰富的气泡。
那么,为什么要用啤酒花而非其他果实来提供酵母菌呢?我不知道,可能是啤酒花的酵母更适合酿酒,也可能是啤酒花不太可能含有乳酸菌,不容易让酒变酸。现代啤酒工业有专门的酿酒酵母培养体系,啤酒花可能只是为了增加风味。
我其实不喝酒,研究酵母是因为前段时间超市里酵母脱销了,为了吃上一口面包,不得不自己搞。

不太常见的一种委陵菜,花较大,叶背面有银色被毛,故名。
其拉丁种名“argentea”意为“银色的”。
国内见于新疆,近年来似乎内迁到了北京,具体情况不明。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