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文中“之”字的用法

2022-05-05 10:39 作者:NSCAT09  | 我要投稿

1、到……去。

《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权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

 

3、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译文:姜氏偏爱她的小儿子 , 想要让郑武公立他为太子。

 

 

4、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译文: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

 

 

5、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汉书·蒯通传》:“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译文:我是范阳城的老百姓叫蒯通,私下知道闵公快要死了,所以赶来凭吊。

 

 

6、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译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7、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古文中“之”字的用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